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49007800000013

第13章 不止:永不满足是成功向上的前提(3)

“不读书,不掌握新知识,不提高自己的知识资产照样可以靠吃‘老本’潇潇洒洒过日子,是旧时代不少靠某种‘机遇’发财致富的生意人的心态。如今已经不可取了。”

正是带着这种时刻求知的态度,在取得一定成就后,李嘉诚并没有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是仍然努力地学习。

不管白天多么忙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李嘉诚都要看一会儿书,这个习惯至今仍然保留。有一次,别人问李嘉诚每天晚上都在看什么书,李嘉诚回答说:“我昨天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科技前景研究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里,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也比较感兴趣。”但是,李嘉诚同时也表示,自己从来不看小说,娱乐新闻也从来不关注,因为他觉得看这些东西是浪费时间。

正是由于李嘉诚这种持续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让他在一生中无数次把握住获得财富的机会。虽然知识并不意味着财富,但是有了知识就可以创造更多获得财富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定是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人,在变幻莫测的生意场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一个懒惰的人无法跟上时代的大潮,一个不懂得学习的人注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一天,一位富翁的家中被盗,窃贼拿走了他将近百分之五十的财产,可谓是损失惨重。亲朋好友们以为富翁会大发雷霆,痛哭流涕,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于是纷纷来安慰他。谁知富翁只是笑着对亲朋好友们说:“我没有损失得非常严重,窃贼只偷走了我百分之一的财富,百分之九十九还在,它们就是书架上的书本和我头脑中的知识。”果然,没过多久,富翁就重新富有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一种财富是偷不走的,它就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和智慧。

知识能带给我们智慧,带给我们成功,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变化,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你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局,才能识透格局,才能打破僵局,才能掌握全局。

最终还是事在人为

重要的是自我充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转变为可能,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

—李嘉诚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经商的一套哲学,可是,当面对媒体询问成功之道时,李嘉诚却说出人人皆知的道理,那就是:“商业的成功,取决于做人的成功。做生意的人都精明能干,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关键在于,你得靠自己踏实的做人之道赢得别人的信任,愿意和你达成交易。”

李嘉诚认为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第一课就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做生意。那些看似精明的急功近利者,在赢取利润时却断了后路,没了出路,是不可取的。“事在人为”就是李嘉诚的人生格言,他一向都坚信只要自己尽到努力,那一定会成功的。在香港,迷信风水被认为是商界人士的常事,一个人生意做得越大越小心翼翼,动不动就请个风水大师来观风水,做一些重要决定时总喜欢选一个“好日子”。李嘉诚却凭着“事在人为”四个字将每一天都变成了好日子,每一个地段都变成了发财宝地。

1955年,李嘉诚首次开始扩张业务,他成立了一家中型工厂。订单拿到了,新机器也购置了,只差厂房没有确定。正在这时,士美菲路有一家商场倒闭了,厂房大小和李嘉诚预想的很适合,他决定租下这个厂房。这时,有一个人告诉他说:李先生,你很努力,也很有勇气,但是,我得提醒你,这条路风水不好,做生意的没有一家是赚了钱后离开的。很多老板都怀着雄心而至,怀着失望离去。你没见这附近的厂子没精打采的吗?恐怕不久就要关门大吉了。你还年轻,损失点儿订金就算了,赶紧换个地儿吧。

李嘉诚非常感激这位好心人的提醒,可是他觉得订单已经接了,机器也买好了,如果就此作罢,将会失信于人,企业刚成立就失信于人,这样恐怕不好。李嘉诚决心要留下来,并且要做好。

李嘉诚的企业搬进去后,用心经营,时刻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在稳健中求发展,果然发展得很好。可是邻居家的场子真的纷纷倒闭了,李嘉诚将他们的厂房也租了下来。可是,奇怪的是,李嘉诚的企业开工一个月,就赚到了足足两年用的经营资金。

对坚持自己经商原则的李嘉诚来说,做好生意是首位,努力才是第一位的。“事在人为”被李嘉诚奉为人生格言,时时刻刻提醒着他在商海里稳健前行。成功之路总是艰难的,一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与坎坷。只有排除万难走下去才有成功的机会,而因为害怕挫折,早早放弃的人,注定看不到成功的影子。牛顿说过:“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5分钟的时间中得来的成功。”

明朝国师憨山大师曾经写过一首《醒世歌》,其中两句是:“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说个人虽然能够谋划一件事,但是这件事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命定天数。但胡雪岩却偏偏不信,一次在和朋友讨论到这个问题时,他随口把这句话改成“立志在我,成事在人”,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超乎常人的大自信,才最终让他成为晚清时期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马云在创业初期,曾去美国与人合作项目,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马云遇到的竟然是骗子,等马云恍然大悟的时候,为时已晚。身处异地的马云被软禁了起来,如果不答应合作,就会被干掉。

僵持了几天之后,马云假意答应合作,这才换取了自由。为了能够回国,马云借口要回国考察一些其他的项目。那时的中国,互联网还是个陌生的名词,但马云在美国这些日子,多多少少对这个高科技名词有了些了解,所以,他对那个美国公司的老板谈起了要在中国发展互联网行业,就这样,马云被“放行”了。

在机场,马云没钱买机票,正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到了候机厅里的老虎机,他把全部身家—25美分都投了进去,终于在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赢得了600美元。抱着这600美元,马云看到了回国的希望。

但就在他排队买票的时候,心里渐渐感到不是滋味起来。带着杭州人民的希望来到美国,却这样狼狈地回去,实在太不甘心了。马云越想越窝火,他干脆走出买票队伍,重新思考起下一步的计划来。

忽然之间,他脑海中闪现出他为了脱身、对那个美国公司老板找的借口。互联网这个新奇的事物,马云知晓得甚少,但他在国内的时候,曾听一个外教同事提过自己的女婿在西雅图和人合伙搞互联网。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回去。

马云扛起行李,踏上了前往西雅图的路,虽然互联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马云凭着天生敏锐的嗅觉,知道这一定是能够带来改变与转机的事物。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马云自己也说过:“我不知道如何定义成功,但我知道什么是失败,那就是—放弃。”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流泪、流汗,可以停下脚步,甚至可以掉头往回走一段,但只要不放弃,就永远都有看到曙光的那一刻。

司马迁如果在遭受宫刑后不再写作,那《史记》也就不会在历史中流传下来,成为传世之作。正是因为他没有放弃,所以,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在绝境之处,依然不放弃追寻理想。

许多人才华横溢,却往往因为抵抗不住外界的压力而与成功失之交臂。面对失败和困境,放弃就好像魔鬼的咒语,会令你坠入失败的深渊。抵抗放弃的信心越强,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事在人为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中,如果当初马云从美国回到杭州,而不是去西雅图,那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如果当初李嘉诚甘心在舅舅的厂里打工,那也就不会有日后的华人首富。

只要有钱赚,就是一门好买卖

做生意当然要有所顾忌,但是在选择行业、分析市场的时候,首先要有开放的心胸和视野,不能用个人喜好、他人意见加以限制,只要有钱赚,就是一门好买卖。

—李嘉诚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李嘉诚在多个行业都游刃有余,做得风生水起。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在这么多行业的生意管理中都获得成功,与他不断调整的经营策略是分不开的。李嘉诚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推陈出新很快的社会,想要在社会中经商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要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如果只在一条道路上走,很可能会被淘汰掉。

李嘉诚总是能发现商机,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之灵活是公认的,他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经常做一些人们看不懂的事情。在人们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李嘉诚便已经将自己的事业又发展了一步。

在第二代移动电话即将面世的时候,李嘉诚在参加一个拍卖会的时候,突然做出了一个举动,他在中途时候离场,跑出去用大哥大和客户通起了电话。李嘉诚一向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时在场的媒体纷纷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个场景。

到了第二天,香港各大报纸杂志都刊登了这个画面,有的标题写到“‘超人’推销有妙招,摩托罗拉做广告”,一时之间,大家纷纷称赞李嘉诚的精明头脑和巧妙推销技术。但到了最后,有一家媒体出来证实,李嘉诚那天用的大哥大不是摩托罗拉,而是他竞争对手代理的一个产品。

李嘉诚为什么会用竞争对手代理的牌子,是不是为了帮对手造势,或者有什么别的原因,当时人们不得而知。但李嘉诚那日的一个小小举动,足以令人们对那个大哥大有百分之百的关注度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关于李嘉诚乘坐的汽车,李嘉诚名下有几辆名车,但他自己并不经常坐那些豪车,只是用作公务。李嘉诚常坐的一部车是日本产的房车,李嘉诚刚开始乘坐那辆房车时,这个车的品牌并不是很知名。在市场上,人们认为房车还是欧美出产的比较好一些,可是李嘉诚乘坐了这辆车后,这个品牌的房车一下子被人们熟知起来,购买量也增加了很多,这就是李嘉诚的名人效应。

直到过了很久人们才知晓,李嘉诚常坐的这辆房车是他本人参股的一家汽车公司的代理经销商在销售。李嘉诚不动声色之间便为自己的公司做了宣传、做了广告,而且效果还非常好,令销售额大增。没有费“一兵一卒”,李嘉诚就令自己旗下的一个公司营业额大增,这就是李嘉诚的经商本领。李嘉诚总是能看到市场上的空白处,运用自己的智慧将生意做好。李嘉诚不会在意生意的大小,也不会在意合作者实力是否雄厚,在李嘉诚看来,只要能够赚钱的不违反法律和自己原则的生意,都可以一试。

正是因为李嘉诚有着这样平和的心态,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好。有的人能力一般,但对于生意还要挑三拣四,觉得这个利润不够丰厚,那个做起来太费力。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做好买卖的。就好像一头饿了好几天的狮子,它转来转去,希望能够找到猎物充饥,但它找了好几天,只看到一只瘦弱的小兔子在不远处瑟瑟发抖。

狮子觉得兔子的肉太少了,还不够塞牙缝的,它便没有理睬那只兔子,继续前行去寻找它的“大餐”了。之后,它又陆续看到了松鼠、小鸟,但它都没有吃,狮子一心想要找到野猪、山羊那样的猎物,能够让它一顿就饱餐。但狮子找来找去,最后饿得头晕眼花,走也走不动了,也没有找到猎物。其实狮子完全可以吃掉兔子、小鸟先充饥,这样等它见到大的猎物时,也能有力气去追捕。

李嘉诚可不像狮子那样“眼高手低”,李嘉诚认为生意不分高低贵贱,做生意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只要有钱赚,就不应该放过。一个聪明的商人应该考虑的不是这个生意值不值得做,而是如何将这笔生意做得最好。

同李嘉诚一样,张茵也是这样头脑灵活的人,张茵第一次出现在胡润富豪榜上的时候,许多人还对这个名字过于陌生,不了解这个女人究竟靠什么起家。

其实,张茵的事业是从废纸开始的。1985年,27岁的张茵选择了创业,她放弃了原本安逸舒适的生活,带着三万块钱的创业积蓄来到了香港,她选择了废纸回收这个行业。废纸回收这个行业当时做的人并不多,张茵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行业的巨大商业潜力,她发现中国内地纸张短缺的情况,这是因为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森林资源并不算非常丰富,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纸张的用量不断提升,这无疑给森林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能够减轻环境压力,同时又保证用纸量,成为了造纸业的一个问题,而张茵则是看到了这其中的契机,她将目光瞄向了废纸回收这一块。在大家一开始都不看好的行业里,张茵努力探索,终于在这个行业,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同时她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也就是日后中国最大的高档纸出口企业—玖龙纸业。

成功的商人总能看到商机,通过不断寻找还没开发的市场,将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李嘉诚认为生意是永远做不完的,经商者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生意的眼睛。企业的管理者也不要自满于当下的经营状况,要不断开拓进取,那样才能将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