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48868900000006

第6章 三中全会与中国新改革经济学(2)

同理,“新改革经济学”的提出,也是要寻找关于中国新改革经济学的这个“大局”和“抓手”。而对这个“抓手”,李克强2013年9月10日在大连与出席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举行对话交流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交代。按照《21世纪经济报道》专门以《李克强总理系统阐述“克强经济学”》为题的报道,李克强对改革需要做些什么有非常清晰的想法。他的讲话解释了中国想做的事情,其中包括进行结构性改革、实现软着陆等。李克强直言,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从李克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三个核心内容:第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第二,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该放的权要放到位,该管的事还要管好。第三,改革的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的成果,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够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中国“新改革经济学”对于中国改革的行动框架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表现为对改革“突破口”的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其重点就是梳理和明确“各种经济问题与矛盾背后脉络”,进而全面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结构问题以及背后的制度问题。当然,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错综复杂问题,“突破口”只是相对的,不应去奢望它是唯一的。

其次,“新改革经济学”所强调的寻找“突破口”和“抓手”是在寻找改革的“核心问题”“关键环节”中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譬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基于当前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是体现于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政策。但是如果直接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入手,直指高度抽象的核心主题,既不好操作,又不具改革效率(国务院“新非公36条”内容所指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改革的“抓手”必须从眼前若干个具体问题入手,推动“改革进程”的开始,推动生成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动力,并倒逼一系列制度的渐变,逐步逼近并最后达到解决“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的目标。

再次,“新改革经济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寻找推动全面、彻底改革的“抓手”“切入点”,真正放大“改革红利”,而这个“红利”的价值就在于全民共享改革成果。因此,新一轮全面经济改革就必须紧紧抓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两大改革,以习近平总书记“六个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三不”(克强经济学)为核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五大领域,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四大重点改革。而且“两大核心”的改革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直接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全社会已形成基本共识,又相对易于实施。形成由“两大核心”改革入手,传递和倒逼推进“五大领域”“四大重点”改革的逻辑反应与过程。

“新改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要全面破解“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的改革理念,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问题的重点理论突破。同时,这些理论问题又必须站在“壮士断腕”的高度,深入推进一系列触动利益的改革,进而向全社会传递出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

进入2013年以来,转变政府职能,200项行政审批事项半年内取消和下放,减少政府部门“寻租”机会;放宽行业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准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发展……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新的中国改革理论的一种创新和深化。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从改革中受益;那么未来,改革越来越会成为“卡尔多改进”,利益格局会有更大调整,更多是着眼于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壮士断腕”不仅是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这一改革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两难”甚至“多难”情况增多。不能优中选优、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尤其需要确立底线思维,拿出断腕决心,大胆触动利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围绕改革这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和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上下求索、全面突破,形成了日渐清晰和完整的新的改革思路,尤其是着眼于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研究,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六大领域的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抓手,在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上迈出了最大步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革理念串联起来的“新改革经济学”已经趋于成形,概括起来说:“新改革经济学”就是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等各方面改革进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加全社会创造活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全面市场体系建设的新理论和思想体系。

以不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及实施“上下限”宏观调控为主要特点,更加重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更加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关键,是关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新改革经济学”是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深化,“新改革经济学”充分体现我们对“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推进改革”的理论自信。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再次畅言改革,向全世界传递和昭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更高层面推进中国经济奇迹进入“第二季”的坚定决心。

“新改革经济学”的战略着眼点——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总体要求。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听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习近平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调研活动结束后,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个重大问题,涉及市场体系、经济制度、宏观调控、社会活力、公平正义、党的建设。时事观察家认为,这是习近平为全面深化改革定位导航。可以说,总书记强调要对这六个方面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实际上为顶层设计明确了“导航仪”和“路线图”。

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

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历史关头,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正确处理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和条件。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批判性本质的集中体现,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精神状态的提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没有思想的真正解放,就做不到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客观实际又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符合变化的实际,真正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对此,邓小平同志有过深刻论述:“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各种新的矛盾和挑战不断出现。要解决这一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矛盾和挑战,翻本本、凭经验不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行,只能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研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我们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际相适应、相契合。

实事求是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解放思想的内在根据和目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盲目冒进,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探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背离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解放思想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要求,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当前,在解放思想中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就是要紧紧立足于“三个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立足于这“三个没有变”来解放思想,才有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解放思想就是“破”,破除错误的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就是“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纵观中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10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10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

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回顾中国改革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贯穿始终。30多年前,“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布下一盘改革大棋;20世纪90年代,“放开搞活”激发了全社会活力,带来全方位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当前,一些公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大多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宏大的改革命题。2.6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户籍制度需要破冰,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同样要跟进;做大蛋糕之后分好蛋糕,确保“收入倍增”是重点,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分配秩序等改革也是支撑。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

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至关重要。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广泛,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改革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

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摸石过河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点已成基本共识。

但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