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08

第8章 从翻译视角看宁夏文化“走出去”战略(1)

周玉忠 常青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银川750021)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国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的百姓大众。目的无他,只是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能通过“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此,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些举措来实现这一战略,如2009年国新办推出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再如2005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目录的图书已达到2000多种,这些举措都颇富成效。与此同时,各省均提出本省文化“走出去”战略,并且都在破解“走出去”的困局。宁夏审时度势,亦提出了宁夏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便提高宁夏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富裕的新宁夏。但在如何转变思路创新模式,将宁夏文化“走出去”战略走稳走好、走得有效这一问题上,尚存在许多值得讨论和探讨的方面。现在有太多的官员、出版人、新闻人在谈论“走出去”,唯独真正帮助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者——翻译家们被集体遗忘。这也难怪,自古以来,“翻译从来都是最不引人注意的一种运动”(海德格尔)。可它却无处不在,并悄悄地改变着世界文化的格局(袁莉,2010)。文化部长蔡武表示,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要坚持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贸易两个渠道并重的方针。但不论是文化的交流还是文化的贸易,均离不开翻译。宁夏文化和宁夏图书要走向世界,翻译工作是唯一一座桥梁,同时也是一道屏障。因此宁夏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过的第一道关是翻译,能走出去多远,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翻译的效果。这是一个事关宁夏文化如何真正有效地“走出去”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人们关注还相对不够的问题。本文拟从翻译的视角,探讨宁夏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这一问题,旨在破解文化走出去的困局。

1、翻译是宁夏文化“走出去”的一座桥梁。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流活动,是一座“文化桥梁”,是我们赖于创建人类灿烂文明的一件法宝。可以说,世界历史每一页,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从近代文明到现代文明,无不记录着翻译的媒介传播作用和纽带作用。宁夏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靠翻译来搭桥铺路,否则就难以飘洋过海。但目前太多的官员、出版人、外宣人员却对此漠然视之。

2、翻译同时也是宁夏文化“走出去”的一道屏障。

翻译是桥梁,但搭建不成,突破不了,它就成了屏障。从宁夏文化“走出去”的现实局面来看,翻译是屏障已毋庸置疑,原因有三:其一,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对翻译工作重视不够;其二,中译外人才奇缺。翻译工作者一般擅长把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而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被公认为是一项高、精、难的工作。国内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遑论宁夏;其三,翻译题材和体裁选择不当,翻译质量不高。其四,译者地位低。许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在职称晋升时不承认翻译作品是科研成果,加之翻译稿酬偏低,影响了广大译者从事笔译的积极性。

3、中西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语言差”、“时间差”因素。

所谓“语言差”,指的是操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现代西方语言并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方面,比操英、法、德等西方现代语言的各西方国家的人民学习、掌握汉语及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要来得容易。所谓“时间差”,指的是中国人全面、深入地认识西方、了解西方、积极主动地译介西方文化至今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就是中国经济崛起的这二、三十年的时间罢了(谢天振,2011:06)。“语言差”和“时间差”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宁夏文化“走出去”时,必须关注到当代西方读者在接受中国文学和文化时语言接受力差、懂汉语的读者缺乏这样一些特点。这样我们在向外译介宁夏文化时,不要操之过急,贪大求多,在现阶段不妨送一些有代表性的精品,出一些节译本、改写本,逐步过度到“文库”的全译本。“语言差”和“时间差”问题的存在,也恰好说明了我们国内从事中译外工作的翻译者还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中译外译者完全可以为宁夏文化“走出去”一事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4、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译外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宁夏目前翻译人才主要还在区内高校的外语院系,外语教师中能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是主要依靠力量。但同国内情况一样,他们中从事译入翻译的人多,专事译出翻译,即中译外人员相对较少,并且专业素养、翻译水平尚不够理想。自治区外办有一些翻译,但为数不多,他们主要承担会见外宾日常外事的口译工作,无暇顾及其他中译外工作。自治区政府举办的两届“中阿经贸论坛”,其基本翻译力量是区内高校外语教师,高端或大型会议的笔、口译人员均从外交部邀请。这一切足以说明宁夏翻译人才队伍的薄弱,而宁夏文化要“走出去”,不提早着手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译外人才队伍,瓶颈问题就无法解决。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具有“翻译硕士”专业授权点,同时也有“翻译理论与实践”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基地,政府应把加强翻译人才培养上升到区内战略高度,制定培养计划,加大投入,为宁夏文化“走出去”培养合格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