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09

第9章 从翻译视角看宁夏文化“走出去”战略(2)

5、文化著作和文学作品必须选题对路。

“走出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外国更多的读者,喜欢并乐意掏钱买你的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选题对路,书的内容能激起老外的兴趣和欲望。目前,我国外向选题的创新能力薄弱。在我国现行出版体制下,出版选题大多是由各专业的作译者向出版社推荐,经出版社认可后组织出版。就对外出版来讲,从事中译外的译者,多是外文系出身,他们研究的是语言转换,而对当今外国读者关注中国哪方面的信息,喜欢什么样的书未必很熟悉。他们从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一厢情愿地向老外展现中国的什么文化,终因视野局限,涉外知识面不广,结果设计的选题与外国读者的需求合不上拍(李景端,2010)。宁夏文化要“走出去”,拟翻译的文化著作或文学作品题材和体裁选择妥当与否会严重影响国外的接受。莫言的《酒国》译成多种文字,深受欢迎,其原因是这部小说无论是在叙事创新,还是在运用反讽刺题材进行深刻描绘方面,都不逊于国外同代作品。国家现有“经典中国对外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金水桥计划”等推行“走出去”的战略工程或计划,宁夏也应当着手制定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计划或工程项目。

6、译出翻译应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

文化著作或文学作品的选题对路后,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至关重要。这两条都很重要,我国现在多数的外销书恰恰就输在这里,而这两条都与缺乏好翻译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以以色列学者埃文一佐哈、比利时裔美国翻译理论家勒菲费尔和英国比较文学家兼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等人为代表的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提出了“多元系理论”、“翻译即改写”说,促成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他们指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行为,翻译现象也不是简单孤立的文本翻译行为,翻译行为本身,包括翻译的方法、策略,甚至翻译的结果,必然要受到翻译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语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谢天振,2011:06)。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来看,所选作品的译出,就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问题,而是一个与文化的跨国、跨民族、跨语言传播的方式、途径、接受心态、时代语境、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民族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的问题。鉴于此,我们主张译出翻译(out-going translation)应以“归化”策略为主,让世界人民以读得懂的方式和语言,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理解、认识、接受我们的文化。要使外国读者像阅读他们本国的书那样明白、通俗,能带来愉悦。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用“归化”法英译《狼图腾》、《巨乳肥臀》等一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品在国外较受读者欢迎的事实就是范例。

7、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建构主义翻译实现了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帮助我们走出了观念性文本,开始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并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观察翻译活动、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类交往实践的重要形式、一种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一种文化间的互动。

外宣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在社会群体交往层面上的共同建构性理解。在国家的对外宣传中,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出色地将中文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各种国际会议发表和传播中国的观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而译文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根据建构主义翻译学对翻译标准的探讨可以看出,外宣翻译第一不能违背知识的客观性,译者要熟悉历史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原文,保证语义和语法的正确;第二,要符合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即根据译语读者的思维习惯,使译文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追求;第三,要遵守语用规则,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要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即对人名、地名和有关民情风俗的术语进行解释性翻译,以及根据语境,合理选词;第四,要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尊重文本,再现原文内涵,以保证交际功能最大化的实现。

建构主义翻译观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有如下五点:

①熟悉历史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原文。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解观已超越文本范畴而进入社会交往范畴。司显柱认为,就交际过程而言,翻译的过程是交际主体——译者先对原文语篇的解码,在吃透原作意义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针对新的、不同于原作的情景语境,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即目的语,将原文的意义(事实是译者所理解的意义)用目的语编码再现。因此,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解码者,之后才是译作的编码者。如果译者没有理解原文,或是译文读者难于接受译文,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②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追求。

建构主义翻译观的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强调必须同时遵循两种规则:语言的构成性规则和协调性规则。外宣翻译的首要对象是外国人。译者要在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尽可能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采纳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语义——语用模式。基于此,一篇好的译文首先应遵循语言构成规则,使之在语义和语法上是正确的,可接受的。

③对人名、地名和有关民情风俗的术语进行解释性翻译。

对文本中的相关词语,比如人名、地名和有关民情风俗的术语等,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者补充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以易于外国读者理解。比如在滚钟口景区介绍的译文中,“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一句被翻译为:Li Yuanhao,the founding emperor of Western Xia regime(1038-1227),built a summer royal garden in large scale on the north of the mountain。在介绍承天寺的译文中,承天寺被译为“Cheng tiansi Pagoda,which was built to b less the young emperor Yi Zong in Western Xia regime (1038-1227)with an eternal life.Chengtian here means to obtain the heaven’s blessing”。

④根据语境,合理选词。

建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翻译要达到正确的、合理的和理想的交往,并没有脱离语言来谈翻译。语言的作用是在观念性文本和现实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关注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遵守言语行为的内在规律。在翻译时,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内涵,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语境选择译文的用词,变换搭配。当然,词语的选择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脱离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和思维。

⑤符合文本定向性,再现原文内涵。

建构主义翻译观认为,译文要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强调文本对译者的制约性。因为翻译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解释性活动,它不是完全自主性的活动,有文本的定向性与框架的制约性。这种定向功能与框架制约是我们理解活动和解释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作为译者必须予以尊重,否则就是创作而非翻译。外宣翻译的题材覆盖面广,涉及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些具体情景的翻译中,要求译者要尊重原文文本的框架结构,真实再现原文内涵。

本文首次以翻译学为视角,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审视分析了宁夏文化“走出去”在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和突破翻译困局的策略和建议,有助于宁夏文化真正有效地“走出去”,让世界人民更多地认识宁夏、了解宁夏、进而喜欢宁夏、热爱宁夏,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一个和谐、富裕的宁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