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37

第37章 生态移民无土安置中的文化调适研究(3)

(3)转变生活观念。一是要转变饮食起居习惯,人们的饮食起居习惯与其从事的生产方式、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的,移民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工业、服务业,其饮食起居、消费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移民应当主动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习惯,适应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尽快地融入到安置区。二是转变社会交往方式。移民从闭塞的山村移民到开放的无土安置区,人际交往圈子、信息获取渠道都面临巨大的改变,只有主动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才能避免被边缘化的情况出现。

2.政府层面的移民文化调适策略

(1)要衔接和完善生态移民政策

“十二五”期间,宁夏的生态移民中有75%为有土安置,25%为无土安置。自治区针对“十二五”生态移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实质上是对2010年之前生态移民政策的完善与补偿,新政策针对“十二五”生态移民的新情况做了比较大调整。调研表明,新政策的这些调整确实有效的解决了2011年之前生态移民有土安置中容易出现的类似问题,但是新政策对无土安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难以有效解决。生态移民无土安置与有土安置相比较,从迁移方式到安置区的后续发展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安置区经济发展主导方向、移民职业培训、移民就业安排、户籍管理及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随着自治区最新的宁夏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十二五”之后宁夏城镇化的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快,而生态移民无土安置作为宁夏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也一定倍受关注。随着生态移民无土安置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无土安置经验逐步成熟,在未来的宁夏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移民无土安置规模应当有所增大。为了使无土安置中的移民顺利完成文化调适,早日融入到无土安置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必要尽管针对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已经显现的问题,尽快出台一些相对具体的无土安置政策,规范无土安置行动,确保宁夏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平衡有序的进行。

(2)根据无土安置区产业发展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移民职业培训

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多达2.01万户,仅到企业务工的移民就有3万余人。目前的培训工作主要由一些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并通过逐村办班的形式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由村里提供教室,组织移民参加,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观看视频,有条件的地区才采取现场观摩等方式。课堂讲授、观看视频的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它比较适合于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目标人群,而务工移民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只占务工移民总数的24.7%,由于多数务工移民文化程度过低,一些人听课时无法做笔记,听课效果并不好。相当多的人甚至没有二、三产业从业经验,坐在课堂里观看视频或老师讲新技术,最终能接受的新技术非常有限,因此对劳务型生态移民进行培训时,需要根据所培训技能的特性来确定培训方式。企业或工业园区所需工种主要为电子产品组装工、电气装配、操作工、机械装配、车工、挡车工、电工、焊工、插齿工、油漆工、钳工、钣金工、木工、食品加工、维修工、司机等,这些工种都需要务工人员在专业的设备上进行大量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工熟练工。因此,对即将在二、三产业就业,或将要从事与之前所熟悉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种植、养殖的移民来说,最有效的培训办法应当是通过减免税费等形式,鼓励用工企业参与到移民职业培训工作中来,并由企业提供培训场所、设备,委派有实践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企业参与培训,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学习与实习脱节的问题,从而有利于移民快速掌握实用技术,尽快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

3.详细核查务工移民的劳动技能与就业意愿,减少就业安排的盲目性

为了减少劳务移民工作安排上的盲目性,使得企业能按需聘用移民,移民能按技能务工,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和移民因工作安置不合适造成的各种损耗,移民安置部门很有必要摸清企业用工总量、所需工种、岗位技能指标,以及移民个人的劳动特长、技能水平等详情,然后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移民劳动技能状况进行调配。“十二五”期间,宁夏劳务型生态移民多达2.01万户8.65万人,而这些人都居住条件恶劣、位置偏僻、居住分散的小山村。先对所有家庭都进行详查,工作量将是巨大的,此法并不可行。但是用工企业和种植、养殖产业基地数量较少,分布集中,先调查企业用工需求则是简单易行的。政府可以按年度来统计安置区企业每一年用工需求总量、工种、岗位要求,然后再根据对应年份的劳务型生态移民迁移计划来修订培训、安置方案。如果企业、产业园区、种植、养殖基地用工总量大于对应年份劳务型生态移民计划人数,可以适度调整移民计划来满足生产需要。小于对应年份劳务型生态移民计划人数,政府则需要动员更多的企业来接纳劳务型生态移民,或者开辟其他的就业渠道,如利用公益岗位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如果某一企业的某些岗位在一个乡、县内聘不够所需人数,则可以跨乡、县聘人,而一个乡、县具有某种劳动技能的人比较多,该乡、县所对应安置地无法全部接收时,就应当突破迁出地-安置地的对应关系调整安置移民。

安排工作时要考虑到移民个体劳动素养与适应能力。有初高中文化程度、接受过二、三产业生产技能培训的年轻移民容易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可考虑将这类移民安置到兴建的工业园区或城镇已有企业务工。文化程度低、年龄大些的中年移民,即使有过在外务工的经历,多数也是在建筑行业务工,这类移民接受新技能培训的难度会比较大,适应工业化岗位就相对要困难些,可考虑将这移民安置到他们更容易适应的大型种植、养殖产业基地务工。种植、养殖产业基地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与移民在家乡熟悉的小农生产方式相比,生产环节更多、分工更细、技术要求更高,但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比较强,经过新型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移民大多能轻易地胜任产业基地所安排的工作。

4.建立企业救助机制,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共同保障失岗移民的家庭基本生活

由于生态移民无土安置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各安置区都会集中出现较多的失岗移民,政府的救助压力将会非常大。建立企业救助机制并非是转移政府对失岗移民救助的社会责任,而是通过减免用工企业的一些税费,鼓励企业优先录用劳务移民,并合理保障移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从而与政府一起担负起安置生态移民无土安置、救助失岗移民的社会责任。

企业救助机制就是规定企业录用劳务移民时享受了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企业在解雇务工移民时就要一次性给予其解雇经济补偿。这种经济补偿对失岗移民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可在短期内帮助其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企业救助机制对短期失岗移民的救助作用将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移民来说,由于年龄或身体的原因可能会长期失岗,那时就应当发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作用,确保劳务移民不会因为失去土地而使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完全没有了着落。

企业救助机制对企业解雇务工移民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调查表明,一些企业为了享受政府针对劳务型生态移民而制订的优惠政策,也积极接纳移民。然而这些企业在享受了优惠政策之后,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生产中克扣薪水,甚至设置一些苛刻的条件令暂时不能胜任工作的务工移民自动辞职。部分企业这种有背良知做法显然不利于安置劳务型生态移民,会严重损害移民的利益。建立企业求助机制,可有效控制企业隐性辞工,实实在在地保护移民的利益,安稳移民的心情,从而顺利地推动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5.重视对无土安置区宗教事务的管理

在宁夏中南部地区,不同教派或门宦的穆斯林不在同一清真寺礼拜,这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局面。历史时期,不同教派或门宦的信众之间,出于信仰或利益的原因时有纠纷发生,严重时甚至出现流血事件。这种现象对伊斯兰教的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很不利于伊斯兰教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无论对于自治区政府而言,还是对于即将迁移的回族群众来说,生态移民都是一个打破教派或门宦格局,协调教派或门宦利益,促进伊斯兰教各教派与门宦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对于城镇外围的新建安置区,一个安置区政府只允许修建一个清真寺是有着特殊的考虑与安排的,不同教派和门宦的信众肯定会有强烈的不适感,甚至会发出一些反对声音,政府部门对此应有充分的准备,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在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中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从加强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既要尊重广大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迁出地要尽早深入了解掌握教派、门宦分布情况,及时给迁入地提供真实有效的情况,并提出安置意见;迁入地要尽可能早摸清情况,并结合各教派或门宦历史时期的相互交往情况综合分析,认真研判,这安置部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