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36

第36章 生态移民无土安置中的文化调适研究(2)

3.环境因素对无土安置移民文化调适的影响

生态移民无土安置中移民搬迁前后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移民生产与生活方式也随之要进行重大调整。

搬迁之前移民生活的宁夏中南部山区是黄土高原半湿润与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在250~500mm,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无霜期仅为100~150d,土壤侵蚀严重,土质贫瘠,十年九旱,冻、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因为大量的垦荒,过渡放牧等,使植被破坏严重,整个生态环境抗御自然和人为扰动因素的能力差,移民主要通过广种薄收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法来获取收益,部分家庭则通过家人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移民的家园更是处在交通偏远、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的地方,人们世代居住于此,少则两三户一组,多则三四十户一村落,家户之间或分散或聚居,但各家各户正如“差序格局”所论述的那样,彼此之间是由相对简单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联结起来,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由于外出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外界联系较少,生活资料很多都是直接取自于土地,亲戚邻居之间互助频繁,对外支出的生活费用可多可少,家庭生活带有自给自足和自然经济特点,生活成本较低。

搬迁之后不同安置途径下的安置区,其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有所不同。

在自然环境方面,西吉县闽宁产业园地处县城边缘,区位相对优越,地貌为宽阔的山间河谷,交通条件很便利,而气候等自然条件则无显著变化。石嘴山市惠农区银善小区位于石嘴山城区、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都位于银川平原,内外交通条件非常便利;安置区都处于温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左右,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但有引黄、扬黄浇灌的条件;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约160d,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

在经济环境方面,石嘴山市惠农银善小区处于城市内部,安置区经济发展完全依靠石嘴山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移民都分散地安排到石嘴山市的各个企业就业,从事二三产业生活。西吉县闽宁产业园位于西吉县城西,是自治区发改委以宁计发改审发[2010]751号文件批复,由闽宁双方商定通过招商引资方式,使西吉县与福建莆田县两地的资源优势互补,而建设成的一个电子产品组装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园,移民也集中地安排到产业园就业,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生产。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养殖产业基地位于银川市外围地带,交通条件很便利,建成后将是宁夏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移民都集中地安排在养殖基地就业,从事现代化一二产业生产。因此说移民搬迁之后其生产方式与之前所从事的粗放式农业生产差异巨大。

在社会生活方面,无土安置区少则三四百户,多则上千户,从同一村落迁移过来的人们都分散在安置点不同的地方,而不同村落的人们又共同形成一个超级村落,移民之间的地缘关系彻底被打破,移民们不得不被动地重建社会关系网络。虽然住房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但是生活城镇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被动地发生巨大改变,家庭开支项目会增多,而几乎所有的生活资料都得购买,日常生活开销会急剧增加。短期之内,如果移民的收入不能大幅增加,那么移民的生活将难以为继。

4.移民个体素养对无土安置移民文化调适的影响

2011年8月,笔者对120户即将生态移民的家庭做了问卷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120户移民家庭中有78户150人外出务工。务工者中高中文化程度有9人,初中文化程度28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13人。务工人员主要在建筑行业做长短工者129人,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和做餐饮、保安、保洁、勤杂工者19人,而从事有技术含量高的操作工、机械装配、维修等工种者仅2人。这个调研结果表明,将要搬迁的移民文化素养整体较低,在外务工时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工种。随着“十二五”劳务移民的全面推进,移民个体劳动素养与安置区经济长远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差异,移民首次就业就能安置在薪酬合理、个人和企业都满意岗位的人的比例将会更低,务工人员在短期内离职的现象将会更加普遍,工作变动将会很频繁,因而无土安置移民文化调适的难度将会很大。

5.民族宗教对无土安置移民文化调适的影响

在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往往是文化适应最困难的一部分。宁夏生态移民无土安置中回族群众约占迁移人口总数的60%,回族移民迁移之前长期生活在区位偏远、相对闭塞的村落里,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人们大多按照相对固定的方式劳作、生活,以及到清真寺礼拜,从而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与回乡文化。当这部分回族群众迁移到相对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无土安置区,就自然地受到当地比较现代的文化的强烈冲击。与无土安置区外围的“老人”相比,移民处于弱势地位,移民在对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变化产生不适感的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虽然移民的生活水准在短期内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的幸福指数甚至会降低。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教派和门宦,如格底目、伊赫瓦尼、赛莱菲耶、?虎夫耶、库布忍耶、哲赫忍耶、嘎地忍耶等,回族移民大多分属于这些教派和门宦。迁移之前回族群众通常只到自己教派或门宦所属的清真寺礼拜,一个村庄有数座不同教派的清真寺的现象很普遍。按照相关政策,一个安置区只能修建一座清真寺,迁移到城镇的回族群众,一旦新建的清真寺与自己所属的教派和门宦不一致,移民可以在城内寻找已有的属于自己所属教派和门宦的清真寺礼拜,而在城镇外围的安置区,由于受时空限制,分属不同教派和门宦的回族群众一般情况下只好在同一个清真寺礼拜了。不同教派和门宦在教义和活动仪式方面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不同教派和门宦的回族群众在同一座清真寺内礼拜时时有摩擦产生。这种不同教派与门宦信众之间的摩擦对移民文化调适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三、无土安置中移民文化调适策略

“斯图尔德关于生态环境决定生产活动、再决定生活方式和组织类型的理论本质就是:文化与自然环境虽然是相互作用的,但是自然环境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它不仅允许或阻碍文化发明的运用,而且往往还会引起具有深远后果的社会适应。”生态移民实践也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通过规模化的生态移民,可以有效地将那些生活在区位偏远,生态环境恶化,生活难以为继地区的人们迁移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接触到现代文明,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生态移民中这种移民文化的变迁,既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封闭、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移民无土安置中移民文化变迁的深度、广度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生态移民,这也意味着无土安置中移民文化调适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从移民个人与政府两个层面进行文化调适。

1.移民个体层面的文化调适策略

从个体层面来说,移民文化调适策略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体策略为:

(1)转变职业观念。一是要消除“被迁移”的思想。无土安置区的移民认为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自己是“被迁移”,政府就应当把自己安排在厂矿里从事操作工、电气装配、车工、维修工等技术含量高、薪酬也高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保安、保洁、勤杂工等技术含量低、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这种愿望与移民劳动素养整体较差,不经培训就难以达到高技术含量工种用工需求的现实相违背。二是要正视自己文化程度低、劳动素养差的现实情况,明白自己的劳动技能与企业有工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的问题,降低用工目标,实事求是地从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做起,以便尽快适应安置区的生产生活。

(2)转变教育观念。一是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充分利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然后再根据子女的学习情况,选择上高中考大学或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让子女掌握真才实学,或一技之长,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二是重视自己的职业培训,充分利用政府针对移民开展的各种职业培训机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生产技能,特别是要针对无土安置区经济发展主导方向,选择与一些与发展潜力大的行业相匹配的生产技能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