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38

第38章 提升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路径分析(1)

冯奎

(宁夏大学团委银川750021)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与交叉,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产业,具有综合性、延展性、载体性、体验性、创意性、精品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基本特征,涵盖了历史、民俗、道德、伦理等各领域。这一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地处西部,虽然目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充分,但却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文化色彩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宁夏观光旅游。因此,认真分析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特点及不足,深度研究提升宁夏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战略课题。

一、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综合宁夏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来看,已形成以“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城一沟”(镇北堡影视城、横河古城、水洞沟)、“红色记忆”等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突出的特点在于深深融入了以“回族优秀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为核心的文化元素,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1.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划》所列人文旅游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的全部21个景型中,宁夏包含16个景型,占到历史遗产景类的76.2%。其中一些旅游资源非常珍稀,如水洞沟是中华史前文明的缩影,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的西夏王陵是研究西夏文化的主要考古发现地。

2.较高价值的历史遗产

宁夏历史遗产旅游资源类型全、数量多、品质高。如以“古长城(6段)、古陵墓(200处)、古遗址与古城堡(1005处)、古灌渠(14条)、古石窟(90处)、古岩画(20处)、古化石(11处)、古寺庙(30处)、古宝塔(10余座)”为代表的著名十古系列。这些历史遗产具有极强的观光游览、修学旅游、购物旅游、升华精神等旅游价值和“修复与培育生产力”的功能,它们所内蕴的深厚文化禀赋对游客而言是最大最持久的吸引力,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3.特色鲜明的民俗旅游资源

回族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其婚嫁、节庆、丧葬、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武术、民间游戏娱乐等民俗旅游资源十分突出,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尤其是独具特色的清真美食,为素有“回族之乡”的宁夏山川,增添了别具风格的塞外风情。

4.需求明确的目标顾客

对来宁旅游的游客问卷调查显示,对大漠黄河最感兴趣的占55.64%,对山水风光感兴趣的占39.60%,对民俗民情感兴趣的占39.22%,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36.30%,对饮食烹饪感兴趣的占20.47%。可见,游客对黄河大漠文化和回族文化的兴趣最大。

5.文化旅游规划稳步推进

《宁夏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宁夏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沙湖生态旅游发展与总体布局规划》、《水洞沟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等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规划已陆续出台并稳步推进。这些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功能布局、项目支撑、市场促销、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突出了文化资源是实现宁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这一价值导向。

二、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吸引中外游客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综合分析,宁夏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核心竞争力急待进一步提升。

1.对文化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大兵团”作战优势不明显,众多景区内部由于缺乏文化元素而只能进行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同时,也缺乏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品位低、功能不全,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明显不足。

2.文化主题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尚不鲜明,未能充分展现宁夏文化的独特与魅力。突出表现在没有以文化专题划分旅游线路,致使游客的旅游心态仍然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观景,未能感受到旅游资源中内蕴的文化魅力。

3.文化旅游产业的集成能力不强。由于产业化步伐跟进不够紧密,宁夏文化精品“点”对旅游产业发展“面”的带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未能形成“延链”效应,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快速发展。

4.以宁夏大学为首的高校所拥有的相关学科及文化资源优势由于缺乏抓手和平台,在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才培训、项目策划、产品设计、内涵提升等方面都未能发挥好参谋与助手作用,高校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及研究成果向旅游生产力的转化步伐大大延缓。

三、提升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预计到2020年旅游业在宁夏GDP中将占到9.3%,成为宁夏国民经济的强有力支柱产业。这必将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成为外汇创收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趋势及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游客需求,可将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定位为:“神秘西部,黄河圣地,西夏故里,回乡桃源,红色之旅,经典贺兰,魅力六盘,水洞追梦,大漠风情”。服务这一特色定位,必须以提升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品牌,注重发挥民俗文化优势,注重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始终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基本原则,把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盘活、用足、用好,努力在国内外旅游业界打造“宁夏,寻梦之旅”的品牌形象。

1.坚持政府主导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存量做精、增量做优”的原则制定具有强制力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高起点、高创意,努力使宁夏文化旅游产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旅游发展趋势相呼应、相协调。要全面调查并核实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存量、分布、内涵、价值、保存状态、环境现状等状况,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资源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打造出蕴含宁夏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

2.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

文化产业富有智力、知识、技术和创意资源,产业链长,有利于转变经济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这对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有着更为明显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因此,整合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优势,成立以“研究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园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远景价值的战略举措。

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要以“适度规模化、企业实体化、产业集聚化”为基本标准,找准对社会和国人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创意和特色上下足功夫,深度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文化旅游消费品。在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管理上,政府要加强科学规划,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从做“壳”到做“核”的转变,通过加快产业集聚、搭建孵化平台、完善扶持措施等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质量和效益。首先,调整政府角色,搭建孵化平台。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园中的职能重在提供符合市场规律的服务及支持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好公共服务,做好产业孵化平台的建设,把优先的财政资源用来推动市场培育,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同时,要坚决避免“重有形园区,轻文化内涵”、“有文化企业,缺产业链条”的现象发生;其次,重视软件建设,突出文化内涵。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化旅游产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意。因此,要根据园区内企业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对一些特殊企业要容忍它扎实做好内容,因为内容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即使利税少一些也要予以积极支持;其三,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集聚。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考量应该看它的产业有无真正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最终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也要看有没有在细分行业里的龙头骨干企业,有没有标志性的企业集团。

3.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

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要善于“借古誉今”、“借力打力”、“借船出海”。要认真研究宁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学会借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来达到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知名度的目的。如秦皇汉武、唐宗元帝、康熙元昊等都曾在宁夏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六盘山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国领袖毛泽东息息相连,回族民俗与民间工艺享誉海内外,贺兰岩画与水洞遗址再现远古人类的原始信仰、审美观念、生活场景,等等。要善于抓住并积极开发这些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文化题材为旅游所用,全面提高宁夏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