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07

第7章 特色是生态

我们所讲的生态或生态环境,特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己;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等于自毁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1.生态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重大问题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们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

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世界最早完成工业化革命的英国,就曾经经历过“两次雾都事件”。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英国伦敦,伦敦泰晤士河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读表为零,黑雾笼罩着伦敦城,人们呼吸困难,眼睛刺痛,眼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激增而迅速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一连4天,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两个月里就上升到8000多人,这就是骇人惊闻的“雾都事件”。可悲的是10年后“雾都事件”再次发生,又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这就是“两次雾都事件”,死亡9000多人。由此可见,连英国这样工业化革命最早、工业最为发达、社会化组织程度最高、文明程度也是最高的国家都未能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不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各国已经为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结人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但发展难以为继,缺乏可持续性,而且这种发展本身毫无意义。因此,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成为发展的归宿。可以说,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江西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活力。

(1)绿色生态是江西靓丽的品牌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是反映生态环境一个重要标准。与其他省区市相比,江西森林资源丰富。2009年江西森林覆盖率突破61%,居全国大陆第二位,仅次于福建;森林蓄积量为32505.2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建立了15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8个),居全国第二位;建立了9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9个),居全国第一位;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340万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接近9平方米。森林植被景观与野生动物景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同时孕育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构成了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2)绿水长流奠定了江西发展的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江西省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水资源量163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的6.4%;人均水资源量为3768.7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国第七位。江西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总体良好,省内8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2%,其中长江九江段、抚河、信江、修河、饶河水质整体评价为优;赣江、袁水、萍水河水质整体评价为良好。

(3)丰富的物产为江西发展孕育了巨大的潜力

江西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泊水系等,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845种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3.4%,珍稀陆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24.8%,其中哺乳类105种、鸟类420种、爬行类77种、两栖类4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如白鹤、黄腹角雉、白鹳、黑鹳、扬子鳄、梅花鹿等,二级保护动物68种,包括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金猫、云豹、黑熊、毛冠鹿、水鹿、小天鹅、白头鹤、鸳鸯、白颈长尾雉、大鲵等。境内有5115种高等植物,其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6.35%,野生植物种类约占全国种数的17%,珍稀树种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7%,珍稀植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2%,用材植物、薪炭植物、木本粮食植物、食用野果和富含维生素类植物、野菜和野生饲料植物、芳香植物、药用植物、鞣料植物、纤维植物、观赏植物、油脂植物、净化环境和监测环境污染植物应有尽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是江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奠定了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

(4)优良的环境是江西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业,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切实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工业“三废”排放和大气污染相对较轻,全省“三废”污染总体上不严重。崛起的江西青山依旧在、碧水依旧流、天空依旧蓝、景色更美丽,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优美的环境成为江西吸引外资的巨大优势,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鄱阳湖是江西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江西工作时要求我们,继续搞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温家宝总理指出,像江西这样的地方全国不多了,要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保护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央的重托,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项目可以获得项目,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的拖累,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反之,如果在我们手里毁掉了江西的青山绿水,不论经济发展多快、群众生活多富,也是不可饶恕的历史罪人。

3.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发展环境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着眼于保护好“一湖清水”,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就是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重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同时,要在大力推进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加强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水,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为江西增添更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江西拓展更大的快速崛起空间。

要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即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

(1)加强水体保护

建设江、河、湖滨生态带,在主要河道、湖泊内和距岸线或堤防50米范围内,不得建设除桥梁、码头和必要设施外的建筑物,严禁建设化工、冶炼、造纸、制革、电镀、印染等企业,严禁围垦、填堵河道及湖泊,严禁随意占用河道、湖泊岸线及滩地。严禁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水系中上游布局危险化学品、电镀、造纸等高污染、高风险产业项目。

(2)构建生态廊道

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在滨湖控制开发带建设鄱阳湖防护林,在“五河”沿岸积极开展绿化带建设,大力实施交通沿线绿色通道工程,推进实施农田林网工程,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边的开敞式绿色生态空间。

(3)加强植树造林

重点加强“五河”及一、二级支流源头保护区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大造林补植、低效林改造、阔叶树补植力度。加快建设油茶林,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原料林、能源原料林、药用林等经济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森林公园等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阔叶林。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退耕还林后期扶持政策。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4)强化水土保持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强坡耕地、崩岗、荒山、荒坡、残次林、沿湖沙山、沿河沙地及交通沿线侧坡等水土流失易发区的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促进水土流失轻微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生态优势无极限,发展正未有穷期。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江西只要立足自身,深挖潜力,继续打造、发挥好生态环境优势,就一定能创造生态经济发展更加明媚的春天,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日本的水俣病

20世纪50年代,日本九州岛南部的水俣市渔业兴旺,此外还有个支柱产业——新日本氮肥公司,这家化工企业发展迅速,水俣市约有1/10的居民在该公司工作。1950年开始,市民突然发现有许多死鱼死贝类在海滩出现,更为奇怪的是,许多猫走路时摇摇晃晃,像跳舞一样,最后跳入大海自杀。这引发了水俣病调查的开始。不久,又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发现三十多例奇怪病例,症状大多是口齿不清,面部痴呆,步态不稳,随后耳聋眼瞎,全身麻木,进而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最后身体异常,在绝望的叫喊中死去。各方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新日本氮肥公司在几十年间向水俣湾中排放了几十吨含汞化合物,导致水俣病的元凶就是其中的甲基汞,它通过袭击人的神经系统,引发手脚麻木、运动失灵,甚至呈疯癫状态。

除了日本的水俣病以外,伦敦的光学毒雾事件、美国的黑风暴事件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生态保护、破坏环境留下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