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06

第6章 新决策的出台

基础已经打牢,关键在于突破。

这一突破,历史性地选择了2008年的春天。

“江西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保护和开发融为一体,使科学发展和加快崛起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在众多闪光灯的聚焦下,2008年3月8日上午,江西省委苏荣书记向全世界发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强音。在这一天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八十多家媒体共150多名记者出席,大家争相举手,踊跃提问,原定60分钟的记者招待会延长了15分钟才结束。

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决策的出台。

围绕这一决策,江西展开了宏图大略。

一次次深入湖区的调研——2008年3月至8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先后5次赴鄱阳湖地区,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五河源头生态保障、“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进行调研。省长吴新雄围绕“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课题,先后深入丰城、高安等市县和有关单位调研。江西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也分别围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灾后恢复青山绿水、保护青山绿水、建设青山绿水问题研究”、“以抓治污为重点,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排放问题研究”、“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江西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研究”等,深入全省各地,探寻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策。调研工作同样凝聚着国家领导人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14日至18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23个部门和单位的80名同志到江西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专题调研,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前奏。

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论坛——2008年4月28日,第一个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题的论坛在江西鄱阳县举行,从而开启了江西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计的序幕。7月11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作了“文化视角看江西”的主旨演讲。10月18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层论坛在南昌举行。论坛上,陆大道院士、李小文院士及胡振鹏、潘家华、李周、董增川、傅修延、郭杰忠、傅春等省内外知名专家畅所欲言,从生态经济、地域文化、遥感技术、体制创新、工程建设等角度,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经济文化建设等,奉献真知灼见,共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美好明天。

一个个周密细致的规划——2008年4月13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召开,标志着这项重大战略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为了编制好规划,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战略的连续性、规划的统一性、建设的开放性,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三个层面同时展开、三支力量统筹使用、三大成果一并形成”的局面,即同时进行课题研究、规划编制和重大建设工程前期论证和推进工作,统筹使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三支力量,一并形成十大课题研究成果、“1+18”规划体系(1个总体规划、18个专项规划)和100个以上重大建设工程。“1+18”规划体系,凝聚的是省内外专家学者与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智慧与实践,是一个包括总体规划与主项规划的严密“请战书”。

这一伟大决策,充满了历史的继承性、发展的创新性,是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晶。

1.充满历史的继承性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历史,便没有现实。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它的连续性,这是客观规律。一个地方的发展也不例外,既有它的连续性,又有它的历史继承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充分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正如苏荣书记强调的那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的生态环境一度到了非常恶劣的地步,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了不足30%,到处是黄土和荒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任江西省省长赵增益提出,要探求江西发展的新路子,改变江西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80年代中期,吴官正同志明确提出了“山江湖工程”。他认为,湖是库,江是流,山是源。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必须山江湖联动,才能改变江西的生态环境。随着“山江湖工程”的展开,江西的森林覆盖率每年都逐步提高。到今天,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当初的接近30%,提高到了现在的60.05%。在充分总结和汲取“山江湖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根据新世纪以来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新潮流,及时地提出了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构想。

2.充满发展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上,发展的创新性尤其明显。

这种创新性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是“山江湖工程”简单的重复。在这一建设规划中,强调高效集约发展,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来实现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同时,通过保护湖体核心区、控制滨湖开发带,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相互协调。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时代发展的新思路、新智慧、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山江湖工程”主要集中在治山、治水方面,主要任务是绿化江西。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任务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既包含了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又包括了江西生态与经济相平衡的新目标、新追求。

这种创新性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而是在保护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实践证明,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只能是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结果往往也不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绝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绝不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规划和建设的核心都是发展,必须把发展贯穿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以发展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这种创新性在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找准了江西发展在全国的定位。一个地方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从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许多兄弟省市都从自身优势出发,凸显了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江西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更好地策应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江西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这必然能为江西发展争取到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为江西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插上腾飞的翅膀。

3.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结晶

让我们将画面切回到2008年1月18日。这一天在江西南昌正开着的一场全省专家座谈会。

“今天,我请各位专家学者来座谈,抱着学习的态度,主要是向大家了解省情,了解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江西未来发展的趋势,问计于大家,请大家出主意,献计献策……”苏荣书记一番诚恳平实的开场白,顿时拉近了他与专家学者的距离。入冬以来少有的寒冷,在热烈的气氛中荡然无存。

时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首先发言,话题是生态保护问题。“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西省时有‘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嘱托。针对国家目前正在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我建议江西要积极向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环鄱阳湖周边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苏荣边听边点头说:“要尽快地落实温总理的指示,实现全省人民多年的夙愿。申报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是我省的一个重大课题,切中要害,势在必行。”他希望社科院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课题尽快立项,抽调精兵强将,力争早出成果。

2008年2月20日,苏荣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致信省长吴新雄。信中说:我们应该把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作为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来研究。历届省委、省政府相当重视这个问题,都做过深入研究,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昌九工业走廊、山江湖工程、南昌现代制造业中心、鹰潭世界铜都、景德镇国际瓷都、环鄱阳湖城市群、九江沿江开发等战略部署,成果是显著的,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这是家宝总理的期待和嘱托,是我们必须承担起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按照总理的要求,把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同日,省长吴新雄为此向有关部门批示:“这是苏书记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我们要全面的贯彻落实好。”

2008年2月22日,吴新雄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就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建设范围、主要措施进行了讨论研究。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团结协作,扎实推进。会议确定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任组长,省长吴新雄任第一副组长,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副省长熊盛文、洪礼和任副组长,有关厅局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2月26日,根据会议精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府厅字[2008]38号)。至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战略构想正式进入江西省的政府文件。

如果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的出台体现的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那么,在全省不断征求意见、不断探索论证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所历经的3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更是体现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一个变化,在于要不要“环”字。最初,苏荣同志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最先提出修改意见的是江西省人大副主任胡振鹏。他认为,要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仅仅依靠环鄱阳湖地区十个县(市、区)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应该扩大到整个鄱阳湖流域。胡振鹏这个意见有相当的价值,去掉了一个“环”字,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面积扩大到全省97%的国土面积。但对这个方案,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江西设立一个试验区,其面积占到全省97%,那就等于把一个省列为一个试验区,要求中央对于这样一个区给以特别的优惠政策,就等于给一个省特别的优惠政策。这样是很难得到中央批准的。江西省委、省政府对这个意见高度重视,经过慎重考虑,又把这个范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就是5.12万平方千米的由来。

第二个变化,是提“经济生态区”,还是“生态经济区”。苏荣书记正式向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构想,是在2008年2月底。苏荣书记最先提出的是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他用一封长信的方式向吴新雄省长表明了这一意见。最后,苏荣书记之所以又把这个提法修改为生态经济区,是因为许多专家学者指出,生态经济区的提法更有特色,更有国际性,更能够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取向。

第三个变化,是否要“试验”二字。在建设形式上,江西最先提出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之所以把“试验”的提法去掉,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加快江西发展,是要造福于江西人民,而不是立足于成为一种模式,去示范于他人,我们要更多地强调埋头苦干。因此,把“试验”两个字拿掉,更能体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总能令人惊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充分发挥江西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的科学分析,也是发挥江西后发优势,实现崛起新跨越的英明决断。特别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气球的变暖,低碳与生态经济正成为全球发展主流的新的形势下,江西主动请缨,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实际行动,既是江西本省的百年大计、宏伟蓝图,也是江西人民对国家安定团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贡献,更是对世界人民维护生态家园、实现和谐发展的示范与贡献。

链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事记

2008年

1月18日,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主持召开“全省专家学者座谈会”。会上,时任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建议江西积极向国务院有关部门申报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这一建议当即得到苏荣的高度肯定,并于2月20日作出重要批示。

2月22日,省长吴新雄主持会议,专题研究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关问题。

2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府厅字[2008]38号)。

3月3日,江西省25位全国政协委员向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一次会议联名提交《关于支持江西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议》的提案。

3月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主题为“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的记者招待会。

3月27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深入鄱阳湖区,就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调研。之后的4月22日、6月27日、8月4日,苏荣又多次到湖区考察。

4月13日,省政府召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

4月23日,省政府委托省发改委、省社科院发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公告,设立十大前期研究课题,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

4月27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签约仪式在江西南昌举行。

5月19日,发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研究课题中标公告,国内外20家课题组中标。

7月10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咨询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十多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7月11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莅临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7月1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初稿。

7月22日,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就规划纲要向李克强副总理及国家发改委汇报,得到充分肯定。

7月23日,苏荣书记就规划纲要向温家宝总理作了汇报,温家宝总理表示年底前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8月1日,江西省在丰城市西北郊举行仪式,启动第一批共45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8月30日,吴新雄省长主持召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百亿斤优质水稻增产工程以及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

8月31日至9月1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前期重大研究课题交流评审会召开。

9月3~4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率领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来赣调研规划。

9月11日,省委常委会讨论审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会议原则通过《规划》,并要求进一步修改后按程序上报国务院审批。

9月14日,省委、省政府上报《规划》,提请审议。

10月18日,江西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签约仪式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层论坛在南昌举行。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组织召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专家审查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主持会议。

12月中下旬,国务院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请国家发改委会同江西省提升完善规划。

2009年

春节期间,省委、省政府就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胡锦涛总书记作专题汇报。

4月14~1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带队,率24个国家部委有关领导和同志组成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赣调研。

7月28日上午,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科技支撑”为主题的鄱阳湖科技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

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第44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送审稿)》。

11月18日,“世博论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绿色发展”在江西南昌举行。

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