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92

第92章 都江堰--青城山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3000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而真正把岷江水引进平原造福,缔造出“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3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其中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一千多万亩。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嘴,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分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平凡。其实正印证了一句“伟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赞叹不已。

青城山

位于都江堰市西南,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着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近2000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着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与都江堰景区联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山在古代典籍《山海经》中被称为“成都载天山”,亦称西山,从开明氏的“蜀都原基”,演变为古代帝王祭祀山川之所,最后变成天师道的圣地。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36峰呈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茏,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璞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却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俱在,足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