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91

第91章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约13公里的地方,这里香山、龙门山相互对峙,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达10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像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等实物史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