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52

第52章 清朝战争特点的变化及其对兵家的影响

清朝的战争类型有四种:一是清军与复明武装的战争。主要发生在顺治时期;二是清军与分裂割据势力的战争,主要是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战争;三是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少数民族和民间会教武装的战争,如镇压太平军的战争;四是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早期如康熙年间驱逐沙俄侵略军的雅克萨之战,后期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为期最长、变化最大的是后两类战争。

清朝的战争经历了重要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一火器与冷兵器并用,作战方式与明代相比没有大的变化,骑兵与步兵仍是作战的主力,士兵主要是世袭的。鸦片战争以后清军对外作战面临着全副洋枪洋炮武装的外国侵略者,于是也逐步用洋枪洋炮来装备自身;但这种变化比较缓慢,对外作战常常失败。作战方式也发生明显变化,以炮火进攻或御敌成为常见形式,舰队海战也出现了,骑兵的地位明显下降,士兵主要依靠召募并进行选练。

清朝的兵家因为战争方式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兵家多是传统的,或理论或实践,主要着眼于传统的战略战术和治军方式;后期兵家多是突破传统的,因为战争新形势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着眼于建军治军的新问题。前期兵家往往或着力于实践,或专心于谈兵,较少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者,其中杰出者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在战争中显示其卓越军事天才的。后期兵家多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者,其中杰出者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均学养宏富,博通古今,又多居军中,组军练军。即使窃国大盗袁世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军事有所创新方面,也是颇引人注目的。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是晚清兵家比较普遍的思想。这些思想给清朝兵学注入了新内容,也给中国古代兵学史补上了最后的有价值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