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39

第39章 李世民尚权贵速、安不忘危的兵学思想

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即唐太宗,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少时应募从军。其父太原留守李渊早有叛隋之心。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义军纷起,李世民积极谋划,消除李渊顾虑,起兵反隋,向突厥称臣,引兵西进,渡河入长安。次年,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任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封秦王。以后,在唐统一全国的历程中,秦王李世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武德元年(618年),率兵击溃薛仁杲10余万军,逼其投降,夺取了陇西。二年,加左武侯大将军,率兵东渡黄河,与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对峙。次年,大败宋金刚,收复太原。四年,大败河北窦建德,迫降割据洛阳的王世充。

五年,大破窦建德旧将刘黑闼,击败叛将徐圆朗,迫降江淮义军首领杜伏威。于是河南、河北尽归唐有。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后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七年,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众南侵,他用反间计使二可汗相互猜疑,不战而退。八年,任中书令。九年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太子建成、弟齐王元吉,被立为皇太子。八月,李渊传位于世民,称太上皇。不久突厥两可汗又率兵至渭水,世民亲出,责其背盟,迫其结盟而退。贞观二年(628年),乘突厥内乱,攻灭依附突厥的梁师都,笼络薛延陀部。四年,大破突厥,俘获颉利。以后,遣将击吐谷浑,和亲吐蕃,灭高昌、焉首、龟兹等西域小国。贞观二十年(646年)命李世勋统军平薛延陀汗国,使铁勒诸部均请内附。此前一年,亲征高丽,因久攻安市(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不下,又值天寒粮少,不胜而回。二十三年五月病逝。

李世民少从军旅,足智多谋。在起兵反隋及唐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历经锤炼,成就雄才大略。他即位后,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开创“贞观之治”。军旅闲暇,他注意阅读兵书,以史为鉴,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杰出兵家。他的军事思想的光彩,至今仍闪动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典籍之中。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能够从战争全局出发,抓住关键环节制订战略方针。武德元年对陇右薛举、薛仁杲父子的战役中,第一次会战因急于求战而大败,李世民总结教训,确立了双方对峙后坚壁不战的方针。不论薛仁杲军怎样挑战,麾下将领如何请战,他坚持不战,在高庶(今陕西长武北)与薛军对峙了60余天,直到薛仁杲军粮尽,军心动摇,然后才奇兵与正兵交用破敌。武德二年至三年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的战役中,仍采取坚壁不战以待战机的战略,在柏壁与宋金刚相持约5个月,终于利用敌人北撤之机,连战破敌。两次战役抓住的关键是:敌军锐气正盛,当避其锋,挫其锐。敌人倾其精锐来会战,军中积蓄却不足,利在速战,不能持久。因此,在战术上,他双管齐下,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招民复业,收集粮食,充实己方军食;二是分兵断敌粮道,使敌人粮草不继。这些都显示出李世民的大智大勇,也说明他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点和弱点,利用己方的优点和敌方的弱点。

注重发挥优势兵力,攻坚克锐,是李世民作战运筹的主要特色。他在战略上一贯奉行坚壁防守以应强敌的方针,但并不意味着不打迅速决战的攻坚战。在战略防守阶段,他的优势兵力也保持着灵动迅猛的特点。唐军的优势兵力是骑兵,作战时,或袭扰敌人阵后,或由侧面迁回,或由正面直突,都保持着速度快、威力猛的特点。在战争的相持阶段,他善于调动精骑去切断敌人的粮道;在主力决战的当头,他精于运用精骑给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冲击;在敌人溃退时,他往往利用精骑的高速度来追击穷寇,力求重创或全歼败逃之敌。他认为:“兵法尚权,权在于速。”这个指导思想在精骑的运用上可谓臻于化境。

在国防上,李世民强调以国家安定为目标。国防建设和战略决策要围绕着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定来施行。“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是唐太宗治国治军的重要指导思想。安定的关键是争取民众的支持拥戴,因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安”。执政者尽力为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国家最重要的“甲兵武备”。根据这个思想,他广纳群策,薄赋役,轻刑罚,内修政治,外安诸族,开创“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他对突厥远交近攻,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以武力平定高昌等国,都是围绕国家安定这一目标进行的。但他晚年亲征高丽的行动,却有违既定的方针,反映了其后期思想的变化。

李世民实行任人唯才的政策,比较能听取群臣的意见,因而其身边聚集了一批敢直言进谏的良臣,军中不乏能征善战、治军有方的良将。他曾说:用人只问能否胜任,不能对新人故旧采取不同的择用标准。他认为:能安天下者,只在得到贤才。唐初名将李靖曾是李渊的仇人,李积曾是瓦岗军将领,尉迟恭是宋金刚部将,如此之人甚多,都被李世民善加抚慰,委以重任,以后屡建军功。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的军事思想相当丰富,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和安定繁荣起了指导性作用,在兵家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