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38

第38章 杨坚的战略与国防思想

杨坚(541年~604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即隋文帝,着名政治家、军事统帅。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其父为北周柱国大将军、隋国公杨忠。坚14岁为功曹,15岁为散骑常侍,16岁为骠骑大将军,后为大将军,袭父爵为隋国公。北周建德五年(576年),率水军3万,击破齐军。次年,随周武帝灭齐,进位柱国大将军。静帝宇文阐年幼即位,他任左大垂相,总揽军政大权。随即革除暴政,任用贤能,崇尚节俭,颇得民心。相州总管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反杨坚,杨坚遣将讨平。581年,杨坚受周禅,建立隋朝,改元开皇。他改革官制,减轻赋役,统一钱币,颁布新律。开皇三年(583年),发兵出塞攻突厥,大破沙钵略可汗。继而利用突厥可汗间的矛盾,促使突厥内乱,分裂为东西两部,消除了北面的威胁。四年,命宇文恺开广通渠,从大兴城(今陕西西安旧城北)东引渭水,东到渔关300余里,以便漕运。五年,命州、县设义仓,积谷备荒。六年,在朔方以东沿边险要之处增筑数十城。八年,大举攻陈,次年灭陈。至此结束了270余年南北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十年,遣将平定江南士族豪强的叛乱,使南北统一趋于稳定。

杨坚改革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令军户编入农户,垦田籍帐,与民相同。十八年,遣将统兵30万攻高丽,因粮运不继,又遇疫疾大风,兵士多死,被迫撤还。仁寿四年(604年),卒于仁寿宫。据说为太子杨广所害。

杨坚青年时为北周将领,参加过攻灭北齐的战役;中年以后为北周和隋的最高军事统帅,制定战略,决策军机大事,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高的军事领导艺术。

在战略上,他能冷静分析军事形势,采纳群臣意见,调整战略步骤,使战略方针臻于完美。隋初立国,为迅速统一南北,以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今江苏扬州),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潜作灭陈的准备。开皇二年,突厥五可汗率40万众入长城,西北六郡牲畜被抢掠一空。杨坚综合群臣的意见,认识到必须先打击突厥,使其不敢南下攻扰,方可举大兵灭陈。于是利用陈宣帝之死,以“礼不伐丧”为名撤回攻陈之军,并多次遣使入陈,与陈朝修好。这样,战略部署由先灭陈朝转变为南和北战,先击北后攻南。在打击突厥的战略制定上,他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的主张,利用突厥内部诸可汗间的矛盾,实施远交近攻、分化其力量的策略。当时突厥诸可汗分居四方,杨坚遣使结好西边的达头可汗和东边的处罗侯等部,同时加紧备战。开皇三年,下令反击突厥。由于战略决策正确,对突厥的反击战打得成功,使此后10余年间突厥不敢南下牧马,从而赢得了进行灭陈准备的时间。

灭陈之战,隋军准备充分,无后顾之忧,所以进展较快,进军部署基本能顺利实施。

在战争的准备上,他能重视综合国力的提高,兼顾多方面力量的蓄积。为增加国家编户壮丁,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两次查出60多万壮丁,确定乡村户等,扩大国家赋税收人,增加兵源和劳役对象。他还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储积粮食,广建粮仓。到杨坚末年,储积的粮食可供食用数年。官制和刑律的改进,也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征调和运用。

杨坚是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但他不悦诗书,素无学术,军事修养未能充分酿成。晚年未经周密部署,即遣大军攻高丽,造成重大损失。论其在兵家史上的地位,应有一席之地,但未能跻于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杰出的军事统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