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26

第26章 情趣篇(1)

有才情,懂生活,人生才更加精彩

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到草地上摸爬滚打,玩平衡木,玩球,在音乐中手舞足蹈,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大自然会给人灵感,风声、雨声、鸟语花香,对大自然感兴趣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有情有趣的人。

美无处不在,让孩子从小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人认为,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眼睛和耳朵,人人就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实不然。美学史上有一首题为《美盲》的诗,描写一农妇置身于枫林夕照、画眉清音、美丽如画的境界中,她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如果撇开诗中嘲讽劳动妇女的意思,不正好说明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吗?

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注意知识的积累。

怎样使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1.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

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艳,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其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五彩缤纷。

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能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种形态美,对孩子适当引导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相传,初唐杰出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过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家鹅嬉戏水面,本来很平常,而七岁的骆宾王,却能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对自然美深刻的观察、感受和表达能力,无疑是与他自幼熟读诗文和平日熏陶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要使孩子真正学会欣赏大自然、提高审美能力,还必需传授一定的知识。

2.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

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做“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

平时,家长一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果家长能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一定能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懂得欣赏音乐,让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欢乐音乐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是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

3~5岁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因此,从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还是他们今后享受精彩生活的需要。

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对孩子后天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注意早期的胎教,让孩子从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成长,适当引导孩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一种乐器,都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提升孩子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让孩子听唱简单的童谣

喜欢唱唱跳跳是孩子的天性,不妨多为孩子挑选一些活泼欢快、歌词简单易懂的童谣,时常带着孩子听听、唱唱、跳跳,同时引导孩子关注童谣的节奏、音色,旋律的起伏、乐曲的情绪等。让孩子喜欢音乐,带着愉快的情绪感受音乐。

2.播放背景音乐

与前面主动地感受音乐不同,这里是指让音乐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譬如,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玩耍的时候放一些音乐,让孩子身在音乐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音乐的元素,增强乐感。

有时,播放背景音乐还能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当孩子过度兴奋时,和缓的音乐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下午当孩子昏昏欲睡时,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振奋精神。

3.和孩子玩音乐游戏

譬如,敲碗打盆,跺脚拍手;爸爸妈妈拍手拍出一个节奏,让孩子模仿一下,也可以让孩子做示范者,用自己发明的节奏来让爸爸和妈妈模仿。在易拉罐里放上一些豆子或石子,有节奏地摇晃,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人手一个,一家人就可以开一个家庭音乐会了。

4.让孩子学习乐器

学习乐器需要手眼协调分工,这对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智能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4岁以前的儿童,由于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学习乐器可能有点勉强。再加上孩子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比较喜欢玩,枯燥单调的乐器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厌烦情绪,所以,学习乐器最好还是在孩子4岁之后再开始。

5.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会

家庭有浓厚的音乐氛围固然重要,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深入艺术的殿堂也是很好的方法。

音乐会、芭蕾舞、歌剧以及各种演唱会和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参加,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等,尤其能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陶冶审美情操,开阔艺术眼界。

对儿童进行音乐智能的培养,能够锻炼其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让孩子在涂鸦中体会快乐

明明爱画画,入幼儿园前就爱用彩色粉笔在地上涂鸦,入幼儿园后画画的兴趣更强烈了。爸爸专门给他购买了彩色画笔,用废纸订了一些小本本,有的时候一晚上他就能画上一小本。爸爸妈妈只教了明明握笔的姿势和认识红、黄、绿、蓝等颜色,至于画什么他们从来不限定框框。明明的画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十分夸张:飞机千奇百怪;汽车、枪炮是最新“研制”的;人和动物的某些特征相互“移植”,有时头比肚子大,美其名叫“未来人”,有的后脑勺多长了一只眼,说是“外星人”;小鸡娃跟在妈妈身边不是在走路,而是张开翅膀像鸟儿一样飞翔。他还画过一张有关月亮的画,月亮上盖起高楼大厦,与地球架起了索道。问他架索道干什么?他说准备以后到月球上去住;问他想爸爸、妈妈怎么办?他说利用人工索道来接爸爸、妈妈;问他在那里吃什么,他说那里养着狼和老虎,可以吃狼肉和虎肉。他的画和话道出了儿童天真的本性。

明明画画的时候非常专注,旁若无人,仿佛完全置身于画的意境之中。画枪炮时嘴里就发出“嗒嗒嗒”、“轰轰轰”的枪炮声;画飞机学飞机起飞的“嗡嗡”声;画战斗场面时还不住地喊着“冲呀”、“杀呀”,好像他就是画里的某个人。这种天真的行为,让人觉得很好笑,但是如果用心体味,融进他的那种气氛之中,便会被深深感染。孩子的圣洁、纯真的心境所产生的美妙感觉,难以用言语表达。

让孩子学画画,并不表示是想让孩子当画家,主要是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锻炼手的灵活性。使孩子在绘画中舒展自己内在的想象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耐力。

另外,不管教孩子画画,还是做手工,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使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富有娱乐性,这样才能不断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使孩子乐此不疲。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田野,去爬山,去看海,去动物园,让孩子随身带着画笔,在观察浪花、树木、建筑物、旷野、天空以及天上飞翔的小鸟、动物园里的野兽,产生创作的欲望时,马上画上几幅。这样做,比让孩子呆在家里画画效果好得多。

现在各种少儿美术培训班乃至幼儿园、小学的图画课,大部分从临摹入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限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那种单纯把绘画技术、技巧作为美术启蒙教育重点的做法是脱离孩子生活实际的,也是违背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记得有份材料介绍,美国的孩子画太阳可以画红的、白的、黄的,而中国的孩子画太阳只能是红的,这充分说明了限制儿童想象力造成的弊端。有一件事令人难忘。乐乐上幼儿园时,在一次绘画课上,老师让画一只大公鸡,而且老师还画了“样板”。但是,乐乐却画了一座大楼,然后在大楼的最高层画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将头伸向窗外引吭高歌,楼顶上有扩音喇叭,楼内有电视机、录音机,楼下还有绿绿的树木和一群正在散步的鸡娃娃。虽然画得不甚美观,但应该说这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这幅画出自一位不满6岁的孩子之手已非易事,但因为没按要求去画,老师只给了个“及格”的成绩,乐乐委屈得直哭。放学之后,乐乐又哭着把画拿给爸爸看,爸爸没有责怪他,而对他的想象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用红笔给他打上了鲜红的“优”,然后把这幅画裁下来,贴在乐乐的床头上。乐乐破涕为笑,他认为爸爸的评判是最公平的。但是,爸爸告诉他,老师给你判了“及格”,可能是一时疏忽,也可能是你画得不美观,以后再上图画课时还要尽量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儿童的绘画是儿童本身的一种情感宣泄,体现了他们天真的童心、童趣,其中也折射着智慧的萌芽、性格的动向。他们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情感的宣泄,所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行我素,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任何负担。如果把他们这种本性加以限制,让他们按照既定的意图画这画那,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感到画画很难,有压力,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

儿童绘画有一个过程和规律,画面是与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的,儿童学画画应表现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应具有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具有天真、童稚。有的人不理解这些,对儿童的画过分挑剔。常听说:“这孩子尽胡画,哪有把人画得比房子还高的?”“这画的是什么呀?难看死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儿童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再画!”这样做会使孩子对画画产生畏缩情绪和厌烦情绪,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限制他的自由想象空间,而使其失去绘画兴趣。作为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不失为促进孩子成才的一个秘诀。

让孩子学会幽默,同时学会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幽默不是天生的,成人是否幽默,大多取决于他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如果家长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孩子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从小就学会幽默。

女儿佳佳总不爱吃饭,一次妈妈带她去老乡家走访,邻家的狗冲上来,吓得佳佳往妈妈身后躲。回来路上,佳佳问妈妈为何狗只咬她不咬妈妈。妈妈问她狗最喜欢吃什么?“吃骨头。”“对啦,你看你尽是骨头,来之前我又没跟狗打电话,所以它就要咬你了。”“那怎样它才不咬我呢?”“像我这样,每天吃三大碗,多长一些肉,身强力壮,狗就不会咬你了。”从此佳佳就注意少吃零食多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