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44

第44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安全(3)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5年1月10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题为《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科技改革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时表示:“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对于‘领跑’的领域,要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在‘并跑’领域,要找到突破点,加速形成领先优势;在‘跟跑’领域,要实施非对称战略,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努力弯道超车。”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支出预计达到134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R&;D占GDP比重预计达2.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上升至第4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确实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还差多少,我们不得而知。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按照最新的科技实力排名办法是第一级。处于这一级的国家只有美国一家。第二级为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第三级为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第四级为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第五级为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那么我们看一看处于第一级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迄今为止,美国共有3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居世界各国之首,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美国以压倒性的多数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如今,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50%以上的菲尔兹奖获得者(包括获奖之后移民美国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图灵奖更是几乎被美国人垄断!

在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中,按科学贡献度计算,美国占了17所(自然科学领域),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顶尖大学培养了全世界顶尖的工程师、科学家。

全球十大科技顶尖公司,美国占据了8家!英特尔向全世界提供芯片,微软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占据了软件业的基础市场(从百度、腾讯到中国各个政府部门,都使用甲骨文提供的数据库软件和技术),世界三大统计分析软件都源自美国(广泛应用于政府统计和科学研究,尤其是在科研领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90%以上的应用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硅谷的技术支持,背后都有硅谷的影子。美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包括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林肯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橡树岭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阿贡实验室、IBM研究实验室。

在军工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医学技术领域、信息科学领域……美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雄居世界之首。很多中国人可能还在想着自20世纪二战以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但事实上,第四次科技革命早就已经来临,那就是信息革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凭借传统制造业的优势,隐约呈现出赶超美国的痕迹,但由于在尖端核心科研方面的差距,最终还是输掉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与美国相比,日本还差了一个硅谷,也差了几十所世界顶尖大学!

尽管日本的大学看起来也不错,但与美国的最顶尖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由于美国制造业占据着产业链的顶端(附加值和利润最高),再加上美国国内巨大的市场优势,美国制造业总量依然是世界第一。除此以外,由于长期以来的科技优势,美国占据了科研领域的语言优势,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自然科学)如果想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都必须要先过英语关。因为全世界绝大部分的科研论文都是用英文写的。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也包括日本、德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美国国家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被很多科研评价机构视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毫无疑问,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科技大国。

(二)科技资源安全令人担忧

科技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科技安全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因为科技资源代表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潜力和未来,如果科技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如科技人才大量外流、科技信息大量泄密),将直接影响到科技实力,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到国家安全的各个要素。

1.科技智力资源安全面临新挑战

科技人才是智力资源,是科技安全最重要的保障。人才是智力的载体,也就是智力资源。科技人才流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知识分子政策等内容,是智力资源安全的具体体现。科技人力资源是一国科技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人才安全是科技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强军兴国的主要资源。保护科技人才安全是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一,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才资源保护不力,是我国科技安全必须应对的根本挑战。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科技安全的最重要保障。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基本动力,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主体,必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的全球化愈益明显:一方面是人才的全球流动加速,主要体现为流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吸纳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随着科技人才的国际争夺日益激烈,我国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对我国科技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如今,我国的人才流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楚才晋用”令人担忧。一国拥有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中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有资料显示:中国人才流失严重,数字惊人,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青年精英的外流与流失背后,反映了国内科研、企业机构吸引力的匮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三次“阶梯式”的人才外流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是在1989年后;第三次是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WTO后,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促成了中国新一轮人才外流高潮。《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载文说,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只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正在海外就读。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2008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其数量和比例在世界罕见。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在《人才战争》一书中表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移民海外,中国是全世界人才外流最严重的国家。报告在论及移民问题时指出,在国际移民大潮中,中国海外移民呈扩大趋势,这种扩大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下日益显现出双重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当中,有2/3的人选择不回中国。从2002年后,中国每年留学人数超过10万,但选择学成回国的只有两三万人。报告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海外移民的扩大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关,是中国走向开放、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重要起点标志。中国海外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共同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同时,国际迁徙最大的负效应是人才流失,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移民中,留学人员、知识型人才占了很大比例。据估计,在海外的中国大陆专业人才超过了30万人,许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这些由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

二是跨国公司对我国实行“本土化”人才战略,外资企业凭借高薪,直接“面对面”吸引我国高科技人才,使我国企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入外资企业。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本土化”人才争夺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把生产重心转移到我国的同时,其研发中心也开始向我国聚集。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建立了100多个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的研发机构以高薪为诱饵网罗高技术人才,给我国造成新形式的人才危机。我国科技人才的高素质和低成本是跨国公司聚集在我国的重要原因。以软件业为例,我国软件人才的使用成本仅仅是美国的1/9。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在从中国吸纳了大量高端人才的跨国公司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科技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科技人才流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科技安全,成为我国科技安全必须应对的根本挑战。跨国公司对我国实行的“本土化”人才争夺战给我国人才安全造成新的威胁。

如今,在人才争夺战中,争夺的人才也分成几个层次。其一为学科带头人、重大技术课题的组织者、负责人。例如,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归国,对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类人才的争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争夺。其二为科技骨干、有发展前途的科技人员。这类人才争夺的意义,战略性、战役性兼而有之。国内大批人才流向海外,不是别人无耻,而是自己无能。俗话说:林稀不藏兽,池浅难养鱼。就国内现状而言,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智不及愚的分配失衡,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竞争残酷的就业现实,还有不尽人意的科研条件,都是导致国内人才外流的主要因素。

第二,科技人才浪费十分严重。当今,中国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这也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6)》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严重。《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6)》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对于“人才浪费”,研究人员是这样界定的:一是人才配置得当,但使用不足,即人才有余力、有才能但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人才使用不当,如配置失位、错位,即将人才放错了位置;三是人才配置多余,如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6)》指出,我国的人才形势不容乐观:首先,人才高消费趋向非常明显。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秘、推销等职位须在本科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其次,内耗严重,排斥竞争。一个单位没有优良的组织环境,体制不合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都会造成“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的局面,甚至是发生“内耗”。此外,人才的闲置性浪费也相当普遍。有些单位领导从小团体利益出发,甚至凭个人好恶决定人才的去留和升迁。对本单位根本用不上或一时用不上、而其他单位又急需的人才卡住不放;对业务专业突出、棱角太分明的人才存有成见,即使工作职位急需也架空不用,造成了人才的闲置性浪费。一位人大代表曾经用美国小说《动物学校》里的故事来比喻我国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