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44986000000034

第34章 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林读初三了,学业相当紧张,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功课上。但因为喜欢唱歌,他总想看看电视里的歌舞晚会,而MTV更让他沉醉。

对此,林林也有烦恼。父母在家时他从来就不能坐在电视机前,免得挨妈妈的骂,或招来爸爸的拳头。实际上,林林很有歌唱天赋,音乐老师也选他参加校合唱团。但是,只要他在家里一哼歌曲,妈妈就会大嚷:“你乱叫什么?像乌鸦一样,难听死了!赶快做作业、看书去!”每次听到妈妈这样大嚷,林林便会觉得如冷水浇顶,全身透凉。

有一回,林林在家里做作业时又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妈妈听见了,冲进卧室,“啪”的一声,狠狠地给了他一耳光,并且不由分说地把林林存了好些年的两本最喜欢的歌本夺过去撕成碎片。妈妈的做法彻底伤了林林的心,从此他在家里沉默寡言,很少再唱歌了。

孩子生来就是自主自动的。例如,他不需要父母监督,就会奋力学习行走,一旦学会了走,他们就要试着奔跑。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主动询问不明白的事情;他们会独立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讨厌别人的干涉。孩子在独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体验到各种情感,这种体验反过来影响着他们做事情的欲望和兴趣。由于他们的努力,事情做成功了,他们的心情和别人帮助或者强迫下做成功是不相同的。这种成功的喜悦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会激起孩子争取更大成功的欲望。即使有可能会遭遇失败,但这种失败的情感体验也会让孩子产生继续努力以获取成功的毅力,完全不同于父母强迫或禁止所造成的失败体验,后者只能招来孩子的怨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益处。

这是发生在某幼儿园大班里的一件事。

寒假结束后,孩子们提出了“要到海南岛去旅游”。于是,孩子们在教室里“搬进了海南岛的沙滩”,有的带来了贝壳、海螺把它们藏进沙滩;有的从家中带来了玩沙的工具,准备在“海南岛的沙滩”上好好玩个够!

但是,老师在第一天的游戏中就发现:孩子们经常把沙扬起来,撒在周围,人来人往,弄得几乎每个孩子的鞋子上、活动室的地毯上到处都是。老师看在眼里,“计”在心里,根据孩子的游戏状况在旁边的工具架上悄悄地放了两套小扫把和簸箕。

在这天游戏结束后,仁仁和宸宸果然发现了教师提供的小扫把和簸箕,开始进行清扫。仁仁一手握住扫把蹲在地上认真地扫来扫去,却始终没有把沙扫进簸箕。宸宸看见了说:“不对,扫把不是这样拿的,让我来试试!”接着宸宸用手拿起扫把将扫把转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后,开始扫起沙来,左扫右扫,终于有一点点沙扫进簸箕了。可是因为速度实在太慢了,两个孩子忙了好一阵后忍不住叹出了一口气。

游戏结束了,教师为仁仁和宸宸跷起了大拇指,这样的赞许消除了两个孩子失败的低落情绪,他们在休息时又开始积极地讨论起“扫地”这件事来:他俩的讨论也引来了旁边的彭彭、言言、丁丁等孩子的关注,他们也参与了进来。

彭彭说:“我看见我们家阿姨扫地的时候是一只手拿着簸箕,一只手拿着扫把扫的。”言言说:“对,我看见我们陈老师扫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丁丁说:“扫地的时候先要把脏的东西都扫在一起的。”这种说法引起了大家好奇:“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把脏东西都装进簸箕呀!”“噢,原来是这样,我明天还要试试!”宸宸说。“我也要来试试!”“我也来!”……

第二天游戏结束后,宸宸和彭彭拿着扫把又开始扫地,两个人按着昨天说的办法开始尝试,终于他们俩把沙子都扫在了一起,开始将沙子扫进簸箕,可不管彭彭怎样努力,沙子好像长了腿似的到处乱跑,就是不肯进簸箕。宸宸连忙来帮忙,可他拿着扫把一用力,就把辛辛苦苦扫在一起的沙子扫散了,彭彭有些不高兴了:“你干什么把沙扫‘坏’了?”

宸宸也有些不高兴了:“我又不是故意的。”

两人赌气都不扫了,把扫把和簸箕一扔走了……

看到这里,老师刚想走过来做“和事佬”,丁丁冲过来一脚踩在了沙子里,大叫:“啊呀,这里怎么有一堆沙呢?”其他孩子也发现了,纷纷围了过来。

言言自告奋勇:“我来扫!”于是言言拿着扫把开始把沙扫进簸箕,可是他也没有成功,这时孩子们开始讨论并也想来尝试了。

乐乐说:“把簸箕放在地上再扫吧。”

说着,乐乐开始尝试起来,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簸箕放在一旁,再用扫把把沙直接扫进簸箕,可是没有成功,反倒弄得沙又扬了起来。

丁丁说:“不对,簸箕应该拿在手里的,我来。”

于是,丁丁一手拿簸箕一手拿扫把又开始了尝试,只见他把簸箕对准沙子,再用扫把将沙子扫进去,因为太用力了,沙子被扫进簸箕的没有多少,扫在自己手上的倒不少。

接着,雯雯也参加到“扫沙”行动中,她帮丁丁拿着簸箕,丁丁将沙扫进簸箕,丁丁扫到哪里,雯雯跟到哪里,配合“默契”。经过两人的坚持和努力,沙终于被他们成功扫进了簸箕,大家都高兴极了!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败下阵来”,又一个一个自告奋勇地尝试着,看着孩子们终于经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知道并掌握了扫沙的正确方法,老师松了一口气,带头为孩子们鼓掌,还故意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再次演示一次,这下全班孩子都投来了惊叹的目光,有的孩子还高叫:“我明天也来扫!”“我也要来!”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没有什么能力的。后来与环境、社会相接触渐渐地稍有知识、稍有能力了。他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愈充分。倘使我们不给他玩弄沙土,他断不会知道沙土的性质……”通过上述游戏,孩子有了充分的机会和沙“零距离”接触,这能让孩子了解沙的性质,但沙在游戏中的运用也引出了新的问题。别小看了“扫沙、扫地”这样的小事,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失败、思考、再尝试中经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知识和技能的联结。他们真正掌握了“扫地”的技能,获得了直接的经验和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为今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