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生态养殖泥鳅
44848300000034

第34章 泥鳅苗的日常管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泥鳅苗的日常管理应该做到以下要点。

(1)巡塘。黎明、中午和傍晚要坚持巡塘观察,主要观察鳅苗的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鳅苗浮头和家鱼不同,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水中溶氧充足时,鳅苗散布在池底;水质缺氧恶化时,则集群在池壁,并沿壁慢慢上游,很少浮到水面来,仅在水面形成细小波纹。一般浮头在日出后即下沉,要是日出后继续浮头,且受惊后仍然不下沉,表明水质过肥,应立即停止施肥、喂食,并冲新水以改善水质,增加溶氧。鳅苗缺氧死亡往往发生在半夜到黎明这段时间,应特别注意。在饵料不足时,鳅苗也会离开水底,行动活泼,但不会全体行动,这与浮头是容易区分的。如果发现鳅苗离群,体色转黑,在池边缓慢游动,说明身体有病,必须检查诊治。如发现鳅苗肚子膨胀或在水面仰游不下沉,说明进食过量,应停止投饲或减量。

(2)注意水质管理。既要保持水色黄绿,有充足的活饵料,又不能使水质过肥缺氧。前期保持水位约30厘米,每5天交换一部分水量。通过控制施肥投饵保持水色,不能过量投喂。随着鳅苗生长到后期,逐步加深水位达50厘米。

(3)注意调节水温。由于水位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以内。可采用搭建阴篷、遮阳网、加注温度较低的水和放养飘浮性水生植物等来加以调节。

(4)清除敌害。鳅苗培育时期天敌很多,如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特别是蜻蜓幼虫危害最大。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蜓相同,在鳅苗池内不时可见到蜻蜒飞来点水(产卵),其孵出幼虫后即大量取食鳅苗。防治方法主要依靠人工驱赶、捕捉。有条件可在水面搭网,既可达到阻隔蜻蜓在水面产卵,又能起到遮阳降温作用。同时在注水时应采用密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池中。发现蛙卵要及时捞除。通过以上培育措施,一般30天左右鳅苗都能长成3厘米左右鳅种。

(5)分养。当泥鳅苗大部分长成了3~4厘米的夏花鳅种后,要及时进行分养,以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扩大,影响生长。分塘起捕时发觉鳅苗体质较差时,应立即放回强化饲养2~3天后再起捕。分养操作具体做法是:先用夏花鱼网将泥鳅捕起集中到网箱中,再用泥鳅筛进行筛选。泥鳅筛长和宽均为40厘米,高15厘米,底部用硬木做栅条,四周以杉木板围成。栅条长40厘米,宽1厘米,高2.5厘米。在分塘操作时手脚要轻巧,避免伤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