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关系是搞出来的
38783400000036

第36章 “搞”定亲人,家和万事兴(5)

小明放下电话,一边走回自己的房间一边嘟囔:“真有作业!我还以为今天可以好好玩一下了呢!”

妈妈听见了,也表示惋惜,“真可惜,看样子今天你没有时间好好玩了,不过,周末我们可以想想到哪里去好好玩一次。”妈妈又真诚地补了一句,“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就在隔壁。”

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别人面前丢脸,你要做的是让他改正错误,督促他的反省并且让他保持明确的目的性。打个比方来说吧,水对树木来说是很有营养的东西,但是不管它多有营养,如果不顾时间和场合,一直连续不断地给树木浇水的话,再壮实的树木也只能腐烂掉。人也是一样的道理。生活中,孩子对家长的提醒和批评本身没有一点反抗的心理,或者说,他们非常想改正被指出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他们也想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面子和虚荣心。

关系学认为这时应设法给孩子一些空间或借口,好像在告诉孩子:“我认为你是有能力的,但是,有些时候你可能需要帮忙。虽然你的想法和我的不太一样,但这并没有关系,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你应该学习怎么做才对。”传递给孩子的这些信息,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意识到犯错误或是失败并不表示一个人不好,不管是做错了一次还是几次,他都能够继续积极地进步。

生活当中,很多优秀的父母都很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以及教养方式,我们总结了生活中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9个良好行为,具体方法如下:

◆理解孩子

理解并接受孩子们的想法、情绪、看问题的方式、行事方式,对于孩子们培养自尊自信非常重要。所有的孩子在被他人误解时都会感到极度沮丧。起初,他们只是恼怒。但是,当误解持续下去时,他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及其对现实的理解。如果你孩子的愿望、想法或体验总是被忽略或误解,他将会变得怨恨不平、愤愤不已。

◆相信孩子

自信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能干和可爱,拥有明确、正面的自我意识,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充满全面的自我怀疑,这使得他们易于产生内疚、羞愧之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孩子的自信来自哪里?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成年人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倘若没有人对孩子的能力表现出最初的信任,认为他值得得到爱、支持和关注,任何孩子都不可能相信自己。

◆认可孩子

小孩子总是容易陷入困境,因为他们正在学习规则,学习事物运行的规律,学习如何管控自己。生硬的斥责传递出对他们的不认可,会对他们造成巨大伤害。如果你要对你孩子做过的某件事情发表看法,一定要明确:你不认可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这样可以使他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理解行为后果的同时,保持自我价值感完好无损。

不要仅仅因为你不满意他的某一行为或想法就对他丧失信心,不要因为你的批评而让他感到伤心欲绝。

◆亲近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们喜欢父母在他们身边,即便父母并不和他们一起做些什么。处于压力和困境中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亲近他们,给他以安慰。如果父母因此感到愤怒或者失望,他们较有可能疏远孩子,而不是与他更加亲近。

如果孩子所依靠的人看起来并不关心他们,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被爱和可爱,不会觉得自己被信任和可以信任,不会觉得自己被他人尊重和值得他人尊重。唯有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成人花时间与他共处,给他以关注,他才会觉得被认可,进而建立起自我价值感。你全身心关注你的孩子,满足他希望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时间里与你共处的需求,有助于他树立自信,觉得自己非常重要。

◆聆听孩子

倾听不仅需要用耳朵听人讲话,也同样需要拿眼睛注视对方。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用心听孩子说话,或者压根儿就没听,实际上是在向他表明,他们及其手头的事情比他更加重要。如果孩子被人忽视,他会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感觉受到伤害。他也因此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其自尊可能也得不到健康发展。

◆赞赏孩子

孩子们喜欢赞赏,因为当他们尽力以后,喜欢看到有人理解并欣赏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且赞赏还有助于他们培养自律。他人的赞赏和鼓励,使孩子获得该如何生活的明确的正面信息——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只听别人说他们不应该做些什么。

◆关心孩子

大人应该多多地关心孩子,重视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其实,这并一定需要你花费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先问一两个问题和他进行沟通,并随后表明你的看法;每天抽出一小会儿时间,和他谈谈他的生活和想法。参加晚间举行的会议、体育比赛等,需要花费稍多一点的精力,特别是需要你因此而请假的时候。但是,如果你能克服不便尽力准时到场,会让他觉得他对你非常重要,认为你是认真对待他的学校和学习的。

◆关注孩子

任何于我们重要的事情,我们都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孩子们也是如此。孩子们通常喜欢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所以,你看着他做他喜欢的事情,目的之一是要让他小小地炫耀一下自己,并感受他由此而萌生的自豪感。在一旁看着他做事,可以使你更深地融入他的生活。你在他身边本身就可以增进你们之间的亲密感,让他对自己感到满意。

不管你的孩子是喜欢滑旱冰、溜冰、玩各种游乐项目、化妆、表演、玩计算机,还是喜欢玩乐器,当他做这些事情时,在一旁看着他。这可能要你费点精力,但是,你们间的共同分享会让他感到温暖,有助于他茁壮成长。

◆支持孩子

孩子的学习和个人成长是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支持的,处于压力和困境中的孩子,尤其需要大人给予特别的支持。

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变化都可能对孩子构成压力,做父母的应该时时小心警惕。如果你的孩子长时间悲伤或者不快,超出了你的预期,变得好斗、寡言或不爱与人交往,睡眠质量不佳,出现胃部及其他部位疼痛,极其口渴,体重减轻,注意力不集中,变得过分依赖他人,这时他可能正痛苦难过,需要你出手进行干预。

9.不要跟孩子“对着干”

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和禁果逆反。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为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不可否认,逆反心理可能有积极的正效应。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逆向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接受教育过程中最为宝贵的因素,它极有可能过渡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中学生在司空见惯的许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逆反心理更具有负面效应,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小王今年16岁,是某学校的高一新生,最近他与老师的矛盾有些激化。初三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结果考得不错,进了重点高中。只是因为刚进高一想稍微休息放松一下,所以目前成绩有些退步。他觉得老师对他一直心存偏见,并认为与他当前的成绩不无关系。

小王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直爽的人,如果觉得谁说的不对或者没道理就会提意见,否则憋在心里很难受。一次课上,老师让他们背诵历史年表,他就想:这些东西一查书就知道了,把它们全部背下来,不是很傻吗?小王跟老师表达了想法,老师坚持说他在故意捣乱,老师越是这样说,小王就越要跟老师争辩一下,何况他认为同学们也很支持他。班主任没少跟他谈话,他几乎天天都要在老师办公室里呆上一段时间……

回到家后,父亲把小王叫到跟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说是老师向他反映了情况。小王一听就火了:“爸爸,你咋那么多事啊?你别管这事了,我并不是老师所说的那样,他只是看我不顺眼,故意找我的茬!”父亲一听小王的话,一看小王的态度,很生气……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非常迷信权威,只顾自己的痛快,没有考虑过尊重其他同学上课的权利,没有考虑过老师的苦心,也没有照顾到父亲的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小王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逆反心理。

其形成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主观而言,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感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表现自已的能力,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从客观方面而言,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

那么如何消除逆反心理造成的负面效应呢?

◆要相互理解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长辈的行为,大多数时候长辈的口罗嗦和批评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老师、父母也是凡人,也会认识不全面、犯错误、误解人,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可以减少因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冲动。

◆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法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能得理不让人,过分逞强,盲目对抗,这只能使事情变得越来越难处理。合理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带来交往中的双赢。可以尝试更合理的方式,比如单独与老师聊一聊,写一封短信表达你的意见,等等。

◆要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

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产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响。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性有无名火气,就要冷静下来想想看,是否偏见在作怪,不要无端变成偏见的牺牲品。

◆要学会宽容和适应

在改变环境和改变自己中,选择后者往往更容易完成。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同时为了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应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与不同个性的人学会交往,发展兴趣,展现真正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