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关系是搞出来的
38783400000035

第35章 “搞”定亲人,家和万事兴(4)

7.对亲人也要学会“感恩”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说,别人给你一点点帮助,你要牢记在心,加倍地回报。

懂得感恩的人,被人们称为“有良心的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常被人瞧不起,斥为“没有良心”!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冷漠了,连带的也影响到教育事业。在以前物质较为贫乏的年代,大家比较懂得感恩,孩子会在收到礼物时开心地向父母说谢谢,学生会在教师节时亲自做卡片给老师,父母会感谢老师平常给孩子的教导……但是现在的孩子在溺爱中长大,常常不知道感恩,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他认为,别人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也不需要回报。

听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和妈妈吵架了,这孩子转身向外面跑,气愤的母亲说:“出去就不要回来!”

他流着泪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了许久,天就快黑了,渐渐平静下来的他才感觉到肚子饿了。正巧,前面就有一个面摊,冒着热气的汤面对饥饿的孩子来说,实在太具有诱惑力了,可是他摸了摸口袋,没有半毛钱。

面摊的老板是一个很漂亮的阿姨,看到他站在路边就问他:“孩子,你是不是想要吃面?”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对不起,我忘了带钱。”

“没关系,我请你吃。”阿姨看了看他说。

过了一会儿面端上来了,孩子很感激地端起碗吃了起来。

“你怎么这么晚还不回家啊?”阿姨看着他问。

孩子哭着说:“阿姨,我妈妈要是像你一样就好了。”

“为什么?”

孩子擦着眼泪说:“你不认识我,却对我这么好,我没带钱,你还请我吃面;可是我妈,她和我吵架,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阿姨听了,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给了你一碗面,你就这么感激我,可是你妈妈养了你十多年,每天为你洗衣做饭,你怎么不感激她?竟然还和她吵架?”

孩子愣住了,他急忙放下筷子往家里的方向跑去。当他走到家附近时,看到焦急的妈妈正在路口四处张望,孩子的眼泪又开始掉下来,他扑到妈妈的怀里,发现妈妈的眼里也含着泪……

其实,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那就是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恩情视而不见,这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遗憾。由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亲自去做,在孩子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回报,因此他们也就不懂得感激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然而“施恩不图报”是施恩者的美德,“知恩图报”是受恩者做人的良知。知恩图报是对孩子最起码的要求,要让孩子在心里保有一份爱,父母怎么爱他们,他们就应该怎么爱父母。然而,今天许多的父母,却把孩子们“爱的机会”垄断了,把孩子们“爱的权利”剥夺了。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成人的“爱”包围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强大”,比孩子有“实力”,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

一个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刚刚在学校接受过爱的教育的孩子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

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儿!谁用你倒茶,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一个男孩看到有病的妈妈在厨房做饭很辛苦,便走进厨房说:

“妈,我帮你干!”妈妈马上挥挥手说:“不用你,把你的书念好,就是关心你妈了。妈妈可不希望儿子长大当厨师,妈要你当研究生!”

孩子心中刚刚萌发起来的爱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孩子变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

就这样,“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爱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真正爱孩子,就应该要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做些家务;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为你捶捶背;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你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你,在爱中领略被爱。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明白幸福的所在,从小培养孩子懂得感恩的心,才能让孩子每一刻都过得幸福。懂得感恩的家庭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如何感激对方,丈夫和妻子彼此感激,彼此欣赏,子女感恩家庭给与温暖,感恩父母养育,他们会分享家庭快乐和忧愁,一直到他们自己建立新家庭,也会这样。

能够拥有一个家,一个能够休息的地方,一个能为你遮风挡雨的地方,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你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呵护,得到温暖,得到亲切,得到爱意,可是你是否仔细留心过你的家庭的变化,你对自己的家庭是否心存感激?只要机会出现了,或是出现一种暗示需要你表达感恩时,你就弯下腰来,努力表达。要经常说:“谢谢你。”而且发自内心,为那些善心对你的人写谢辞或做些好事吧!如果你有了这种感恩的心情,那么,你就可以使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加美满。

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家庭,使我们的生命得到成长,我们能够拥有选择的一切,都是家庭赐予的。

其次,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妻子,是她们营建来一个新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希望,带来我们的孩子,有孩子就有了家庭的感觉,我们在这个家庭中有了成熟的感觉,使我们有了一种自豪感,一种责任感。

再次,是感激我们的孩子,孩子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命的未来,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延续,我们的所有快乐与满足都是孩子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产生的。

对家庭心存感恩,就能够使家庭保持快乐,美满,而且这种感恩要每天表现出来,让你的家人都能够感觉到,不要等不幸发生后才懂得感恩。

我们一生当中一般都会接收到许多不幸的消息,在震惊之余,我们更会对日常生活满怀感恩。一些我们当做稀松平常的事——欢笑、美貌、友谊、自然、爱人、家人或家,此刻才会变得更重要更特别。我们甚至觉得每一天都是天赐的礼物,是值得珍爱的奇迹。在过去侵占我们很多时间的“小事”,现在好像也不再重要。我们的悲愤会慢慢淡化,全心全力投注到生命的奇迹上。我们都知道这是人们在面对坏消息时的反应。我们甚至在“等待”着这些坏消息来让我们对生命重新充满感恩。

其实为什么非要等到坏消息来临我们才肯这么做?为什么不学着从现在开始就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生命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上天的赐予,我们才能活在此时此刻。

你可以经常提醒自己,生命是何等短暂与脆弱,世事是何等瞬息万变,此刻你可能有配偶或孩子,下一刻却很可能一无所有了,这样的想法对你有启蒙与开化的作用。前一天你享受着每天的散步活动,第二天却因为一场意外变得完全不能走路。前一天你还有一个家,第二天却毁于一场大火。诸如此类的想象都对你有提醒的作用。对于多变的人生,其实我们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种是面对生命无常的变化感到挫折与恐惧;另一种积极的想法是将这些变化视做理所当然,同时认为是激励自己对生命感恩的要素。

因为我们太熟悉我们的家,我们也花了许多时间在家中,因此我们认为家人、房子、环境、隐私、安全感、舒适感,等等都是与家俱来的。尤其是这已经变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家庭的幸福得来不易时,别人可能会认为我们过于神经质或太多虑了。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每天花一小段时间,也许只是几分钟,衷心感谢家庭在我们生命中所代表的意义。与其等待坏消息来让我们重新认知家庭或生命的重要性,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将家庭当做生命中重要的一环,你也会在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欢愉。

8.孩子也需要面子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家长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将来吧。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这也许就是家长对孩子最一般的期望吧。不过,大部分家长在表现这种心情的方法上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很多家长经常用这种期望来衡量孩子的表现,这样那样地加以干预。他们觉得批评和提醒是家长的义务,所以总是去注意孩子的缺点和不擅长的地方。这些其实都是很愚蠢的想法。孩子对这些非常反感。

小明的妈妈就很会体贴孩子的感受,她懂得什么时候要给儿子保留面子:

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小明走进家门,一回来就嚷嚷饿,自己径直吃起了饼干。

妈妈问:“你今天有作业吗?”

“一点也没有!”小明含糊不清地回答,嘴里塞满了饼干。

“你星期一总是没有作业,”妈妈惊讶地说,“这怎么可能?”

“我们就是没有嘛!”小明坚持说,但妈妈发现小明的脸色不太自然、略显紧张地看着她,“老师没有留作业,”他又咬了一口饼干,“我不觉得老师留了作业。”

这时候,妈妈很想彻底检查小明的书包来证明自己的怀疑,或是戳穿小明的谎言。但是,她忍住了,妈妈打算给儿子留一点面子。

“嗯,听起来你好像说不太准,为什么不打个电话问问同学呢?是不是真的没有作业?这只要一点点时间,省得你明天去学校会有麻烦。”

小明没有吭声,也没有去打电话,这并不是因为他懒得打电话,而是因为他已经一再告诉妈妈没有作业了,他在犹豫:应不应该改变自己的说法或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是不是当时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没有注意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自然地说,“这种情况经常会碰到。”

小明走到电话旁,拿起了电话。

“喔,真的吗?你告诉我吧?”小明在电话这头有些含糊地问。

妈妈走开了,假装忙着做事,擦擦柜子,整理一下书架,她似乎并没有注意小明与同学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