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的智慧
3811600000004

第4章 识才篇(4)

有一次,楚怀王安排屈原制订一份重要法令。屈原才写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为探听法令内容,到屈原那儿拿起就看。屈原正色把草稿收回,严肃地说:“这只是草稿,大王还没看过,你也不能看!”

靳尚碰了个钉子,没趣地走了,转身去到楚怀王那儿诬陷起屈原说:“大王啊,您还蒙在鼓里呢!”

楚怀王问:“怎么了?”

靳尚说:“大王不是常叫屈原参与制度法令吗?他把这当成自吹自擂的本钱!每当法令一公布,他就四处说:‘这法令是我定的,大王不过看一下而已!”

“啊!他还说没说别的?”

“他还说,大王昏庸怯懦,愚昧无能,大臣们都愚蠢无能,贪婪自私,朝廷大事全靠他才能维持。”

楚怀王听后怒火中烧,因此就对屈原冷淡了。

屈原并不计较个人的毁誉,只担心楚国让靳尚这些人搞垮,一有机会依然去劝谏楚怀王。楚怀王不仅听不得屈原的忠告,反而厌恶他直言敢谏,将屈原贬职,去当三闾大夫,管些鸡毛蒜皮的事,国家大事丝毫也不让他参与。结果,其后便出了楚国被张仪欺骗的事。

楚怀王在靳尚一班人的蒙蔽下,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想起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觉得有道理,于是又派屈原出使齐国。屈原在齐国大力提倡齐、楚联合抗秦,并替怀王说了不少好话,费了不少精力才恢复了齐、楚两国的联盟。

楚怀王却没有从这些事得到教训。他对靳尚等人还是十分信任和宠爱,对屈原依旧十分冷淡。屈原的才能无处施展,政治上的抱负也不能实现。他不甘心看着楚国一天天衰败下去,内心忧愤不已。他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寄托到文学创作中去,写出了着名的长诗《离骚》。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饱含着屈原的爱国之情,倾诉着屈原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决心,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三○七年),秦昭王继位。昭王怕楚国再和齐国联盟,对秦国不利,于是利用温和的手段,千方百计拉拢楚国。他不仅给楚怀王送礼物,还将女儿嫁给楚怀王的儿子。楚怀王认为秦国真心要和楚国交好,便和秦国结盟了。楚国原来是和齐、赵、韩、魏等国定下“合纵”盟约,一起对抗秦国的。怀王这样一来,就激怒了“合纵”盟约的其它国家。公元前三○四年,齐、韩、魏三国联合兵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楚怀王使太子横去秦国当人质,求秦国救援。秦国出兵来援楚,齐、韩、魏撤军回国。

楚太子横质留在秦国,他在那里经常被秦国人羞辱。有一次,横与秦国官员发生了冲突,他盛怒之下杀了那个人,然后逃回了楚国。这件事给了秦国借口,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来攻打楚国。公元前二九九年,秦国又发兵攻楚,消灭楚军两万人,占领了楚国的襄陵等城池。楚怀王只得又向齐国求救。此时,秦国使用又打又拉的策略,战场上继续进攻,而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的武关(今陕西东南部)会见双方举行和谈。楚怀王见信,一时拿不定主意:去那里,担心被秦国欺骗;不去,又怕秦军变本加厉地进攻。于是,他召集群臣来商议对策。大臣们各有主张,正在争论不休之际,忽听从殿堂下面传来高声喊叫:“大王可千万不能去,秦国相信不得!”众人抬头一看,原来是三闾大夫屈原急匆匆地走上殿来。屈原虽被贬黜,但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本来三闾大夫的级别是无权参与国家大事的,但是听说朝廷今天要讨论楚怀王去秦国谈判的事,他生怕楚怀王又受骗,不由自主冲进殿堂来。他激动地对楚怀王说:“秦国生性就像虎狼一样凶狠残暴,又从来不讲信义,我们被他欺骗不是一次两次了!张仪是怎么欺骗我们的,难道您忘了吗?此次秦王约您去会谈,肯定是别有用心。大王此去,恐怕又要中他的诡计。”令尹昭雎也支持屈原的意见,说:“屈原大夫言之有理,大王不能去!”楚怀王左右为难。那些主张亲近秦国的大臣,像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见此情况,乘机替秦国说起好话来。子兰说:“秦王约大王去会谈,我看没什么恶意。”靳尚说:“谈判也许能收回秦国占去的土地,不去则辜负了秦王的一番好意。触怒了秦国,可不是非同小可的事!”他们起劲地怂恿楚怀王。楚怀王听从了他们的话,到秦国去与秦昭王会盟。

楚怀王才到秦国的武关,秦国就出兵把他的后路给封锁了,然后把他押送到秦都。秦王迫使他割地,楚怀王如何能够答应,秦王便将他软禁起来。到此地步,他才后悔不听屈原的忠告,落得这样的结果。他在秦国被软禁了一年多,每日里悔恨、愤怒、忧愁的情绪缠绕着他,酿成疾病,客死异乡。

屈原听说怀王去世,百感交集。他既对楚怀王昏庸刚愎导致囚死敌国感到悲愤,又对秦王奸诈阴险、背弃信义感到愤慨。他难以抑制这种感情,写出《招魂》抒发自己的痛切心情。

在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时,国中大臣扶立太子横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这位楚王和他父亲一样,对秦依旧妥协。他即位以后,就用子兰取代昭雎来当令尹,与子兰、靳尚这些亲秦派的人打得火热,整天在宫中追求享乐,哪去过问国家大事。秦军来攻,歼灭楚军五万人,占领了十五座城池,他也不当回事。屈原看楚王如此昏愦,国家的命运危急万分,不禁忧心如焚。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顷襄王身上,希望顷襄王尽早觉悟奋发图治,能够醒悟过来。于是他连续写了几封奏章,劝顷襄王励精图治,斥退奸臣,起用贤人,整顿朝纲,养兵习武,以图报君仇雪国耻。然而,这些奏章却落到子兰手上。子兰大为恼火,对屈原恨之人骨,真想杀掉他。但是子兰怕引起众怒,不敢公开下手。于是,他施展阴谋陷害的手段,让靳尚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靳尚向顷襄王说:“屈原可实在太狂妄了!先君在世的时候,他就不把先君放在心上;如今他又以元老自居,竟然上书来教训大王您。背后他说得更无忌了,说子兰对秦国软弱妥协,为臣不忠;说大王没为先君报仇,为子不孝。大王是英明的君主,怎么能让他这样辱骂呢?”顷襄王听了十分生气,下令立即罢免屈原的官职,把他流放到长江以南的边疆地方去。

楚国的南疆位于今天的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一带,当时那里还是非常偏僻的地方。屈原被流放后,生活十分艰难,但是他仍然时刻关注着楚国的兴衰,希望顷襄王能够回心转意,振作起来挽救国家的命运。但是,光阴流逝几年过去了。事情也没有得到转机,而屈原却积累了满腔的悲愤。

流放中精神上的痛苦,生活上的困苦,使屈原的身体由强变弱,头发由黑变白。他面容憔悴,身体枯槁,举止迟缓,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但是他的爱国激情更加强烈,追求真理的意志更加坚定。他不肯向邪恶势力低头,决心保持他那高尚的情操。一天,他在河边徘徊,心中还在考虑着国事,有个渔夫上前来问:“您是三闾大夫屈原吧?怎么变成这种样子啊?”屈原说:“我不能改变我的志向,放弃我的追求,理所当然会变成这种模样。但我却不会因此而后悔。”渔夫又问:“您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顾好自己就行了?”“怎么干也不能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啊!”屈原叹口气说:“人们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谁愿到污泥里染上一身脏呢?我甘愿跳进江心,葬身鱼腹,也不愿与那些奸臣一起同流合污!”

在流放生活中,屈原又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穷苦大众,看到老百姓缺吃少穿的悲惨生活,对他们深感同情。同样,人民也非常爱戴屈原。屈原同人民同悲欢,共苦难,思想感情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他的创作。《九歌》、《九章》等诗篇,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捣毁了楚国先王的坟墓。楚顷襄王逃至陈城(今河南淮阳)安身,楚国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屈原得到这个消息,知道楚国毫无希望了,悲痛欲绝。他不愿见到楚国灭亡的惨景,不愿看到老百姓亡国后的惨痛和无奈。屈原怀中抱了块大石头,投身汩罗江中(今湖南东北部,湘江的支流)殉国了。这年他六十二岁,这一天是当年的五月初五日。

周围的老百姓听到这个噩耗,都很伤心,自发地来打捞屈原的尸体。也不知来了多少渔船船夫,打捞了多长时间,结果都没有捞到。这时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到江中,使江中蛟龙吃了食物,就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这种食物就是粽子。直到今日,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许多地方赛龙舟,各家各户包粽子,有的人家还用彩线缠出棕子形状的饰物,挂在孩子脖子上驱邪,这种悼念屈原的活动千百年流传下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而“毛遂自荐”的故事则更为有趣。因为平原君不识才,毛遂只好自荐才能。在无情的事实面前,平原君只好承认自己不识才的事实。

公元前二六○年,秦国发兵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关(位于今山西高平)防御。廉颇见秦军势大,士气正盛,就下令三军严守阵地,加高壁垒,深挖壕沟,坚守不战。结果秦兵一连围攻了四个多月,未能取胜。这时秦国丞相范雎为秦王献了一个计策,派了些心腹门客带上重金去贿赂赵王左右的大臣,让他们在赵王前说廉颇的坏话。赵王果然中计,免了廉颇的指挥权,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去担任大将,结果一交战便被秦军打得大败。秦军杀死活埋赵军兵将四十余万,这是有史以来最残酷的大屠杀,赵国自此再也未能恢复元气。两年以后,秦军又向赵国发动进攻,夺取了很多土地,将赵都邯郸也包围起来。赵国危若累卵,赵国的国君当时是孝成王。他见国都被困,急得六神无主,忙将平原君找来商讨对策。

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名叫赵胜。他出身王室,论起辈分是赵孝成王的叔叔。他收养了很多门客,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

平原君对赵王说:“如今国都被围,事态危急,只凭赵国的力量实在难以保住国都,只有向楚、魏求救。魏国和我国关系还可以,而且我和魏公子信陵君交往密切,我修书送去,料想他能派兵来救。可是楚国离我国较远,楚王对秦国又心存畏惧,不一定答应助我。我准备亲自去楚国一行,说服楚王出兵,大王意下如何?”

孝成王一听很有道理,便支持平原君去楚国。

平原君回府把这件事对门客一说,并要在门客中选择二十位文武双全的人,随他一起去楚国说服楚王发兵救赵。平原君挑来选去,就挑出了十九个人,别的人不是没有武功,就是口才太差。

平原君心中感慨,说:“唉,活了几十年,收了这么多门客,现在连二十个能用的人也挑不够,人才实在太少了。”这时从人群后传来一个声音:“公子,我能不能算个数啊?”平原君见说话的人不认识,便问:“先生尊姓大名?”

“姓毛名遂。”

平原君想一想,还是不记得有这么一位门客。毛遂接着说他三年前就在平原君府当门客了。平原君不高兴地说道:“我听说有能力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他的才华就如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锥尖马上便能扎破口袋露出尖来。先生在我这儿住了三年,我都不认识您,看来您是没什么能力,我带上你又有什么用?”众门客都讥讽地笑起来。

毛遂并不在意,镇定地说:“只是公子您一向没有把我放进口袋里,不然我的才能早就像锥子一样全都显示出来了,哪里是只露个尖呢?”

平原君见他反应机敏,就将他选人了随行的队伍。晚上,平原君一行悄悄溜出城外,直奔楚国而去。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都,次日早就去拜见楚孝烈王。平原君让门客在殿下等候,他先进去与楚王谈判,重提各国曾定“合纵”之约,如今请楚国按约救赵国,可一直谈到中午,楚王还是不答应派兵援赵。

在殿下等候的毛遂忍耐不住,几个大步冲上殿去。楚王见闯进个生人,甚为恼火,喝问何人,平原君道:“这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了,更加气恼,斥责道:“我与你主人议事,你上来做什么,快快给我退下!”

毛遂不但没后退,反倒手抚长剑,进至楚王面前,说:“六国合纵抗秦是天下大事,人人都可以议论,大王却为何不许我说话,还轰我出去?敬告大王,若是我生此意,大王之血随时都能见到!”

楚王听罢,吓得心惊肉跳,赶忙陪着笑脸请毛遂说话。

毛遂侃侃而谈道:“贵国拥地五千里,兵甲上百万,颇有成就霸业的优越条件。可是楚国却多次被秦国欺负,这种国耻家辱,连我们赵国都替您觉得羞耻,大王却装作若无其事。我的主人屈尊前来与大王商议合纵抗秦之事,不只是为我们赵国,也是为了楚国。试想如果赵国为秦国所灭,楚国难道能保证不遭此厄运吗?”

一席话说得孝烈王连连点头称是,答应即日派楚军助赵国解邯郸之围。

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对毛遂致歉说:“先生这次去楚国,您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大军,先生的才能远不是锥锋所能比拟的。以前是我有眼无珠,没有看出先生的才能,今后我也不敢自夸慧目识珠了。”自此平原君将毛遂奉为上宾。

魏公子信陵君收到平原君求助的信,但魏王慑于秦国的强大不肯派兵。信陵君便设计让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如姬从魏王身上盗出了虎符(古时国君授给大将兵权的信物),调拨了八万魏军来援救赵国,最终战胜秦军,解救了邯郸之围。

有了这么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再结合曾国藩关于人才的言论看,我们认为他对人才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他认为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在如何去认识人。他曾讲过:我私下里怀疑古人评论将材时,往往称他们神明变幻、超乎想像,几乎要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一点儿短处都不能容忍。这恐怕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并不是选拔将材之初就定下的标准。其实,选拔将才时不拘一格,评论事情不过于苛求,不能因为一点点短处就不用极有才干的人,不能因为结细密的渔网就漏掉了大鱼,这才是从前圣贤常常说的话,即使是很愚昧的人,也可以此来勉励。有材不用,固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小材大用,则危害事业。曾国藩说:“拣选将材,必求智大略深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才时加考察。曾国藩本人很注意考察人才,对于僚属的贤否,事理的原委,无不博访周咨,默识于心。曾国藩“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而且,他阅世愈深,观察愈微,从相貌、言语、举止到为事、待人等等方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

曾国藩一生能够左右逢源或绝处逢生,与他知人识人,能在身边网罗有真才实学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

在与曾国藩长期交往的朋友中,有个人特别值得注意,他就是郭意诚。而郭意诚之于曾国藩的价值,则首先表现在他力劝曾国藩“墨经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