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的智慧
3811600000003

第3章 识才篇(3)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阴)人,年轻时潦倒失意,经常连三餐都没有着落,只得东要西讨地向人家要一点儿吃的。有一天,他在街上走着,一个恶少挡住他说:“你整天挂剑行走,胆子一定很大。你敢杀了我吗?不敢,你就从我裆下钻过去。”韩信怀有鲲鹏之志,哪里会与一个无赖纠缠,便俯身卧地,从他胯下钻过去了。恶少和围观的人哈哈大笑,讥讽他胆小怯懦。项梁举旗反秦,韩信投奔项梁当了一名小兵。项梁阵亡以后,韩信又跟随项羽任郎中。他曾几次向项羽献策,项羽全没有采纳。韩信愤而离去,投奔到了刘邦麾下。刘邦也没有看出韩信是个人才,只安排他当治粟都尉,负责经办粮草供应的事情。

萧何最早跟随刘邦起兵,知人善任。他曾经和韩信有过几次交谈,发觉韩信是位了不起的将才,正准备找机会向汉王举荐。可是还没等萧何办这件事,韩信却以为汉王不肯重用他,就在一天晚上,背上宝剑悄悄地溜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心中非常焦急。他来不及与汉王说一声,便乘上一匹快马,趁着月色,亲自连夜去追赶韩信。

韩信急急忙忙地出走,道路生疏,晚间又找不到人问路,正在道上徘徊。他看到月光下一个人骑着马奔来,怕是追兵,赶紧没命地向前飞跑。萧何看清楚正在使劲奔跑的那个人,就是自己要追赶的韩信,便大声喊:“韩壮士!请等一等!”韩信也听出是萧何的声音。他知道萧何很欣赏自己的才能,对自己有好感,追赶上来一定是有话要说。萧何赶快下马来到了韩信的面前,急切地说:“韩壮士休走!汉王是重用人才的,只要我向汉王举荐,他一定重用你。我忙过这几天就办这件事。”

韩信看萧何诚心要推荐他,就放弃了出走的想法,和萧何回到汉营。

萧何去追韩信的时候,有些话三传两传就传错了,说萧何也当了逃兵。这一下把刘邦可急坏了,他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急得寝食不安。过两天见萧何回来了,刘邦责问道:“你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不向我说一声?”萧何回答说:“我追逃亡的人去了。”刘邦道:“逃兵哪里用你去追!”萧何说:“我追的是韩信。”刘邦却不在乎地说:“满营将士逃亡的那么多,别人你全不追,这小子有什么值得你去追的?他不就是钻人家裤裆的那个小子吗?”萧何说:“这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大王千万不能小看他。一般的兵将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人却很难找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做汉中王,韩信的用处确实不大;但是要争夺天下,就万万不能缺少韩信这样的人才。”刘邦慨然说道:“我的志向就是要争夺天下!我怎么能在这里虚度一生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想夺取天下,那就必须重用韩信。您能重用他,他将会助您成功;您不重用他,他早晚会为别人所用。”刘邦说:“我听你的,我就命他当将军。”萧何说:“以韩信的才能,做个将军太委屈了。”刘邦说:“那我拜他为大将行不行?”萧何道:“那太好了。”

刘邦就下令打发人去把韩信叫来,告诉他当大将了。萧何听了急忙制止说:“大王平日对人不拘小节,今天拜大将却不能像平常那样简单从事。您若是真心实意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应当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斋戒三天,然后登坛拜将。如此才显出您珍爱人才的诚意。”刘邦认为萧何说得在理,就郑重其事地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将韩信拜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觉得是自己施展才能的时候了,便向刘邦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韩信认为能够有实力和刘邦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项羽虽然勇冠三军,但是不会善用人才;在与人交往中看来很仁慈,其实内心很吝啬;更重要的是他丧失了民心,老百姓对他都很怨恨。要战胜项羽并不难,只要和他的做法相反就行。韩信建议刘邦要放心任用勇敢善战的人,取得胜利时要舍得把城邑、土地封赏给有功之人;要努力争取民心是最重要的;要让老百姓站到自己这边来。韩信给刘邦筹划具体的策略说:“项羽分封的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是秦朝降将,以前帮助秦始皇压迫百姓,是被百姓痛恨的人。我们先攻下这三处地方,既得实地又得民心,然后再东进与项羽争锋,夺取江山。”

韩信对形势的分析很精细。刘邦听后感到很高兴,同时也为没有尽早发现韩信的才能而感到非常遗憾,于是立即决定按照韩信的策略东进,去与项羽争夺天下。于是在公元前二○六年称汉王,不再承认项羽所封给他的“汉中王”,并采用韩信的计谋,打败了章邯、董翳、司马欣,统一了三秦;其后用了五年的时间,与项羽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并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汉王朝,定都长安。

以上诸多例证,都以事实证明了人才对于成败至关重要。然而,什么是人才呢?对于这个问题,往往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许多人都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确定人才的标准,最终必然是自误误人。

历史上袁绍的固执己见,骄傲自大,缺少智谋,又不识人,最终导致了官渡兵败。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二○○年)二月,袁绍任命沮授为监军,统领十万大军,从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出发,进攻许昌。袁绍则亲率十余万冀州精兵到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建立自己的指挥部。他派大将郭图和颜良进攻和黎阳隔岸相对的白马(今河南省滑骨县东)。袁绍企图引诱曹操离开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然后一举消灭曹军。沮授向袁绍建议:颜将军虽然勇猛,但骄傲自大,缺少智谋,不适合单独统兵作战。可袁绍固执己见,下令迅速渡河,打下白马。

留守白马的刘延听说袁军来进攻,急忙派人向曹操报告。而此刻,在许昌正展开一场是否抗袁的大辩论。名士孔融被袁绍的表面强大所迷惑,他认为:“袁绍辖地广阔,拥兵数十万,文有田丰、许攸这样的谋士出谋,武有颜良、文丑这样的勇将打仗,还有审配、逄纪这样的忠臣效劳。与袁绍对抗,很难取胜。”许多人听了,都情绪低落,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与孔融抗争,此人就是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他说:“袁军虽兵多,但法不严。而且田丰刚愎自用,无法与袁绍长期合作;许攸贪心太重,不能顾全大局;审配专断,缺乏谋略;逢纪心胸狭小,又骄傲自大。这些谋士在一起怎么能相容呢?至于颜良、文丑这类武将,皆有勇无谋,擒拿他们,对曹公来说,乃小事一桩。”荀彧这一番话,驳倒了孔融,也激励了将士,增强了胜利的信心。曹操根据大家的建议,决定不和袁绍硬打硬拼,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打法。曹操亲率大军西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以诱惑袁军主力西移,从而麻痹在白马的颜良。果不出曹操所料,袁绍立即命令黎阳的守军赶在曹军渡河之前到达延津渡口,准备同曹军决战。曹军见袁绍中计,就悄悄率领轻骑,急奔白马。而此刻围攻白马的颜良,正一心想困死白马城内的军民,做梦也没想到曹军会在一夜之间赶回东边同自己决战,所以毫无迎战准备。在仓促应战中,颜良被一匹火红快马上的将军劈下马。袁军失去主将,顿时乱了阵脚。刘延也从城里杀出,同曹操的兵马两面夹击,一举击溃了颜良、郭图的队伍。而那位斩颜良的将军,正是要报答曹操厚恩的关羽。

袁绍得知白马战败,又失掉爱将,十分气恼,紧急命令全军渡河,西追曹操。沮授急忙劝阻袁绍:“将军,目前大军应该在河北岸,只派一路军队攻打河南岸的官渡。如果攻打下了官渡,我们就有了立足之地,然后大军方可过河。否则贸然渡河,万一有了意外,就可能全军覆灭!”袁绍根本就听不进劝阻,决意渡河。

袁军渡过黄河,抵达延津后,袁绍派大将文丑追击曹操。因为文丑和颜良是好朋友,为了立功和替颜良报仇,他快马追击。一路上,到处都是曹军丢下的车辆物资,山坡上有许多无主的战马,袁军毫不怀疑这是曹军仓促逃命时丢弃的。于是文丑的部下便争先恐后地跳下马,一窝蜂地去抢夺战利品。其实,他们中了曹操的计谋。此刻,曹操正在山头观望呢!一见文丑的队伍乱了阵,便一声令下,曹兵就从四面八方围冲过来,见了袁军就杀,文丑也同颜良一样,还没明白是哪儿来的神兵天将,脑袋就被劈了下来。袁军全部溃散了。

白马、延津与曹操的两次交手,袁军连连失利,但从总的力量来看,袁军仍占优势。袁绍坚决主张渡河同曹操的主力决战,因为他自恃兵多,不顾沮授的再三劝阻,亲率大军渡过黄河,进驻阳武;又涉过蒗荡渠,直逼官渡。官渡离许昌不到二百里,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失掉官渡,那么许昌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尽全力固守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日子久了,袁绍感到军粮供应困难,就想方设法尽早结束僵持局面。他命令士兵沿曹营阵地推起土山,筑起望楼,让弓箭手居高临下,寻找机会向曹营射箭,曹军死伤不少。不过,曹军很快就有了对策,他们制造了可以抛发石块的发石车,只要扳摇车上的机关,就可以把大石块远远抛出。发石车抛石时响声如雷,俗称“霹雳车”。袁军的望楼被打得倒坍歪斜,士兵也头破血流,鬼哭狼嚎。袁绍又想起了挖地道灭公孙瓒的战术,就命令士兵偷挖地道,直通曹营。曹操就在军营前挖了一条很深的沟,蓄满水,只要袁绍的地道一挖到壕沟,水就灌入地道,又破坏了袁绍的计谋。

尽管曹操打败了袁绍的多次进攻,但时间一久,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简直使曹操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曹操自知比起袁绍兵少粮缺,将士们东征西讨,南攻北伐,也太疲劳了,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便有意撤军回许都。他写信给荀彧,荀彧回信,借用了当初刘邦、项羽在荥阳、成皋相持的经验,说明现在袁、曹两军,谁先退,谁的气势就会受挫。荀彧还表示尽力筹措军粮,支援官渡。曹操从荀彧那里得到了信心,一边坚守官渡阵地,一边派骑兵四处侦探,寻找出奇制胜的时机。

不久,徐晃的部将打听到袁绍的大将韩猛,从冀州运来军粮数千车,支援袁绍驻兵,即将到达。曹操就派徐晃率骑兵突袭,韩猛毫无戒备,战败而逃,几千车粮食全部被烧光。

时间一晃,袁、曹两军官渡之战已僵持半年之久,曹操急于速战速决,绞尽脑汁筹划计谋。忽然有卫兵来报,从袁军那边跑来一个名叫许攸的官员,说有急事求见。许攸是曹操过去的朋友,曹操像对老朋友一样接待了他。许攸是因为在袁绍那里受了委屈,来投奔曹操的。原来,在袁绍轰走沮授后,许攸向他献计说:“曹军兵少,主力又在官渡与我军相持半年之久了,想必都城许昌一定空虚。请将军派一支轻骑兵,赶往许都,一定会毫不费力地得到许昌。”可袁绍却拍着桌案上的文书,瞪着眼睛,对许攸说:“邺城来报告说你的家属犯了法,已被审配逮捕入狱。你连家属都管不好,怎么还敢在我面前出主意呢?”许攸又气又羞,无意留在袁营,连夜投奔曹操。曹操听完,笑着说:“你来到我这儿,大事已经成功了!”许攸向他详细介绍了乌巢的粮情和兵情,而且建议曹操派兵去袭击乌巢。他说:“袁绍派在乌巢看守粮仓的淳于琼,是个骄傲自大,喜欢饮酒、警惕性特差的人。只要烧了乌巢的粮草,不出三天,袁军就会不战而乱,您就会结束官渡的相持局面,大获全胜了!”于是曹操就召集谋士们商量袭击乌巢的方案。

经过周密策划后,一天夜里,曹操派曹洪等将军守营,以防袁军前来偷袭;自己和张辽、于禁、徐晃等,精选五千名步骑兵,打上袁军的旗号,悄悄离开了官渡,向乌巢进发。途中碰上袁军哨兵,张辽骗他们说:“我们是蒋奇的人马,是袁将军派来加强乌巢守备的。”而且不等袁军哨军靠近,张辽就走近一步,压低了声音,装出神秘的样子说:“袁将军听说曹操要来偷袭乌巢,就派我们赶来增援。”袁军哨兵一见旗上斗大的“袁”字,而且因乌巢就在袁军大营之后,怎么也不会有敌人来,便不再怀疑,放他们过去了。黎明以前,曹军抵达了乌巢。而此刻夜夜饮酒的淳于琼睡得正香,袁军还来不及穿衣,曹军就冲了进来。刹时间,粮囤到处起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淳于琼也被曹操大将乐进一刀给收拾了,不多久战斗就结束了。

乌巢这边火光冲天,不远处的袁营看得真切。大将张邰劝袁绍立即援助淳于琼,同时切断曹军退路,而袁绍在关键时刻一错再错,听信谗言,置乌巢于不顾,让张邰、高览二将前去袭击曹军大营。张邰苦苦劝说:“曹操很会用兵。他既然派精兵去偷袭乌巢,那么官渡的守备也一定不会放松。还是先去援助淳于琼吧!”袁绍仍执迷不悟,张邰、高览只好勉强带兵出发。袁军进攻官渡,遭到曹洪守军的坚决抵抗;背后又受到从乌巢回师官渡的曹军的猛烈攻击。张邰腹背受敌,抵挡不住,加之不满袁绍的虚伪奸诈,就和高览一起投降了曹操。

乌巢粮草被烧,张、高二将投降,袁军果然不战自乱,曹军乘胜全军出击,袁绍还没来得及穿上盔甲,只穿着便服,扎着头巾,带着八百名骑兵仓皇逃过了黄河。这些残兵败将们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势力,从此便没有声息了。

这次官渡之战,曹操用极少的兵力,战胜了拥兵数十万的袁绍,以弱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势力。曹操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主要是袁绍刚愎自用,不识人才所造成的。曹军自从战胜了袁绍,势力大增,乘胜追击,继续向袁绍占领的地区进军,不久就统一了北方,为以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而诗人屈原,也是因为楚怀王的昏庸,最后投入汩罗江自尽。至于楚怀王自己呢?也是因为听不进屈原的忠言,最后客死他乡。

楚国发展到战国时,疆城辽阔,几乎拥有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山东、河南陕西的一部分地区。吴起在楚任令尹时,实行变法,楚国的势力也曾盛极一时。但是到了楚怀王时,楚国的实力已大为减弱,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失去了大量土地。楚国正直的大臣忧心忡忡,对国家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屈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屈原他姓屈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贵族。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读了很多书,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很好的口才,做诗写文章也是他的特长。他成年后不久就当了楚国的左徒(楚国的一种官名),对内同楚怀王一起研究政事、发布法令,对外接待各国的使臣应对诸侯。他的卓越才干,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和认可。

屈原所处的年代,正当战国中后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最为强大。秦国凭借它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领土,一心要消灭六国。楚、齐在六国中虽说是大国,可都没有单独同秦国抗衡的实力。以楚国举例,楚国尽管疆域辽阔,军队数量也不少,但是由于怀王昏庸、内政腐败、外交失策,国力日益衰落,并且经常被秦国侵略。针对这种形势,屈原提出在国内大力改革政治,削弱旧贵族的特权,减少人民的负担,任用贤能;在外交上主张联合齐、魏、赵等国共同抗秦。这些主张得到人们的拥护,而那些腐朽的旧贵族却坚决反对。他们岂肯坐以待毙,于是采用各种手段和屈原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