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36944000000030

第30章 奇鸟怪兽(4)

惊蛰以后,水赤链、水蛇等纷纷出洞,也同时游栖在水中。当水蛇发现了鳜鱼,在旁觊觎着,鳜鱼依然在怡游。说时迟,那时快,一条凶恶的水蛇像离弦的箭飞射而去,碧澄的水面微微扬起水波。转眼间,水蛇已缠住了鳜鱼,它们一起徐徐下沉。眼看着蛇用劲地收紧它的身体,舒展它绞杀猎物的本领,鳜鱼毫不挣扎,好像听凭摆布似的。

突然,水中有一团东西在翻滚转动,不久,从水下冒出一股股殷红的血来,立即向四周扩散。一条鳜鱼从血水中穿了出来,扬起背上的硬棘刺,一见尾巴又游进了血水中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水蛇将鳜鱼用力盘紧后,鳜鱼迅速张开背后部和臀部的棘刺,将蛇肚划剖、铡断。撕碎的蛇段沉人河底,成了鳜鱼享用的美餐。

会钓鱼的鱼

大西洋的海底里生活着一种叫海洋羽毛的鱼,它简直不像是鱼,像一根长长的钓鱼竿。它一头插在海底淤泥上,外一头顶着一只“圆碟”,周围伸出了许多触手。

鱼竿会发出耀眼的蓝色荧光,“圆碟”也跟着闪闪发光。

海洋羽毛是那么细长,可不要小看它,还是捕食小鱼的能手哩!

海洋羽毛捕猎的手段可狡猾啦!只要周围稍稍有点儿动静,“鱼竿”和“圆碟”就会突然发出蓝光来。小鱼被光亮引诱过去,它只看见发光的“圆碟”,却没瞧到黑暗中的触手。当小鱼刚游到光亮处,就被触手缠住,成为海洋羽毛的食物了。

这种会钓鱼的“鱼翁”还有不少呢!鲼鲸、钓鱼鱼和穗鳍鱼是其中最有名的。

鲼鲸栖息在大西洋和地中海里,身躯圆圆的,嘴巴大大的。头部伸着一根又长、又软、又能活动的背鳍骨线,尖端长着一个发光的穗子,活像一根钓鱼竿。

鲼鲸常常把身躯藏在泥沙里,把线伸出外面,模样儿真像一个提着钓竿的“老渔翁”。

太平洋万岛世界周围的深海里生活着钓鱼鱼,全身漆黑,长约10厘米。从头到尾,浑身长着刺,牙齿生在嘴唇上,可以灵活运用,能随着嘴唇向外翻。一旦猎物被吸进口中,马上咬紧牙关,闭起嘴来。

钓鱼鱼,顾名思义,是会钓鱼的鱼。它前额有一根细而长的肉柱,上面又有一只更细长的钓竿,它的顶端长有3只角质钩形爪子,每个爪子都长有一小块“肉饵”,能发出黄光。

这种天然的“钓竿”是靠体内的6条基本肌肉控制动作的。当敌害来袭时,它将“钓竿”朝前一挺,让“探照灯”逼射敌手,对方猛的受惊,钓鱼鱼就趁机逃跑啦。它们生活在水深1600米以下的深海里,很难捕捉到,特别珍贵。

菲律宾群岛海底岩石上,潜伏着一种体长9.5厘米的小鱼,身体凹凸不平,状似岩石,体表为奶油色,镶有褐色、红色和黑色花斑。口中伸出一条长2.7厘米的软天线般的触角——“钓竿”,顶端膨大,为一个褐色和白色相间的突起物——“钓饵”。

“死鱼”煮成了活鱼

1936年夏天,法国旅行家雷普在海上翻了船,被海浪卷到千岛群岛的伊都鲁普岛上。他身边只剩下了一只炊具袋,肚子饿极了,正想找些食物来吃。

在小河里,他突然发现有几条肚子朝天的小鱼。饥不择食,他急忙把鱼捞起来,接着架起锅子来煮鱼汤。

火在燃烧着。煮了一会儿,打开锅盖一看,啊!奇迹发生了:死鱼变成活鱼啦!它们在锅里游来游去哩!

这时候,水的温度至少在47℃以上。死了的鱼怎么会在热水里变活呢?这个谜一样的问题,他怎么也想不出个道理来。

后来,人们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这个岛是个火山岛,火山口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由于地热的作用,这个湖变成了热水湖,水温高达63℃。别的鱼都给“烫”死了,唯有这种鱼耐热本领大,没有死,活了下来。

令人奇怪的是,这种鱼慢慢地养成了在热水里生活的习惯。它一旦游到另一种冷水环境里,反而会“冻僵”,活不下去了。雷普发现的,就是这种奇怪的鱼。

热水鱼是很少见到的。可是,世界上有些地方也发现过几种热水鱼。在前苏联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47℃的温泉里,发现过一种热水鲫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52℃的温泉里,发现过一种叫“鲁卡尼亚”的热水鱼。它们在热泉中,生活得挺自在哩!

在马达加斯加岛上,许许多多的温泉从首都塔那那利佛向东延伸。这些温泉由小溪和地下小河相联,隐没在长得很高的沼泽草丛中。这里的水温达到70℃。在这个热水湖上,那些颜色发黑的小鱼,悠然自得地在一串串从水底冒出的气泡中游来游去。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南约200千米、距海底2500多米火山口的附近,一条考察船意外地捕获了3条形如鳗鱼的鱼,其中一条是在靠近火山口热浪很近的地方捕到的。这种鱼是最新发现的奇鱼,全身呈白色,点缀着粉红色的斑点,长20~30厘米。牙齿小而尖。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3条奇鱼出水时就死了。因为它们是在北纬21℃附近捕到的,因此定名为“北纬21火山鱼”。它为什么能够生存在火山口高温的热浪中,至今还是一个谜。

雌雄——体的琵琶鱼

在南太平洋万岛世界周围的深海里,栖居着一种名叫琵琶鱼的小鱼。每当人们捕到这种小鱼的时候,都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琵琶鱼都是雌的,而没有一条雄的。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这种鱼只有雌鱼而没有雄鱼吗?如果是这样,那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其实,琵琶鱼也是有雄性的,它藏在雌鱼体侧的一团隆起的小肉瘤中。它们的雌、雄体就这样连体共生在一起。人们粗粗看去,很难识别,以为它是鱼体上长的肉瘤呢!

琵琶鱼的雄鱼是怎样钻进雌鱼身上变成小肉瘤的呢?这得从琵琶鱼生活的环境说起。

在深海世界里,终年不见阳光,漆黑一团。那里生活环境严酷,鱼儿觅食困难,寻找配偶更难。在长时期的自然选择中,琵琶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每当琵琶鱼产卵以后,卵孵化成小鱼,那些小雄鱼就急不可等地开始寻找配偶。小雄鱼有一双十分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器官,而小雌鱼能在黑暗中发出微光和一种特殊香味。小雄鱼就凭借自己的视觉和嗅觉,在黑暗中找到雌鱼。

雌雄鱼相遇后,就此“一见钟情”。小雄鱼立刻用牙齿咬住雌鱼的体侧,嵌进体内,使自己紧紧地依附在雌鱼身上,从雌鱼体内直接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维持生活。久而久之,雄鱼身上大部分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直到完全失去功用,而只有生殖腺还有继续发育,一直到成熟。

随着雌鱼的不断生长,雄鱼却依然故我不见长大,它逐渐被雌鱼的肌肉包裹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不易识别的肉

雌雄雉辨的黄鳝

鳝又叫黄鳝、鳝鱼,说它是鱼,不少人会感到惊讶。它有点像蛇,却同蛇族毫不相关。它有点像鳗缅,却相互关系很远。鳗闻有鳍,有细鳞,属鳗额科;而黄鳝的背鳍、臀、鳍、尾鳍相连,不易看出,没有鳞,属合鳃科。

黄鳝不仅外貌相当特别,而且性别扑朔迷离,难辨雄雌。原来,在黄鳝的一生中,先是“妈妈”,后来又变成了“爸爸”。从卵孵化出的小黄鳝,条条都是“雌”的,待小黄鳝发育成熟,当了“妈妈”,卵巢产完了卵后,它的生殖腺开始变化,卵巢演化成为精巢,就此变成了“爸爸”,不再产卵而只能排精了。因此,粗壮的大黄鳝都是雄的,而细小的黄鳝却都是雌的。这种性的逆转,成为整个黄鳝种族的发育规律。

据测定,长20厘米以下的黄鳝都是雌性,长到22厘米,就逐渐开始变性了。长到30~38厘米时,雌雄各占一半。长到53厘米以上,大都是雄性了。人工饲养黄鳝,在水池中投放进鳝苗以后,发育成熟的黄鳝产下卵,到第二天变成雄鳝,同地中的雌鳝交配,这样,每年都有一批雌鳝产卵,繁衍出一批批、一代代的新鳝来。

黄鳝广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地都有出产。黄鳝,古称鳝,《淮南子》中说,“蛇、鳝著泥百份之中”。栖居在水乡河港交错、陌田吁埂等处,吃食蚯蚓、小鱼、小虾。蚌、螺蜘等小动物。

春天,是黄鳝产卵繁殖的季节。它喜欢清净的水质和环境,常潜伏泥洞或石缝中。洞穴口有一堆像饭碗大小的肥皂泡沫般的东西浮在水面上,仿佛一朵轻飘的云。这是黄鳝吐出来的粘液和泡沫。离这个洞口(前门)几米的地方,还有另一个洞口(后门),如果前门来了敌害,它就从后门溜走。

夏天的晚上,在水田里常常有黄鳝出来乘凉、觅食,会发出一种“咕、咕”声。它不时在浅水中竖直前半截身子,把嘴伸在水面上吸空气,把空气贮存在口腔和喉部,这时喉部显得特别膨大。它的鳃已经退化,而口和喉腔的内壁表皮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不致窒息而死。

秋天来临,稻田水放干,鳝鱼就钻到泥洞里去了。这时候,它用自己的粪便、一种细腻而稍呈深灰色、带有光泽的东西来封住自己的洞口,像一个小馒头那样,微微隆起在泥地上。它就在洞里冬眠啦。

黄鳝是一种水产佳品。它肉质嫩,味道鲜,营养价值高,每千米鳝肉所含的蛋白质为120克,比鲫鱼和带鱼的含量要高。爆鳝、脆鳝、炒鳝丝和红烧鳝段,是著名的佳肴。淮安一带用鳝烧出成百种珍馐,名叫“长鱼席”。扬州“烧马鞍桥”,是别具风味的名菜,它就是鳝段烧熟后成为马鞍般的菜。另一种名菜叫“龙虎斗”,是用鳝段和猪肉红烧而成。据《本草纲目》说,黄鳝性味甘温,有补虚损、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

奇蛙

能吃蛇的蛙

蛙怕蛇,蛇吃蛙,这是人们熟知的事。但是,大千世界里无奇不有,动物王国里也有许多新鲜事。蛙类中却有一种能吃蛇的蛙。这正好同人们熟知的蛇吃蛙现象唱了对台戏。

能吃蛇的这种青蛙产在美洲中部的巴拿马。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烟蛙,它比普通青蛙个头大。它见到蛇,不但不逃跑,反而见着就追,追上就吃掉;蛇反而怕它,见着就望风而逃。

一般的青蛙常遭蛇害,见着就吓没了魂。吃亏就在于它没有防身的武器制服蛇。巴拿马的烟蛙与众不同,它的皮肤呈黄褐色,背上有几条黑褐色的条纹,皮肤的颜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成深褐色。它身怀捕蛇的秘密武器,不愁降服不了对手,它的武器就是胸前生有两块坚硬的肌肉。这两块肉呈乳头状,像是一把钳子,能把蛇牢牢地夹住。蛇一旦被它追上夹住,就休想再逃。它把蛇钳到半死的时候,便开始慢慢地吞吃。烟蛙的胃很厉害,它吞进肚子一条不足一米长的蛇,只需要36小时就能消化完。而后,它又去寻找其他的蛇吃。

会飞的蛙

在动物世界里,有一种会飞翔的蛙,它们只分布在亚洲一些国家。这种蛙的名字叫加里曼丹飞蛙,分布于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生活在树林里、灌木丛及草丛中。

这种会飞翔的奇异小飞蛙,它们的颜色能够变化。四足的边缘和趾橙黄色,各趾之间长着很宽的蹼,从外侧的趾到肘部也有薄膜伸展着。当它把所有蹼膜张开时,就像张开的降落伞。它从高处往下跳时,能飞得很远。在地面测量它飞翔的距离,大约是它起跳高度的2/5。

这种小动物,每到夜晚,便成群地聚集在水边的灌木丛或大树的树枝上。雄蛙打着鼓,发出的响声像人弹拨气球发出的音响。

雌蛙挑选垂到水面的树枝来筑巢。在树叶或树皮上,或者在水面的石块上。雌飞蛙用后肢把自己排出的分泌物搅成泡沫。蛙卵就藏在那泡沫里。不久,蝌蚪就从卵里钻出来。在水里慢慢长大,变成小飞蛙。

除了加里曼丹飞蛙外,还有爪哇飞蛙。马来西亚和老挝的森林里也有飞蛙。爪哇飞蛙比其他飞蛙滑翔的能力大,它能从5米高的树上跳下,滑翔到离树7米远的地方。

胃里孵卵嘴里出生的青蛙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森林中,有一种科学家称为“澳大利亚青蛙”的小青蛙,它身长55毫米。它的孵化、出生有别于其他两栖动物,十分奇特。它不像别的蛙类那样把卵产在池塘、水田里,再孵化为蝌蚪,最后变成青蛙。它是在胃里孵卵,从嘴里出生。生殖时,雌蛙把卵产在水中,休息半小时,再把受精卵全部吞进胃里,在胃里进行孵化。经过8个星期,小青蛙长到能在水中漂浮时,便由嘴中吐出来。整个生殖过程,蛙卵孵成蝌蚪,蝌蚪变成青蛙的幼蛙,全都在母蛙的胃里演变。此刻母蛙的胃,由消化食物的功能转化成一个临时子宫。据观察,发现这种雌蛙怀孕后,胃逐渐变得很庞大,以致把它的肺压扁而无法呼吸,呼吸只好由皮肤代替。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迈克尔.泰勒教授经过8年的饲养、试验和观察,成功地拍摄了一部反映澳大利亚青蛙全部繁殖过程的影片。从此片可以观察到一只雌蛙的分娩过程:首先是将两只幼蛙从胃中吐出,暂时留在张得很大的嘴里,其中一只幼蛙蹬在雌蛙的舌头上,而另一只则爬在雌蛙的下颌部位。这时,人们会认为幼蛙一定会跳出妈妈的嘴,但是,出乎意料,这两个小生命又被雌蛙咽进胃中。50分钟后,雌蛙再次进行生殖。在不到一秒钟内,它连续生出了4只幼蛙,但这4只幼蛙不像前面两只那样被吞咽进胃里,而是直接送出嘴外。以后连续几天,这只雌蛙共生出了26只青蛙。这些新生儿从母嘴跳出后,最远也不超过距母蛙60米远的距离。

能上树的蛙

青蛙都在水塘里和附近的草丛中生活,树上会有蛙吗?

原来蛙的种类很多,例如属于树蛙科的飞蛙,产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菲律宾、马来半岛。它体长7厘米,大的长10厘米,体绿色,指、趾极长,末端有吸盘,能在树上跳跃、爬行。当指、趾伸直时,发达的蹼总面积约为20平方厘米,它们把四肢靠近身体,张开指、趾间的蹼,向树下一跳,就可以滑翔15~20米远;也能从地面一跃飞到1.5~2米高的树上,所以它有飞蛙之称。

在我国甘肃、西藏、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等地有一种树蛙身体能随环境变化,指、趾间有微蹼,末端膨大成吸盘,吸盘中具有粘液分泌腺,可以牢牢地吸在树叶上,即使树的枝叶十分光滑,也能在树上跳跃、攀爬。它们生活在草丛、竹上,以蚯蚓、昆虫、蜘蛛、螺类为食。它们的生殖方式很特别,如斑腿树蛙的卵产出后由泡沫状的卵泡所保护,粘附在水边草上或树叶上,卵在卵泡内发育。到孵化时,蝌蚪突破卵泡的胶质囊而坠入水中,在水中继续完成后期发育。

世界上最毒的蛙

青蛙,大人小孩都见过,就是夏天雨后,田野、水塘边呱呱叫的小动物。但是,你知道小小的青蛙能致人死命吗?这不是无稽之谈,更不是吓唬人,也不是在编《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美洲有一种个头很小的蛙类,整个身体一般不超过5厘米。打个比方,充其量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大,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它背上藏的毒液,若是放出来,可使世上任何动物丧命。这种小小的蛙叫箭毒蛙,是世界上最毒的动物之一。它的毒是怎么藏在身上的呢?原来箭毒蛙的皮肤里藏了很多腺体,它分泌的粘液,既可保卫自己,又能滑润皮肤,毒性很强,任何动物去咬它,幸免一死的,绝不敢再碰它。可以这样说,除了人,箭蛙几乎没有对手、没有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