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36944000000029

第29章 奇鸟怪兽(3)

一般海龙身体细长,仅在背部中央有一丛鳍,形似“游龙”,故得名“海龙”。可是叶状海龙与众不同,如果不说明它是一种鱼,乍一望去,可能有不少人会误认为它是一种海生植物。因为在它的细长体躯上,有许多精细的皮丝,还会变色,能伪装得与海草、海藻几乎一模一样。鱼类学家给这种奇鱼起名为“叶状海龙”确实颇有道理。如果我们将它体躯上的叶状皮丝去掉,又像一条舞动的“龙”。

叶状海龙不仅外貌奇,而且行为也奇。雄海龙腹部皮褶形成一个孵卵囊,雌海龙产卵在它的囊中,由雄海龙“怀孕”产出幼海龙。

叶状海龙与其他海龙、海马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和滋补品,具有健身、催生、止痛、强心等功效。

“四只眼睛”的鱼

鱼有两只眼睛(除盲鱼以外),怎么会有四只眼睛的鱼儿呢?

当你在游泳池里游泳时,将头部钻入水中张眼四望时,就会感觉到所见的物体都是模糊不清的。我们用这一简单的逻辑推理,不难想象一条鱼儿从水里冒出,它将同样地看不清周围的物体。这一事实,说明了人和鱼的眼睛构造是不同的,鱼儿只能在水中视物,而人眼则仅适应于陆上看东西。

可是在热带美洲的一些河流里,有一种奇怪的鱼,却具有鱼和人的双重视觉,比人类高出一着。它的两只眼睛都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各有自己的焦距,中间被一水平间隔壁分开。上部分的晶状体,同水上的背瞳孔联系,很像人的眼睛,靠着两次折射的补偿作用,能够眺望空中王国;下部分的晶状体,同水下的腹瞳孔紧密联系,成为一只典型的鱼眼,能细察水中世界。因此,这种鱼既能跃出水面捕食飞虫,又能潜入水中捕食游泳的小动物和逃避来犯之敌。它的粗大视神经束从眼睛通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夜间月光下也能看见物体。

这种怪鱼,虽然科学家给它取名“四眼鱼”,但实际上只有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凸出头部之外,看上去很像是两个圆泡泡。由于它的双重视觉,就是渔夫捕捉它们也很不容易,它们往往在渔夫撒网以前就逃开了。

在巴西的亚马孙河口的马拉若岛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突眼的四眼鱼在浅水区巡逻捕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和藻类。当它们在水表层时,忽沉忽浮,以此弄湿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眼球,有时跃出水面逐食飞虫,煞是好看。

根据科学家研究,认为四眼鱼虽然具有双重视觉,但主要依赖于它的空中视力,从而发现更远的小物体。

用“开关”的闪光鱼

一条鲨鱼呲着满口锋利的牙齿,穷凶极恶地朝着一个亮光处猛扑过去。可是奇怪,当它窜到那里时,眼前却一片漆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了,它只好悻悻地游往别处。不一会亮光又闪烁起来,还亮得那么耀眼。原来,这是奇鱼光睑鲷发出的光。

光睑鲷是一种体长只有8厘米左右的黑色小鱼,和我们常见的金鱼大小差不多。它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到红海之间的上层水域,有时也出现在井水和火山湖之中。

光睑鲷的两上眼窝下缘,各有一个新月状的大形发光器官,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发光器官是所有发光动物中最大和最明亮者之一。在黑暗中,一条光睑鲷所发出的光亮能使离它2米远的人看出手表上的数字。因此,水下科学考察工作者和潜水员常常抓住一条光睑鲷后,放在透明的塑料袋中,作为水下照明之用。

光睑鲷发出的光是蓝绿的。它的发光器官好像电灯一样,有“开关”装置,如果眼睑下的盖膜暂时遮住了光源,光就隐没了,然后盖膜启开就呈现了闪闪烁烁的亮光。众多的光睑鲷聚集在一起,便如同倒映在水中的点点繁星,分外美丽,给漆黑寂寞的大海增添了不少生气。这些闪光既为光睑鲷引来了小型甲壳动物和蠕虫,作为它的食饵,同时也招来了一些敌人;但这不要紧,当它们受到敌害威胁时,就立刻拉上盖膜把光亮熄灭,使敌害不知其所在。

光睑鲷通常在没有月亮的夜间群集在水的表层。它们一般是几十条一起活动,多时可达100~200条。它们游动没有一定方向,常常形成一个大略球状的范围。夜间,这种鱼的闪光是每分钟2~3次,当受到惊扰时,闪光次数就明显增多,每分钟竟达75次,用以模糊敌人的视线。这也是一种保护性的行为。

海洋生物学家在潜水观察时,用一个反射镜去引诱光睑鲷,发现它会追逐自己的影像,并不断地相应改变闪光的形式。另外,如果两条光睑鲷相遇,它们彼此间的闪光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现象,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水族箱里放入一个仿造的光睑鲷模型,让一条真光睑鲷和它相遇。结果活鱼不仅追逐鱼模型,而且一个劲地变幻自己的闪光,像是在和它打招呼似的。最后,科学家作出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解释,他们认为光睑鳃可能通过闪光形式的改变,进行交谈和通讯。现在,这种特殊的闪光鱼已经和其他一些发光鱼一起,在国外不少水族馆里对外展出了。

光睑鲷的亮光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和其他许多发光鱼类一样,它们依靠与自己共栖的细菌作为光源。根据科学家们计算,一条光睑鲷的每个发光器官中大约生存着100亿个细菌。当这些细菌消耗鱼的血液所供应的养料和氧气时,就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发出光来。即使在鱼死去的几个小时里,发光器官仍会继续发光。可见,光睑鲷和细菌是相互依赖的,前者靠后者的发光招来食物和同类相识,后者靠前者的血液供应养料,维持生命。

众所周知,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小一部分转变为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红外线的形式变成热能浪费掉了。而这种热光还有害于人的眼睛。但是,鱼类发出的生物光是不产生热能的,被称为“冷光”。能发冷光的动物很多,除鱼类以外,还有一部分蠕虫、海绵、珊瑚虫、水母、甲壳动物和昆虫等。根据现在所知,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不会发光。

近20余年来,人们通过鱼类和昆虫等动物,研究了生物发光的原理。现在已从动物的发光器中分离出荧光素和荧光酶,而且还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用荧光素、荧光酶、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里做闪光灯,或为蛙人提供水下照明灯具。如今,人们已用掺合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之用,这对手术室和实验室来说是非常方便的。看来,人类大规模地应用冷光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没有眼睛的鱼

1976年4月23日,我国云南建水县羊街坝农场的探水人员在寻找新水源时,从100米深处的地下水中捉到了一条34毫米的小鱼,当人们仔细观察这条小鱼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条鱼是没有眼睛的!

虽然,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闭塞,这条消息直到1978年才在媒体上对外公布,但仍然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经过专家们的努力,先后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一带和湖南等地又相继发现21种无眼鱼。这些无眼鱼从外形到颜色,与常见的有眼鱼完全不同。见到过无限鱼标本的国内外专家无不感叹的说:“这是来自于另一个星球上的鱼类!”

人们都知道,眼睛作为动物的视觉器官,早在脊椎动物出现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来,可以说,至今所有的正常脊椎动物都是有眼睛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无眼的鱼呢?原来,这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生物演化的结果。这些无眼鱼全都生活在我国南部洞穴的地下河流中。洞穴内部是一个完全黑暗无光的世界。

对于在这里生活的鱼类而言,眼睛便成了一种多余的器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退化消失。这些无眼鱼在洞穴中至少生存了数万年之久,世世代代的繁衍,逐渐使它们的体态适应了洞穴中的环境,形成了与地面水体中的亲缘鱼类不同的种群。

由于洞内黑暗无光,又没有绿色植物,食物匮乏,水温恒定,环境封闭,无眼鱼在眼睛退化的同时,触须等感觉器官却进一步发展,一些高度特化的种类还生出了奇形怪状的派生感觉器官。如许多类无眼鱼头背部都生出锥状突,可能就是它们为适应新环境演化出来的特殊感觉器官。它们在失去了视觉能力的情况下,依靠这些感觉器官,探寻食物,寻找伴侣,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后代。

不容置疑的是,洞穴中的无眼鱼类因数量极为稀少而形态独特已经成为我国的珍稀鱼类。也是研究生物演化、生物形态与环境等等一系列问题最典型、最直接的范例。许多抽象的生物学原理,诸如“趋同现象”、动物器官的“用进废退”等,只要看看无眼鱼自然会一目了然。

但是,这些鱼类是怎样进入洞穴来的呢?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在生物界弱肉强食的压力下,一些本来生活在地面水体中的小鱼为寻找安全的环境而另找出路的一种选择。也有人认为,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如本来通向地面的河流因洞口的崩塌而被隔离,于是河水中的鱼不得不在洞中生活并适应新的环境。对此科学家们尚无一致的说法。

不会游泳的鱼——管鳗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沿海考察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不会游泳的鱼——管鳗,后来又在红海出现了它的踪迹。

它们像一根根细长的“海草”,丛生在沙滩和海底。这些奇怪的鱼随波逐流,在水里摇来晃去。

当人们朝“海草”游去的时候,这片草地一转眼就不见了;可回头一看,刚才游过的地方又长出了一片草地,等再往回游,草地又无影无踪啦,就像变魔术一样。

管鳗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它是鱼却不像鱼,属康吉鳗科。它的外貌像一根海草,只不过在“海草”茎的上端长着一只张开的嘴,两只亮晶晶的小眼睛,有两片鳃盖和两片很小的胸鳍。

小管鳗出生不久,就在海底建造自己的家啦。别看它的个子小,本领却挺大。它能在沙滩上挖掘一条长30~50厘米的管道,一边挖,一边从体内分泌出一种奇特的分泌物,粘在洞壁上,这样一来,它的家就塌不了啦。

别看管鳗不会游泳,更不会四处找吃的,可它有独特的捕食本领。每当风平浪静的时候,它们就从洞里探出大半个身子,像一根海草随水漂动。它张着嘴,等待着猎物找上门来。

当海里的浮游生物或别的小动物游过这些“海草”的时候,管鳗就一口把它们吞下。如果平静的海水受到扰动,管鳗感到危险来临的时候,它就迅速把整个身子缩进洞里,还会用一股细砂把洞口掩盖起来,不留一点儿痕迹。

由于管鳗把管道当“家”,所以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管鳗这个海中“魔术师”身手不凡,有着奇特的生活习性和巧妙的伪装方式,所以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即使是发现了它居住的地方,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海洋生物学家为了见它一面,费尽了心机,最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发现管鳗的居住地以后,就把麻醉剂注入它们可能藏身的沙窝里,这些海中“隐士”才摇摇晃晃地从洞里钻了出来,露出了尊容。

由于管鳗的生活方式特别隐蔽,人们对它的一生知道得还很少。

管鳗是怎样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它的幼年是怎样渡过的?

鱼类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和探索这些未解之谜。

没有头的文昌鱼

文昌鱼是我国的特产,早已享誉世界。

文昌鱼是世界上稀有的脊索动物,全身有一条脊索贯通全体,没有头骨,也没有脊椎骨、鳞片,体形似小鱼,侧扁,两端尖。前端有眼点,下面为前庭和口,前庭外缘有须多条。文昌鱼细细长长的,长约4~5厘米,身躯柔软,而且是半透明的。

文昌鱼虽然名为鱼,却比鱼类更低一等。它有点像鱼,却跟鱼有很多不同。没有胸鳍和腹鳍,只有背鳍、尾鳍和臂鳍,腹面有一对皮褶。

文昌鱼栖居海底,常常钻在泥沙里,只露出头端。它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活动时经常扭转身躯,摆动尾巴,在水中作射箭般地游泳。

文昌鱼在6~7月间产卵,卵在海水中受精,经过孵化变成小鱼。它们特别怕光,白天躲进砂子里,到晚上才浮游到海面活动。长大后的文昌鱼,就生活在水深10多米的砂子里。

文昌鱼喜欢在较松的砂砾地方生活,而砂中最好混有少量的贝壳碎片和棘皮动物的碎骨片,便于它的钻动和呼吸。而且还要求海水有一定的咸度,水温冷暖适当,水流不太急,风浪不太大。

文昌鱼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因此分布范围不广。主要分布在我国厦门、青岛和烟台沿海,此外世界上只有爪哇等沿海地区有零星分布。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海峡,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是亚热带气候,海水盐度较高。海底地质较复杂,但以泥沙为主。这种地理环境为文昌鱼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厦门地区的同安刘五店一带沿海和鳄鱼屿周围海区是主要产区,每年可产5000~10000千克。

文昌鱼是名贵的海味,我国福建、广东人,海外侨胞和东南亚各国人民,把它作为佐餐佳品。厦门鼓浪屿制作的文昌鱼标本,畅销欧、美各国。

60年代以来,由于厦门地区修筑海堤,围海造田等原因,使江河淡水注入海区的径流量受到影响,使港道变浅,海流变慢,使海底泥沙逐渐变成烂泥底,文昌鱼原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鱼资源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因此,保护文昌鱼的生活环境,选择适宜的海区进行文昌鱼的移殖,开发新渔场,是很必要的。

“物以稀为贵”这是文昌鱼珍贵的又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文昌鱼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一个中间阶段,它成了动物进化研究中的活化石。

吃蛇的鳜鱼

在自然界里,蛇凭着毒牙和缠绕绞杀猎物的本领,也算是动物中凶狠的了。可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蛇也有很多天敌。铬、黄鼠狼是蛇的丧门星,蛇雕是吃蛇的猛禽,老鹰、鹭是蛇的克星,连刺猬也喜欢吃蛇。

奇怪的是,鱼儿也有吃蛇的。

在我国许多淡水河湖中,栖息着一种鼾科的鱼,名叫鳜鱼,它同鲈鱼、石斑鱼是同一族。

鳜鱼又叫娃鱼、鲠花鱼,体侧扁,背部隆起,小的长30厘米,大的达60厘米。身躯呈湖绿带银灰色,缀能黑色的斑纹。它头呈三角形,宽嘴大眼,下颌突出,背鳍一个,硬棘发达,胸鳍卵圆形,腹鳍三角形,臀鳍也有硬棘,尾鳍略呈长方形。鳞小,圆形。

鳜鱼是凶猛鱼类,捕食鱼虾,也喜欢吃蛇。

鳜鱼肉细嫩鲜美,是我国名贵淡水食用鱼类之一。《本草纲目》中说,鳜鱼的味道如豚,故名水豚,又名鳜豚。鳜豚就是鳜鱼的别名。

《乐府诗集》中唐代张志和的《渔父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这种鳜鱼。

从春到秋,次第花开,正是鳜鱼在水中最活跃的时候。在清澈的水中,一条条鳜鱼在碧波间游七,忽儿潜进水草丛中,忽儿浮向水面,宽嘴张翕,圆眼窥视,或摆动尾鳍,拨水怡游,或作假死状,侧身浮躺于水面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