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危机理财
36481000000022

第22章 谨慎看准时机

有一群羊在河边喝水,水很清,也很深。羊群很挤,相互摩擦着。一只老羊在喝水时,不慎掉进了河中,一下子就被河水冲远了。本来其他的羊应该马上退避,逃之夭夭。可是,悲剧发生了:它们都认为老羊是在引导它们,于是纷纷跃入河中,被湍急的河水淹没。

羊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或许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人类的智慧当然远远高于羊了。可是在投资领域中,“羊群效应”也很容易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回想大牛市时,刚发行的基金动辄被蜂拥抢购,投资者的热情超乎想象;而今市场大跌,“一基难求”的胜境不再。投资者的热情迅速降温,或坐立不安,或仓皇逃离,或盲目抄底。而结果呢?我们却在“跟风”中迷失了自己的投资方向。市场上热烈的追涨杀跌气氛加重了我们或亢奋或沮丧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又放大了整个市场的波动,使我们在不自觉中变成为了制造“疯狂”的“羊”。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其实也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我们太容易被“市场先生”利用,而变得盲目、冲动。在兴奋抄底、恐慌割肉的背后,是时候该停下来冷静思考,是什么左右了我们的投资?否则,稀里糊涂赚来的钱最终也会稀里糊涂地输掉。

在投资市场上,如果不想成为一只被“羊群”左右的“羊”,那么必须对自己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明确的认识。在投资前认真规划,在投资后不盲从,不轻易放弃目标。我们买基金不能是因为别人都在买而买,而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在市场波动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在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不被市场的变化所左右;行情陷入低谷,也不能看见别人赎回了就跟着恐慌,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投资目标,如果是为了几十年后的养老金,那么现在不正是积攒“便宜货”的好时机吗?

机会往往就是在大多数人绝望的时候悄然来临,因此,保持“以我为主”的投资观念虽然孤独,但并不可怕。格雷厄姆认为,16倍市盈率是划分投资和投机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此标准不是唯一的,却是必要的。据万德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17日,沪深300市盈率不到15倍,相信在市场形势影响下,对待市场波动的正确态度将是考验我们成功投资的试金石。

“思而不学则殆”,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如果能够积极吸取前辈们已总结,并久经市场考验的经验,会让我们的投资收益更上一层楼。例如投资经典著作《漫步华尔街》中就提供了很多对投资大有裨益的原则:(1)历史证明风险与收益总是结伴而行。(2)投资普通股和债券的风险取决于投资持有期限。持有期限越长,风险越低。(3)定期定额投资法是一种降低投资风险的有用方法。(4)必须分清楚,自己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

悲观者投机现在,乐观者投资未来。面对从6000余点的高速下落,许多投资者都会感到迷茫和挫败。然而,挫折从来都是财富,只要我们善于总结。

趁经济低迷赚钱

对投资者来说,目前低迷的信贷市场、股市和楼市,可能蕴藏着大好机会。有一位财富赢家针对当前的这种情况,提出了10条理财建议,可以在经济低迷时期更好地赚到钱。

自动投资。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有养老保险制度,那就尽量能缴多少缴多少。如果公司没有,那就自己制订一个“养老金计划”,把钱存入个人退休账户,设定每月扣除的金额。

把钱放入股市。阳光总在风雨后,股市的形势一旦好转,通常会回升得非常迅速。2008年股市低迷,你有机会以极低的价格买入。你用不着学习要投资哪只股票:找一家低手续费的共同基金公司,从他们那里买一只费用低、分散投资的指数基金。

设立储蓄账户。每有一笔收入就存点儿钱进去。可以利用它支付购房首付款、研究生教育、购买新车或者是结婚的费用。把它存入你的支票账户所在的银行,这样转账更容易。

自我增值。即使你现在的工作不怎么样,也得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了。在你的领域建立人脉,加入职业协会,参加会议和培训班,自学技能,增强竞争力。

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如果你没有信用卡,就去办一张。如果有,要保证每个月按时还款。只用这张卡买你能支付得起或者急需的东西,并在每个月的还款期限内全部还清欠款。

购买保险。如果单位不给你上医疗保险的话,就自己购买一份。如果收入刚够糊口,腿摔伤了这样的小事故有时也可能让你困窘不堪。如果你有医疗保险,可能在某些时候得到更好的照顾。对年轻人来说,医疗保险并不贵。

长点儿楼市方面的心眼儿。现在也许不是买房的最佳时机,但现在的机会确实不错,而且这种状况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就可以考察一下楼盘的情况,计算一下贷款额,想想自己能付得起多少钱,喜欢什么样的房子。

学会理财。如果你从二十几岁开始投资,你还是赶不上巴菲特,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投资了。但你到35岁的时候就可能相当有经验了,接下来就有很多时间,利用积累起来的理财技能赚钱。你可以慢慢来,但要一直学着做。

推迟享受的时间。你可能感觉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过真正的成年人生活了,但最好再用几年学生时代买的家具,开车别开新的,粗茶淡饭而不是经常下馆子,在网上看电影而不是去电影院,喝酒吧提供的减价饮料而不是去昂贵的俱乐部,这会让你最终受益匪浅。

寻求帮助。即使勒紧裤腰带,你手头的现金可能仍不足以在买房的同时投资养老金账户。别忘了你的父母和祖父母,他们也许能在这些颇具价值的事情上帮上忙。

投小钱赚大钱

如何“与时俱进”,稳扎稳打,投小钱,以后赚大钱?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等待还是出手

有一位石女士,最近一直在琢磨股市是否到了抄底的时候。金融危机背景下,股市下跌,房子降价,外汇疲软,就连名牌手袋,据说美国市场都在打折……看看身处上海的自己,工作5年也有一些余钱,身边的同事开玩笑说要“全球抄底”,眼看着存款利率又跌了,一向远离投资、坚持储蓄的石女士,也动了心。

对于投资者而言,终止等待、果断出手的时机到了吗?

有人选择了危机阴影下静观其变。巴菲特并不是神,美国薪酬咨询公司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巴菲特的损失甚至比大多数人都更惨烈。

等待,还是出手,说到底是对未来的预期。

金融危机何时结束,其实谁也不知道。就如下一个牛市来临之前,谁也无法说清此时此地的熊市还将延续多久。“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既抄不到底,也逃不了顶,唯一可做的投资方法,就是持续投资,让市场向上的总趋势,让时间复利形成的累积效果,为投资者修成理财正果。”

在眼下相对动荡的经济环境下,简单储蓄不失为一种应急之策,但如果能以储蓄的心态来投资,一般拥有3个月日常开销的存款作为现金流即可,余钱可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长期投资,收益也许胜过储蓄。“全球金融资产被大幅低估之际,目前进入市场,与此前进入者相比,已经赢在了起点上。”

以10年为一个投资周期的,全球几乎所有的股票、债券类基金,均是赢家,没有输家;而以1年或2年为投资周期的,难免有输。熊市很可能是漫长的。熊市终将过去。根据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长期好友理论”,以及投资历史长河的经验,尽管其间有调整有波折,但总趋势无疑是向上的。

2.激进还是稳健

有一位叶先生深信,投资什么时候都能进行、都要进行。

不过,面对金融风暴后扑朔迷离的市场环境,他有点吃不太准的是,究竟选择哪一种投资方式好?“股票、黄金期货,收益高,风险大;债券、保险,稳健,但回报慢。”

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公关工作的徐先生也有类似烦恼:他的存款深“套”基金与股票之中,现在,眼看股价走低,要不要继续追加投资,缩小自己的成本价,还是转战其他投资渠道,放弃股市?徐先生主意不定。

对于风格激进的投资者而言,当下的全球股市似乎个个机会不错。目前欧美和香港地区股票市盈率已降至7~9倍,市净率回落到1倍左右;沪深A股市盈率回落到13倍左右,市净率回落到1.3倍左右;深圳B股市盈率回落到5倍左右,市净率回落到0.7倍左右,都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但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继续扩散,意味着股市以及同样动荡的黄金或外汇市场风险并不小,预计2009年上半年的全球行情将持续考验投资者的定力。投资者要想获得盈利,哪怕是5%~10%,恐怕都有点难,因此要做好亏损的准备,以及再投资的决心。

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式,应综合考虑资产总数、投资目标和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是风险厌恶型的客户,在进入降息通道的当下,银行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是最稳定的,基本能保证超过定期存款30%~50%的收益,风险较低的债券类产品也可以考虑。

如果你的投资预期超过5年的话,现在可以考虑股市,但如果你希望一两年甚至半年这样的短期获利,我反而觉得股市的风险比较高。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把资产的60%~70%做稳健投资,约20%做证券类投资,再保持10%左右的储蓄,是较合理的资产配置。

虽然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已经体现,但市场信心仍然较弱,短期投资应谨慎。不同时期应配置不同的投资方式组合,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然,最好是正确的鸡蛋放在正确的篮子里。

3.国内还是海外

一栋建在山地的两层联体大别墅,只需要521美元56美分。这不是神话。

美国一家网站上,这样便宜如衣服的房子比比皆是。金融风暴下,欧美不动产大减价,不仅漂洋过海买房成了可能,某网站甚至发起要团购某小岛,广告词写得很煽惑:“本网络100万用户每人10万元人民币……快来加入我们这个计划吧……”

到国外购房,对于人们来说,就像以前所谓的“去月球购买土地”一样,完全是“真实的谎言”。姑且不论越洋买房的繁杂手续,这些售价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的房子,一般都是因欠贷而被银行收回的,要买的话,先要按原有的贷款付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给银行。另外,在美国,买下房子并不等于从此一劳永逸,根据法律,房主每年都要向政府缴纳相当于房产市值3%左右的房地产税。而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2007年,美国的个人收入增长了28%,美国中等价位房的房价增长了48%,而美国房产税的同期增幅是62%。买下房子后,还要委托美国当地的机构管理,在劳动力价格较高的美国,这个成本也不可低估。

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约60%的美国人明确表示,未来两年中不会考虑购买房产。“天下哪有那么大的便宜,就等着我们去捡?”当前市场环境的一个特征是,全球安全资产所剩无几,发达国家的不动产、货币市场基金、公司有价证券。没有一样让人放心的,对于普通投资者,去接手这样的“烫手山芋”,不如把钱存入银行等待升值更靠谱。

相较欧美市场的不明朗,新兴市场长远的经济前景仍然较为乐观。尤其是亚洲,虽然并未与西方完全脱钩,近期的对外贸易缩水与信贷条件紧缩对其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其应付西方经济增长放缓的绝缘能力较过去已大为改善,经济基本面较美国、英国及欧元区更为稳定。亚洲国家相对强劲的财政收支状况,使这些国家用于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更丰富,加上亚洲国家信用衍生产品持有量相对较小,也使其免于直接面对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类似的金融海啸。

目前,国内投资者缺的,是一点信心。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政府也将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和改进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在注意控制风险的同时,也要稳定信心,辨别时机,适当投资。

价值投资正当时

“大潮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是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在这次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啸面前,华尔街顿时成了挤满裸泳者的海滩,其中也夹杂着一部分价值投资者,包括曾经连续15年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比尔·米勒等响当当的价值投资大师。

国内A股投资者的赤裸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一年时间,A股从最高6000多点跌到最低1700点以下,任何人只要重仓驻守股市,必定亏损累累,那些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人亦不例外。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谁还相信价值投资,谁在坚持价值投资?当前是价值投资的寒冬,还是孕育着希望的早春?

当A股跌到2500点时,一家门户网站做了一个关于“你还相信价值投资吗”的主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的投资者表示不会再相信价值投资理念。但一些老练的投资者凭借常识认为,2000点上下,A股的投资价值已经凸显,是长期价值投资者难得的历史机遇。

有人认为,A股的估值中枢应该在3000点附近,现在不到2000点,是市场非理性超跌了,大批优秀股票都跌到了地板价,对于一个长线投资者而言,当下绝对是遍地黄金。

有一位刘先生,他是个坚韧的长线价值投资者,他在股改前大肆低价收购别人不要的非流通法人股,坚持持有数年,股改后这些股份获得了惊人的流通性溢价,少则数倍多则几十倍于原始投资。

从PE、PB看,2000点应该是A股估值与国际接轨的位置,而中国经济增长即使放缓,至少也会有7%~8%的增速,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有人预期,2000点以下将会有很多长线买入机会,此时买入股票,只亏时间不亏钱。备受下跌煎熬的投资者需要把握这次等待已久、即将到来的历史性买入机会,增加投资,让资金在安全区域买入股票,实现增值。

尽管一些成功价值投资者的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但市场三番五次表现出“每次利好都是减仓良机”的特点,让普通投资者左右为难:有的投资者认为目前估值已经很合理,随时可能出现反弹,但市场下跌过猛,不敢去接下落的“飞刀”;有的认为经济基本面恶化,2008年要彻底休息,就算跌到1000点也不买,来年再看。

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真正的价值投资从来都是少数人能够坚持到底,同时还需要一定灵活机动才能够玩好的金钱游戏,而在中国,成长性乃至趋势投资,很多时候也被美其名曰“价值投资”。

当使用“价值投资”这个词汇时,国内投资者大都随心所欲。大多数人将“价值”等同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或者是资产的价值。于是,好股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买入,只要长捂不放,赚钱只是时间问题等偏颇认识,造成很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在市场整体市盈率达到50~60倍,还高唱“死了都不卖”。

在证券市场,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数以百万计的投资人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理念的追随者,但事实却表明,其中大部分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价值投机者”。

在2007年股市飙升的沸腾岁月,价值投资大行其道,无论公募私募,大户小散,皆以价值投资者自居。而持有万科、招行、茅台这些高成长性大盘蓝筹股,似乎成为价值投资者炫耀的资本,他们却忘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股市“漂亮50”泡沫的惨痛教训。

经典的价值投资解释,来源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理论,也就是用远低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将之形象地称为,用0.5美元的价格购买到实际价值1美元的东西,只不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承认这样的交易是合理的。

价值投资策略是建立在市场无效论,以及对人性贪婪与恐惧两大弱点清醒认识基础上的策略,自制力和耐心固然很重要,但前提是买得便宜,买得划算,本质上需要投资者在合理价格上买卖证券。

其实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买价决定了报酬率的高低,即使长线投资也是如此。但绝大多数人往往喜欢追逐成长型股票,而冷淡价值型股票,所以导致成长型股票往往被高估,而价值型股票越来越被低估。

价值投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策略,最看重的不是宏观大势,而是股票自身基本面情况,其市场价格是否与内在价值有大的偏离。

比如被无数人视为中国价值投资者不二之选的旗帜性股票贵州茅台(600519),毫无悬念地跌破了100元,让坚持持有它的价值投资者分外尴尬。

他们不像巴菲特那样,碰到类似情况会感到更加兴奋并不断加仓,因为持有茅台的一些所谓的中国价值投资者,要么因为担忧经济前景不妙而没有胆量加仓,要么根本就没有后备资金可以逢低继续买入。

面对市场对价值投资的质疑,著名价值投资者大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更知道,为什么价值投资是知易行难了,队伍越来越稀薄。”

现在的市场理念和思路跟过去有了本质的不同,尽管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和执行还存在许多偏差,但价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则是事实,正因为如此,大家不像以前那样把股票更多看成是一种筹码。

现在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很明显,机构占据了大部分的流通市值,价值基础更容易获得认同,一旦他们发现某些股票失去投资价值,比如银行板块,当业绩增长预期改变以后,原有的估值已经被打破,他们的动作肯定是抛售。

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股票短期下跌30%以后,虽然价格看上去好像便宜很多,但是相对于未来的预期,可能这些股票还是高估,内在价值水平应该还在更低的位置,这也是地产板块多数股票几乎没有反弹地跌去了60%以上的主要原因。

价值投资并不仅仅表现为上涨的时候经常出现高估的购买力量,同时在下跌中也表现得极其剧烈。对于没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价值下滑明显的品种,投资者要学会在第一时间果断地出手,也不要抱有太大的幻想去抢反弹,因为以后那样的东西根本没有人会要。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早就说过,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说到底,逆向投资其实正是价值投资的本质之一。难就难在,这需要跟人性反着来,对着干。

别让小道消息误了投资

如果你还在听信亲戚朋友所谓绝不外传的“密报”,或是迷信某财经强档节目主持透露的“内幕”,又或是某火暴基金博客的“独家眼光”,从而申购或赎回,就请趁早收手吧,这种投资方式,在股神巴菲特的眼里,会让百万富翁也迅速崩溃,对于平民投资者,更无异于“谋杀”自己辛苦积累的财产。

在这个信息时代,小道消息几乎充斥在每个角落,不只是旁人或路人谈及,还有那些电视财经档,报纸专刊……小道消息四处乱窜,随时飞入耳朵,稍不注意,它就会在你脑中钻洞,左右你的情绪和抉择。无数的股评、专家每天发表高见,让你心潮澎湃,难免做出冲动的举措。

要知道,真相不可能出自知情人之口,这是投资游戏的规则。聪明的投资者会用理性判断消息的真正含义,而非不经过滤,听说会涨就追价买进,听说会跌就割肉认栽。很可能有些流言别有用心,这就更需要我们明辨真伪。

巴菲特从不听信谣言下注,浮于表面的利好新闻他一概不理,实际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其评估依据,因此他的投资之路总是凯歌高奏,捷报频传。投资股票如此,投资基金亦是如此。坚持以价值投资为导向,认真考察投资对象的基本面,从而做出判断,这才是科学的投资方式。

如今A股市场遭遇寒冬,很多股票型基金跌幅已逾30%,抗跌的债券型基金也未能尽如人意,无数基民心灰意冷。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些基民听到便照单全收,冲动性赎回,承受了惨重的损失。可怕的是,他会把责任归咎于市场,从不怀疑那些小道消息。

基金的买卖决策不在于某位资深的专家或权威的基金经理的评价,不在于哪位权威人士曾获过什么骄人成绩,而在于我们认真考察公司诚信度、基金经理人的素质和稳定性、产品线广度、旗下基金整体绩效、服务水准等公司实际品质所得出的最终判断。

市场永远都没有错,错的只有投资的方法和习惯。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那就请在那些小道消息“谋杀”你的资产之前先将它们“谋杀”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