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邓小平理论(上)
36242800000003

第3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

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设定的行为原则。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试验,从世界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它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任务十分艰巨,情况又十分复杂。因此要摸索前进,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鉴于这个道理,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要在具体实践中谨慎小心,每走一步,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有不妥当的地方,及时改正。这样小错误虽然难免,但可以防止不出大错误。这种做法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摸着石子过河

这是邓小平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比喻。“过河”,喻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摸着石子”,喻指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一切需从中国国情出发,通过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一步一步向前走。为此,邓小平倡导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及时总结经验,错了就改正。“摸着石子过河”,不是经验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需要加强理论指导。

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来自民间谚语。“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1962年7月7日,邓小平谈及农村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好时指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形象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但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文革”后,邓小平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农村中广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农业生产获得大幅度增长。“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首先意味着必须经过试验,要敢于试、敢于闯,不试不闯,就不能说明这只“猫”能不能“捉老鼠”;其次意味着实践已经证明它是成功的,是“能捉老鼠的”,就要坚持下去。

一切经过试验

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普遍推广的一种工作方法。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运用。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试验过程是取得经验和正确认识的过程,可使人们少犯错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自由。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邓小平主张“走一步,看一步”,边试验边前进的工作方法。他提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还指出:“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循序渐进

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有秩序、有步骤,采取非爆发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只有通过长期的、谨慎的工作才能做到。邓小平总结我国1957年以后的经验教训,认为经济建设不能搞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左”的一套,不能搞“大跃进”式的突击,而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和平地进行。邓小平关于经济建设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要从中国经济落后的现实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脑子发热,急于求成;改革要有系统、有秩序地进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计划应该是积极的、留有余地的、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不要订得过高、太冒;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要协调好农、轻、重的关系,始终把搞好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等等。循序渐进不是不要速度,“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的构想,具体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宜粗不宜细

“宜粗不宜细”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处理和总结重大历史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他多次指出:总结过去,“宜粗不宜细”。其基本精神是:评价人物和历史,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必须弄清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达到思想统一。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不能在旧账上纠缠,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依据这一正确原则,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正确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不争论

“不争论”指允许看,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特殊解决方式。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说:“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受挫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赋予他的使命,首先不是去建构什么理论体系,而是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只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可能一开始就定型化。特别是当新的实践还不足以上升为新理论,旧的理论还未被排除而且在实践中还顽强地表现自己时,“不搞争论”,说的是反对无谓的、空洞的争论;是诉诸实践,让事实来说话。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只有用实践来检验,才能坚持和发展真理,让事实来说话,才能使观念得到更新。不争论的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尊重实践的思想。因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而不可能从争论中来,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而不可能是其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不搞争论”也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正确对待各种意见分歧、认识矛盾的重要领导方法。过去,总是动不动就搞大争论、大批判,上纲上线,不仅冲击经济建设,贻误发展时机,而且伤害了不少同志,甚至搞得鸦雀无声,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邓小平总结这种历史教训,提出“不搞争论”,避免人为地激化矛盾,以利安定团结,避免重犯历史错误。“不搞争论”,并不是在原则问题上不要分清是非,息事宁人,而是说不要搞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式的大讨论、大争论,以免分散精力,贻误建设时机。“不搞争论”也不是说不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切磋,而是说不要随意把理论研讨变成政治领域的争论,不要搞成全社会的运动。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他多次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革命;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旧的体制不成功,不改革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活力,就会葬送社会主义。1992年初,邓小平总结性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邓小平关于党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东西,号召全党“必须揭破它”,把这种“毛病切实改掉”。周恩来在1963年也指出,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有关,“这几乎成了规律”,“因为那个机关本来不需要那么大,机构搞得那么臃肿,一定会有很多人不办事情,吵吵嚷嚷”,这就会“没事找事”,制造“形式主义”。邓小平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出发,1993年初他在南方视察的谈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南方视察时提出的重要论断。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立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的思考,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这一判断为正确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世界历史眼光

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决重大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环境的理论。他们用一种“完全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活动”的方式,科学地揭示出人类历史是一个从地方的、部落的、民族的局限性向真正世界性的历史过渡的客观进程;与此同时,社会个人也就是一个从地域性的个人向着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发展的客观进程。他们强调:“各处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历史就不能只从狭小的民族圈子中来演绎,而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只有从世界历史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实际地位,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转折都不再只是单纯地域性的,它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对世界历史形势能否做出客观的、科学的认识,从而把握住历史的命运。列宁这样做了,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这样做了,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坚持用世界历史眼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战略思考,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来考察。他既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又论证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两者的结合,就是要开辟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他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因此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他立足对全球历史发生变化的科学认识,指出和平与发展是现时代的两大主题,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指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还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以及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还为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世界历史眼光赋予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干部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要科学认识世界发生的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充满了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眼光。

照辩证法办事

邓小平特别强调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根本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法则-对立统一规律。1957年1月,毛泽东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对照辩证法办事的主要贡献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僵化,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和发展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以及对诸如改革开放中的内因与外因、世情与国情、全部与局部、量与质、统一性与多样性、平衡与不平衡、改革、发展与稳定、主体与补充等等问题的辩证论述。

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