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邓小平理论(上)
36242800000002

第2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左”的错误时期被不同程度地抛弃,由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确立。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提法,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法。1978年9月16日,他指出,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他还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随后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场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这样一场斗争,我们党和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内容又做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主要表现在:①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②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概括,这是邓小平的贡献。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针对有人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倾向,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阐述,他说:“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③深刻地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邓小平说:“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些论断的正确性。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才有可能真正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这条思想路线的深入贯彻,才能不断提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独立思考

邓小平倡导的与解放思想并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指不囿于框框、条条、“本本”、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不照搬别人、别国现成的模式,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倡导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胜利道路。邓小平在历史新时期指出,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他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外国的经验要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某一种模式。1988年5月18日邓小平专门作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谈话,他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思想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其目的是找到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之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反对和克服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的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斗争中提出。实质是通过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他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才取得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1958年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受到破坏,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遭到严重的破坏。邓小平深刻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他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主义就会严重起来,思想就会僵化,就不可能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现阶段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包括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及在国际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为了取得对中国国情全方位的、动态的、历史的和整体的认识,要进行认真而系统的调查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忘记了这一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毛泽东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发挥。指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几次反对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都围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而展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连接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无产阶级政党作风上的具体表现。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

拨乱反正

原为中国古语,指治平乱世,回复正常。原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汉书·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文革”结束后使用此语,有特定含义。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说:“我们现在讲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1985年9月23日他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拨乱反正贯穿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等各个方面。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既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又坚决地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这样做的结果,既分清了是非,又加强了团结,为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从国情出发

邓小平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根本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立足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要“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的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找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邓小平最早把中国国情概括为“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在事实上还不够格。因此一定要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以后,党的十三大又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开这一具体国情来谈论社会主义,容易流于空想,为固定的模式所扼死。要真正做到从国情出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要把握住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不能机械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要有世界历史眼光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国际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要全方位地、历史地和整体地认识国情,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的分析统一起来,把握住主要矛盾;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国情,不断从历史和现实、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上,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邓小平在多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还指出,各国的道路都要由那里的人民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去进行探索,经验可以相互参考,但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拿事实来说话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倡导的务实态度和处理人们认识不一致的基本原则。1986年3月28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明确提出。他指出,改革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每走一步,有人跟不上,产生不同看法,产生怀疑和担心,这是正常的。处理的办法,“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农村改革,搞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好多人在看。观望一段时期后,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通过事实证明才愈来愈被人们普遍接受。对办“特区”,从一开始也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特区”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这样那样担心的人,事实说明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历来主张拿事实来说话,不要去搞无谓的争论,反对说空话。他要求各级干部“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这一原则包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说服的办法,而不是用强制的办法,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