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皇甫人文
33542700000016

第16章 庙宇文化(2)

圣母前身玄女曾被张武之母收为义女,所以皇甫就是圣母的娘家。对于娘家人,宝玉山的主事们特别重视,专开正门迎来送往。

圣母签簿赘述

张武为感谢神恩,于明嘉靖22年给家乡修建了圣母大庙,并塑金身,还了他在四川青沙岘突围前曾经许下的誓愿。

当时圣母堂上是否有签簿,无法考证。但从年长人的回忆中得知,有依据的签簿是吴德印、吴自兴和梁明伦等人编写的。这些人编写签簿时,共拟了一百个签号,每号分为求财、婚姻乞子、问事及问病求药四个方面的内容。他们分头拟文,并反复易稿;定稿后缮写成册,这就是有传说的最早的圣母签簿。

这部签簿大约用了几十年,1964年,签簿在拆庙毁像的时候被查抄,保存在当时分管收缴文物的吴兴华处。1992年,新大庙重建后,会长们曾多次差人索要,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二部分,且残缺不全。就在这种情况下,又由会长吴宏斌出面,先后多次外出求助,欲得一个蓝本,重修圣母新签簿。几经周折,后来终于从乾县杨汉留午村赵俊(佛名志静)那里获得蓝本。据说,此签簿仍系综合本,即同号签文中,求财、婚姻乞子、问事、问病求药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不仅给拆签人带来麻烦,求签人原不打算问及的事无意中得知,有利且不说,若有不利言词,势必造成思想明影。为避其弊端,2000年七月十二庙会之后,热心神文化的吴成周决定重新改编签簿,使其四部分独立成册。历时约一年之久,改编后的四本新签簿已于2001年6月,与众善人重新见面。

有人也许会说,此纯系迷信活动,求签之事未必灵验。有这么一个例子,不妨提供给有疑议者。曾经一位农民丢了耕牛,急不可耐地上庙求签。签中给了一服中药,人们有些纳闷:寻牛与服药有何相干?常言说得好,心诚则灵。求签人依法服下此药,便心急如焚地外出找牛。在赶路的过程中,寻牛人只觉一阵腹痛,好似下坠,急忙跑向一个崖边的破窑洞,顺手揭去堵在窑门口的玉米杆,奇迹终于出现了:“啊,我的牛!”信不信由你!反正牛是找着了。

岐山县长跪雨

皇甫人祈求圣母赐雨的事,岐山县有位县长不太相信。

有一年,皇甫会长们带着祈雨的瓶子到了宝玉山,敬神时说明取雨来意。随后就将事先系好绳子的小瓶投入祈祷甘霖的八卦池中,果然瓶子进入水中,瓶口朝上,满满的一瓶水吊上来了,这说明圣母赐雨于皇甫人民。否则,瓶底朝上,不会进水。

取雨人返回时,途经岐山县城,被该县县长挡住,并扬言:

“如果圣母真会降雨,我便赤身跪在大街上向圣母谢雨!”经过双方协商,决定次日午时让圣母显灵。第二天中午10点多钟,闻讯赶来观睹的人群挤满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大约11点多钟,县长也已来到人群中间。

“西北方向有块云团正在向这边移动!”不知谁喊了一声,只见人们议论纷纷,指手画脚,眼看云团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更加活跃。说时迟,那时快,忽然一声惊雷,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人们欢呼,人们跳跃,并纷纷跪拜叩谢。

大雨下了半个多钟头,县长跪了三十多分钟。只见他一边叩头,一边念念有词:“圣母果真灵验!”

圣母显灵的事感动了这位县长,他便专门立了一块石碑作为纪念。碑文中告诫沿途群众要为皇甫祈雨人多行方便。

圣母给了水,三天下透雨,这是真的!

宝玉山新得

公元2006年农历七月初六,我终于来到了位于凤翔县西北约30公里的宝玉山脚下,亲眼目睹了九天圣母坐化的风水宝地的盛况。

现将最新所得整理如下:

平安赐福惠我无疆

据传,九天圣母系封神榜中阵亡的云肖,随老君南下投胎于四川峨眉杨员外家,由于生母早逝,兄嫂虐待,故终日以牧羊拈线为生,芳龄二八开始修炼真身,其间共经历了八九七十二大难,翻越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涉足百条河,途经包丞府、大槐社等地,后在脚夫相助下,才来到宝玉山修炼,并于肉身洞脱去真身,正果圆满,成为仙班神圣。圣母殿内右侧有脚夫塑像。

当圣母修行来到宝玉山南边时,曾在一峰岭上稍息,遂将两只鞋中的尘土倒在身边。由于此处已西望不见故乡四川,不免有些伤感,两股泪水便夺眶而出。其中一股向南冲出个大峡谷,另一股北淌,形成了羊引关。圣母稍息那个峰岭便成了今天的分水岭。

还有,宝玉山西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倒回沟,据说是圣母先到过此沟,发现不是自己要去的归宿之地,便又折回来到了宝玉山,从此又有了“倒冋沟”的来历。

整个宝玉山呈葫芦状,山门朝西。山门南侧山峰蜿蜒绵长,共有九个起伏的山峰,状如九龙缠绕;北侧则有五个起伏的山峰,犹如五虎雄踞。

宝玉山原有一块汉白玉质地的“墨玉碑”,上面原记载着唐高宗修建九天圣母庙宇等情况,“文革”时被毁。现在原址的墙壁上镶有一块青石方碑,八景刻在其上。

皇甫村的庙宇和寺院

从年长人记事起到现在,我们皇甫村的庙宇和寺院共有七八处之多。九天圣母庙最大,故也称大庙,前边已有专述。朱雀寺在吴家城东稍微偏北;另外还有关公庙、火神庙、地母庙、文昌庙、药王庙、牛马王庙、娘娘婆庙和山关庙等。

这里重点说一下朱雀寺。

朱雀寺是皇甫人诵经参佛的圣地,始建于唐朝。寺门朝南,土墙围成的寺院内古柏参天,环境清静幽雅,身入其中,有亲临仙境之感。院子正中有两座大殿,结构严谨合理。上殿共有五尊佛像,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庄严肃穆。下殿正中,慈善端祥的观音菩萨尊容更是活灵活现。

值得提及的还有寺内那口大铁钟,高约两米,径过三尺,其重量总在吨斤以上,是专供佛家举行各种活动用的。由于钟大,若挂起来敲响时,武乾兴三县人都能听见,成了皇甫村的镇村宝物。

初级社时,中堡子人把这口钟拉在涝池岸祠堂前,改作催促社员上下工和集会的施号钟。时间不长,村里的人畜安全出了问题,就又赶紧把钟放回原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这口钟作为原料也难逃被砸的厄运。

其余各庙的神会活动,虽不及大庙和寺院那么热闹隆重,但每到逢年过节,全村院的老年妇女便会排成长队,手端香盘蜡表逐庙叩头,群童跟随嬉戏。

庙会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称为庙宇文化,在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里,此类活动对于团结教育人民、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发挥了积极的。

皇西村东的地母庙

“关帝圣君庙”碑文录

民间建庙塑像,供奉关帝圣君由来已久,本村原庙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1964年,当朝天子号令拆庙毁像,关帝圣君之庙未能幸免。

关帝君显圣活灵活现,数百年来,东村民众广得恩泽。为回报圣恩,1992年2月,该村民众自愿集资酬劳,在原址上重修关帝圣君新庙并塑金尊,今又竖碑,与变迁事一并记之。

恳祈关帝圣君,继续保佑本村民众世代昌盛吉祥。

皇甫村东堡子众善人

撰文:吴忠贤公元二00二年正月

吴家村西南的关帝庙

关帝庙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

乡约洞、乡约和地方

在漫长的农村基层政权演变的过程中,有一段被称为乡约和地方的时期。

清代咸丰年间,西堡子王策家族中,曾有两代人先后担任过乡约职务。后来,他家便在村子西北约二里的地方,利用驰修了一个乡约洞。进了洞门,一个大天井院子,四周有数孔窑洞,每洞内均塑有神像,如佛像、药王、观音菩萨等。洞墙上各种形态的壁画,精灵活现,成了皇甫善男信女们进行神佛活动的又一重要场所。这个家族因此而被人们称为乡约家。

中堡子王春家,祖上曾有人当过地方主事。

乡约和地方都是农村政权中的职务名称,只是乡约管全村院各自然村,地方只管所在的一个自然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农村各种事务,调解民间纠纷,有时也配合上级完成一些指令性的公务。

从“乡约吃肉,地方喝汤”及“乡约叔、地方哥”等传说中,人们不难看出,乡约和地方竟然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