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育人精华
31303000000014

第14章 青壮老年期养生(五)

十三、最常见病症饮食疗法与药物保健疗法简介

饮食保健是通过合理膳食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种方法,又称食疗。

药物保健疗法是药品(包括中西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世界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长期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得来的方法,如我国早在秦汉以前就有对食疗有一定认识。后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药物保健方法亦是如此。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目前最常见的几种多发病的食药疗法,供读者参考用之。

1、感冒

感冒有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之分,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表现不一,多数有发热、咳嗽、鼻塞流鼻涕,头身疼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高热时可出现乱语,躁动不安,甚则昏迷。

食疗方法:

用生姜50g切片,大葱三根洗净切碎加粳米适量煎粥服之。服后卧床休息,令其发汗可愈。

药物疗法:

1、西药:西药治疗感冒没有特效,用药的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痛苦及预防并症的发生。初期,可服“速效感冒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发热、头痛,可加“复方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每次0.5克,温开水送服,热退后停用。咳嗽加服“咳必清”,每次25mg,每日三次。流行性感冒加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每次25mg;或“扑尔敏”,每次4mg,每日2~3次。

2、中药:中药对感冒有可靠的疗效。一般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风寒、风热两种症型进行治疗。感冒发热畏寒,但以畏寒明显,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有时咳嗽、喷嚏,全身疼痛,舌淡、苔白、脉浮紧,称为风寒感冒。较轻的可用葱白3~7根,生姜3~5片,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重者服九味羌活丸,每次1~2丸,每天2次。若感冒发热重,畏寒轻,头痛,出汗,鼻塞,流黄涕,咳嗽,吐黄痰,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感冒,以发热、咽喉疼痛为症的,可服“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每次1~2丸,每日2次;以咳嗽为主,可服“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天2~3次。

2、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的炎症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物理、化学刺激引起的支气管炎症。其临床表现为疲倦、头痛、发热、全身酸痛、有刺激性咳嗽,伴胸骨后疼痛。开始为干咳,1~2天后咯痰增多,吐黄色粘稠痰,有时痰中带血。x线检查大多正常,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很复杂,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多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和体质过敏;外在因素如寒冷,气温骤变,空气污染,长期吸烟,感冒或接触花粉,尘埃等致敏原,都可促发本病。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病程缓慢。早期病人只在冬季咳嗽,痰多为粘液性,夏季缓解。如果刺激因素长期存在,症状可逐渐加重;长年咳嗽,咳痰量多,以泡沫痰多见。受冷或气候转冷时加重,夜晚和早晨较剧烈。继发感染时,可咳脓痰,发热,气喘等。

食疗方法:

杏仁(去皮壳)10个切碎,桑白皮15克,蜜枣、山药30克,粳米50克,冰糖20克,煮粥服。

药物疗法:

1、西药:

(1)急性支气管炎:干咳无痰,可服“可待因”15~30mg,每日3次;如果痰粘稠不易咯出,可服“必嗽平”8~16mg,每日3次。伴有发热,全身疼痛,可加服“复方阿斯匹林”1~2片,每日3次。血象增高时,可肌注“青霉素”80万u,一日3次(先作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链霉素”0.5g,一日2次,或口服“螺旋霉素”0.3g,一日3次。

(2)慢性支气管炎:祛痰可选用“必嗽平”8~16mg,每天3次;或服“氯化铵”0.3~0.6克,每天3次。继发感染,可服“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2次;急性发作时,可肌注“青霉素”、“链霉素”。在缓解期间可服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如“头孢氨苄胶囊”,0.5克,每天3次,每周服3~4天,可减轻发作程度。

2、中药:选用中药治疗本病,可分为2种情况选方用药。

(1)寒性咳嗽:其特点是咯痰量多,色白清稀,易咯出,往往因受寒引起。多伴有发热发冷,以发冷明显,口不渴;胸闷;舌淡,苔白腻,脉滑等。常用的药物有“清气化痰丸”,每次2丸,每天2次。

另外治疗本病的中成药很多,如蛇胆川贝液,川贝枇杷糖浆,支气管炎片等。

3、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炎症改变。主要症状是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伴有肠炎性腹泻,大便如水,又叫“急性肠胃炎”。严重者可发热,脱水等,一般病程短、数天内可以痊愈。

食疗方法:

蒲公英粥,取蒲公英(鲜)30g,洗净切碎加粳米适量,煮粥吃。呕吐重煮,加生姜切片,同煎服,腹痛者加萝卜2个。

药物疗法:

1、西药:主要是对症处理。腹痛者,可口服“阿托品”0.3~0.9毫克,或“普鲁本辛”15毫克,每天3次。细菌感染引起者,可服“黄连素”0.3克,每天3次。呕吐者,可服“吗丁啉”20毫克,每日3次。

2、中药:湿热型胃痛症见发热、呕吐、身体倦怠等;大便溏泻,可服“藿香正气水”2支。每天2次。积滞型胃痛症见呕吐酸腐性食物,腹痛饱胀,食欲差,可服“保和丸”,每次2丸,每日2次。

4、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改变。本病比较常见,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作用。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病人可无症状,只是在胃镜下才被发现。有些病人消化不良、纳食少,饭后饱胀,嗳气,或有烧心,吐酸水,精神疲乏,身体衰弱。

食疗方法:

菱角米50g,桔皮20g,花椒4g,糯米50g,煮粥服。

药物疗法:

1、西药:西药主要是对症处理。消炎用“黄连素”0.3克,或“痢特灵”0.1克,每日3次,“痢特灵”连用2周,需间歇2周再用。胃酸缺乏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2次,饭前服。保护胃粘膜,可用“生胃酮”50毫克,每天3次。疼痛发生时,可服“阿托品”0.3毫克,每天3次。

2、中药:中医将慢性胃炎为分为肝胃气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3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气滞常见胃脘闷胀或疼痛,泛酸,嗳气,呕吐,当情绪不快时,症状加重,可服“逍遥丸”6~9克,每天2~3次。脾胃虚寒常以胃脘痛,喜温喜按,怕冷为特征,可服“附子理中丸”或“香砂养胃丸”9克,每天2次。胃阴不足常见胃脘不适,口干,食欲减退,可用沙参10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生地15克,每天一剂,水煎分2次服。

5、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或十二指肠上有一块或几块粘膜被腐蚀,形成凹下去的圆形疮面,就是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表现:最常见疼痛。疼痛的部位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左侧,进食后0.5~1.5小时发生,持续2小时消失,至下次进食后疼痛又出现,多为胃溃疡;疼痛在进食后2~4小时出现,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除疼痛外,还伴有嗳气,吐酸水,呃逆等。以冬春症状明显。

食疗方法:

白芨65g,枳壳5g,鸡蛋壳45g,前三味共研沫,装猪肚内煮熟,分数次服用。疗效甚佳。

6、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器官的病变,又称“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病程可分为3期。其症状表现不一,早期有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心慌、睡眠不好、易疲倦、乏力、烦躁不安,尢其头痛比较常见,晚期,症状多与心、脑、肾的功能障碍有关,可见到心慌、气短、胸闷、面部及下肢浮肿,尿里有少量蛋白和红、白细胞;也有的病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语言不清,半身麻木,心慌、气短,这是高血压的危象。

食疗方法:

①荠菜芹菜烧汤吃。

②青桐叶泡茶常饮之

③莱服子适量煎汤代茶常饮之。

药物疗法:

1、西药:Ⅰ期高血压,舒张压波动在90~140毫米汞柱之间,休息后可降至正常,无心、脑、肾或眼底病变。可服基础降压药,如“降压灵”4毫克,每天3次;或“利血平”0.25毫克,每天3次;或“双氢克尿塞”25毫克,每日2次。Ⅱ期高血压病,舒张压超过110毫米汞柱,但无心、脑、肾或眼底病变。除用上述镇静药外,一般可联合应用2种以上的基础降压药,如无效,可配用“优降宁”10毫克,每天3次;胍乙腚10毫克,每天3次。Ⅲ期高血压病。舒张压超110毫米汞柱以上,伴有心、脑、肾或眼底病变;须到医院救治。高血压病的降压应当和缓,如降压过快,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2、中药:如见头目眩晕,头痛脑胀,失眠,烦躁耳鸣,可服用“牛黄降压丸”2丸,每日2次;如面红目赤,大便干,小便黄,可加服“当归龙荟丸”9克,每天2次;如腰酸腿软,耳鸣,可服“杞菊黄丸”1丸,每日2次。

7、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动脉的管壁逐渐增厚变硬,使管腔变得狭窄,有的分支甚至闭塞时,导致供应心脏的血液量减少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轻,对心肌无明显影响,这时可无症状,仅在心电负荷试验或冠状动脉造影时才有异常发现。如果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较重,但当心脏工作量增加时(如剧烈运动),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不满足,因而产生心绞痛、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典型的心绞痛和心前区压榨感或撕裂感,或针刺、刀割样疼痛,每次发作时间约1至数分钟,服用硝酸甘油,可在2~3分钟内缓解。如果较大的分支完全或几乎完全堵塞时,相应的心肌得不到血液供应坏死,就会发生心肌梗塞,比较典型的症状,是突然发生持续性心前区或心窝部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同时还感到胸闷憋气,出冷汗,肢凉,血压降低,严重可发生心力衰竭,甚至猝然死亡。此外,也常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食疗方法:

(1)平蘑菇50克,大枣7枚,共煮汤服,每日一次。

(2)山楂40克,鲜者60克,煎汤带茶饮,每日数次。

(3)米醋适量,每晚浸泡花生米10—15粒,第二天早晚连醋一起服下、疗程不限。

药物疗法:

1、西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很多,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1)抗心绞痛药物:常用的是“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0.5毫克;也可口服“消心痛”5—40毫克,每天3次;或“心痛定”10—20毫克,每天3次。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的有“阿托品”、“慢心律”、“异博定”等。

(4)降血脂药物:常用的有“烟酸肌醇脂”0.4~0.8克,每天3次。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每天口服0.6克的阿斯匹林,有预防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的作用。

2、中药:冠心苏合丸治疗心绞痛效果很好,一般服后半小时,胸闷、心前区疼痛的症状即减轻或消失。或“速效救心丸”5粒,每天3次。其它还有“宽胸气雾剂”,“天王补心丹”,“复方丹参片”,“舒心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滋心阴口服液”,“生脉注射液”,“心通口服液”等,可酌情选用。

8、糖尿病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为主的一种慢性病。多见于中年以上,临床表现:早期及轻型病人可无症状,仅体态肥胖,脸色红润,食欲旺盛,往往体格检查时,偶尔发现少量糖尿,或有了某些并发症后才被发现。典型病人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病久则身体消瘦,另外有周身乏力等。空腹尿糖阳性,空腹血糖超过120mg%。另外还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感染等。

食疗方法:

(1)南瓜300g,煎汤服,早晚各一次,连服一月后,病稳定,再隔日一次。

(2)鲜波菜根200克,干鸡内金30g,水煎服每2—3次。

(3)鲜马奶500毫升,每日饮一次。

药物疗法:

1、西药:一般老年、肥胖的病人,服用“甲苯磺西腺”效果较好,每次0.5克~1克,每日3次,饭前服。如无效,可服“降糖灵”,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饭前服。如效果不满意,可服用“优降糖”,每次5~10毫克,每天1次,饭前服。青年或中年糖尿病人,可先试用“降糖灵”。如果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或重症糖尿病出现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时,则宜采用胰岛素治疗,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中药:中药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如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量多色黄,大便干,可服“玉泉丸”,每次60粒,每天3次;或“消渴丸”5~10粒,每天3次。如果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头晕腰酸,可服“六味地黄丸”,每次10丸,每天2次。另外可加服“天安糖素”Ⅰ号、Ⅱ号,每次2粒,每日3次。

9、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多因吃了鱼虾海腥,或嗅到某种气味(如花粉、雾气等),或因受凉而突然发作。发作前可先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咳嗽等先驱症状。发作时气喘憋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难咯出、口唇发紫,夜间较重,严重时手足冰冷、恶心、呕吐。缓解期可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稍觉困难。

食疗方法:

(1)麻雀3只(去肠杂),冬虫夏草6克。生姜50克,加水适量,调味食服。每周三次,15周为一疗程。

(2)白萝卜100克(去皮),蜂蜜适量,加水煎服之,每日一次,连服20剂,可基本治愈。

(3)鲜胎盘,加调味品煮服,常服必效。

药物疗法:

1、西药:发作时,首先服用“氨茶碱”0.1~0.2克,每日3次;或用“舒喘灵气雾剂”吸入,每次喷1~2次,每天3次,重复使用需间隔2小时,若吸入2次无效不可再用。有呼吸道感染,适当应用青、链霉素。痰稠难咯出者,可服“必嗽平”8~15毫克,每日3次。如哮喘持续状态,应立即送入医院救治。

2、中药:中药分寒哮、热哮进行治疗。如哮喘伴有发冷,鼻寒流清涕、喉痒、咳痰清稀者,为寒哮,可服用“贝母止咳丸”或“通宜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如哮喘伴有发热,口渴,咳痰黄稠,面红,大便干,可服用“竹沥达痰丸”,每次6~9克,每天2次。

10、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较广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其发病急性者多,多呈黄疸型,预后较好;乙型等肝炎主要通过注射途径传播,另外消化道、精液、血性分泌物等亦可传播,多呈慢性发病,以无黄疸型多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恶心呕吐。急性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巩膜、皮肤出现黄疸,早期在化验时才可发现。典型症状有饮食不振,疲乏无力,肝区疼痛,腹胀厌油,肝功能、转氨酶等异常。

食疗方法:

(1)泥鳅250克,豆腐100克放一起,加水适量文火煮炖,加入调味品,每日食用。

(2)绿豆15克,红小豆15克,洗净,以冷水泡一夜,入锅内煮烂加白糖调味,即可食用。

(3)黄花菜30克与羊肉炖服之。

(4)鲜白蘑菇煮汤天天服用。

药物疗法:

1、西药:无特效治疗。一般仅对症处理。如恶心呕吐的病人,可用“胃复安”5~10毫克,每日3次。进食过少者静脉病入10~15%葡萄糖1000~2000毫升,酌加“维生素C”1~2克及“维生素B6”50~100毫克,“氯化钾”2~3克。腹胀可用“多酶片”,“淀粉酶”,“酵母片”等。肝区痛可服“安胆”2毫克,每日3次。黄疸者可采用“维生素AD”注射液0.5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7~14次。乏力明显者,可试用能量合剂及“肝泰乐”0.1~0.2克,每日2~3次。血清转氨酶升高长期不降者,用“维丙胺”80毫,肌肉注射,每天一次,疗程2~4周。

2、中药:中药治疗肝炎有一定的效果,可分为:(1)湿热熏蒸型:面目皮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色,口苦口干、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干,小便黄,可用“茵陈蒿汤”,每日1剂,分2次服。或用“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每日3次。(2)肝气郁滞型:胸闷不舒、喜叹气,两胁胀痛、腹胀;可用“逍遥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或用“舒肝丸”1丸,每日3次。(3)湿邪困脾型:两胁闷痛、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口淡无味粘腻,身体沉重,大便稀薄,可服“平胃散”,每次1袋,每日2次。(4)脾虚肝郁型:身体虚弱、两胁胀痛、食欲不振,大便稀软,腹胀满闷等,可用“强肝丸”每次1丸,每天2次。(5)热毒炽盛型:高热不退,口渴,黄疸迅速加深,有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神昏谵语、抽风、便血、血衄等,可用“茵桅黄注射液”1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点滴,另用“紫雪丹”1.5~3.0克或“安宫牛黄丸”1丸,口服或鼻饲。重则去医院就诊。

11、肺结核

肺结核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性传染病,主要由结核菌感染引起。由呼吸道传播。根据症状和病理不同,可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症状有不规则低热,午后面颊潮红,夜间熟睡时出汗、咳嗽咳血,胸痛。精神不振、不想吃饭、消瘦、心烦、失眠等。

食疗方法:

(1)鸡蛋一枚,白芨粉5克,调均后蒸熟一次吃下,一日一次。

(2)百合50克,煎服,每日一次。

(3)紫皮蒜30我,粘小米30克,煮粥吃。

说明:先将米煎好后再将蒜放内煮开服。每日2次。

药物疗法:

1、西药:应采用2种或2种以上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联用。首选“异烟肼”,每日300毫克,顿服。“利福平”加“异烟肼”6~9月短程疗法效果比其他药物联合为优,每日450~600毫克,饭前1小时顿服。联用“链霉素”,每日0.75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其他药物如乙胺丁醇,卡那霉素等,都可酌情选用。

2、中药:中药治疗肺结核,不仅能减轻症状,而且还可改善人体的一般状态。临床上分为三型:(1)肺阴亏损型: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下午低热,盗汗,颊红,口干舌燥等,可服“百合固金丸”每次1丸,每日2次;或服“养阴清肺丸”,每次1丸,每日2次。(2)肺脾虚弱型:气短、咳嗽有痰,胸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语言低弱,面色无华,怕冷等;可服“四君子丸”,每次1丸,每日2丸。(3)气阴两虚型: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神疲乏力,脸面潮红,盗汗或自汗,食欲不振等,服“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