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育人精华
31303000000015

第15章 青壮老年期养生(六)

12、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又称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脏病变为主的感染后免疫反应性疾病。往往先有感冒、喉痛或扁桃体炎,在1~3周内出现小便量减少,颜色深而混浊,有时似洗肉水样,同时有浮肿,先见于眼皮和脸部,继则全身浮肿。甚则出现胸、腹水,此时感到气急和腹胀。

食疗方法:

(1)雄鸭一只(洗净),猪蹄200克,同炖熟后,低盐食,一天分两三次服光。隔日一次,连服10天。

(2)赤小豆60克,洗净后备用,母鸡一只,去毛及肠脏洗净,将赤小豆放入鸡腹内,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放适量调味品煲熟后即可食用。

(3)赤小豆60克,冬瓜500克,煮汤后分三次服用。

药物疗法:

1、西药:控制和消除感染病灶,首选“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每日3次,14天为一疗程。水肿明显者,可服“双氢克尿塞”25毫克,每日3次。如果服用利尿药后血压仍不降,加服“复方降压胶囊”,每次1~2粒,每日3次。

2、中药:中医分三种类型进行治疗。(1)风寒型:初起恶风寒,发热、咳嗽,继则全身浮肿、尿少;可用麻黄、防己、杏仁10克,车前草15克,荆芥、防风各8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2)风热型:发热不怕冷,咽喉疼痛,头面浮肿,尿少色黄;可用浮萍、蝉蜕各10克,地肤子12克,冬瓜皮20克,白茅根15克,车前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3)湿热型:发热、口干口苦、怕热喜冷、浮肿、尿少,可用白茅根、赤小豆、赤茯苓各30克,蒲公英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的中成药有:肾炎四味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或三金片4片,每日3次。

13、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又叫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由急性肾炎转化而来,多数病人的病因与细菌、病毒、药物在体内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普通型:浮肿、血尿和高血压等均很明显,头昏乏力,腰酸腿软,小便化验,可见尿蛋白,红细胞。二是肾病型:浮肿为此型的主要症状,尿检查可发现大量蛋白,血浆白蛋白下降。三是高血压型:浮肿及其他症状不明显,血压持续升高,一般在160~180/90~110毫米汞柱左右,经常头痛、头晕、视力障碍等,可伴有贫血。

食疗方法:

(1)黑鱼一条去肠杂,紫皮大蒜两头与黑鱼共煮吃,连服两周。

(2)花生仁60克,红枣60克,煎浓汤代茶常食饮之。

药物疗法:

1、西药:首先选用“强的松”,每次30毫克,每天2次,症状减轻后改为维持量,每日10~15毫克,持续1年左右。在应用上药治疗1~2周后,加服“环磷酰胺”50毫克,每日3次,为减少蛋白尿,可服用“消炎痛”,每75~150毫克,分3次口服,疗程半年以上。加外,水肿明显者,可服“双氢克尿塞”与“心得安”,血压升高,可加用“可乐宁”,“甲基多巴”等。

2、中药:中医分为四种类型治疗。(1)脾肾气虚型:头晕、腰酸、乏力,面色淡白,可服“参苓白术散”,每次10克,每日2次。(2)气血两虚型:有头晕、眼花、乏力,可服用“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3次。(3)阳虚水泛型:浮肿、腹胀、尿少、怕冷、口不渴,可服“济生肾气丸”每次3克,每日3次。(4)肝肾阴虚型:头晕眼花、腰酸腿软、手足心热或烦躁易怒,头痛头胀,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

14、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超过了正常值。影响胆固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饮食、过多食用脂肪,特别是胆固醇含量丰富的食物,会使血胆固醇水平上升。二是体重:饮食营养过于丰富,热量过高,会使体重上升,胆固醇随着上升。三是经神紧张、吸烟、大量饮咖啡,均可使血胆固醇升高。另外,有些病人可能与遗传有关。正常人血液中含有胆固醇110~22毫克%;甘油三酯20~110毫克%,高血脂症则血胆固醇高于230~250毫克%,甘油三酯高于130~150毫克%,其中一项或二项增高,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短暂的胸闷憋气。

食疗方法:

生山楂每次6个,每天1~2次,常吃必效。

药物疗法:

1、西药:可服“益寿宁”,甲丸每次服3粒,乙丸每次服1片,每日3次,饭后服,一般用药1~2月后血脂下降;或服“烟酸”,开始每次0.1克,渐渐增加,在2~3次周后增至1~2克,每日3次,饭后服;或服“烟酸肌醇酯”0.2~0.6克,每日3次,连续服用1~3个月。

2、中药:可用生首乌、菊花、熟地、麦冬、夜交藤、沙参、玄参,合欢皮各15克,白芍、鸡冠花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服“血脂宁”1丸,每日3次。“首乌片”5片,每日3次。另外,决明子、何首乌、桑寄生、芹菜籽等均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可任选一种,每日煎服15~30克。

15、肥胖症

肥胖是由于代谢失调而造成脂肪组织过多而言,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标准20%即为肥胖。单纯性肥胖,脂肪的积聚,女性以下腹、四肢(下肢为主)、臀部、乳房为主;男性则以颈、头躯干为主。除肥胖外,往往出汗多,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或轻度浮肿,腹胀等。另,肥胖还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食疗方法:

向日葵壳50克,煎汤代茶饮,数日必效。

药物疗法:

1、西药:仅作辅助治疗,可饭前服用:“苯丙胺”5~10毫克,每日1~3次。

2、中药:有一定的效果。中成药如“防风通圣散”,每次9克,每日3次。也可服用黄芪、防己、白术、川芎、制首乌各15克,生山楂、丹参、茵陈、水牛角各30克,生大黄9克。将以上药加水煎成150毫升,分2次服;服药时间一般在4周以上。

16、贫血

贫血是一种红细胞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疾病,比较多见,儿童发病率高。贫血可分为四种:一是缺铁性贫血;二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三是再障碍性贫血;四是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难在家中进行治疗。失血性贫血要针对引起出血的原发病进行治疗。贫血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乏力、容易疲劳,耳鸣眼花,面色苍白,心慌、食欲不振、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可有低热,心力衰竭。其中面色苍白没有光泽、头昏乏力是贫血最早期的表现,根据上述症状,结合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分类、血小板等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贫血及贫血类型的诊断。

食疗方法:

1、桂圆10个,红枣七枚,粳米适量煎粥吃。

药物疗法:

1、西药(1)缺铁性贫血:确诊本病后应查明病因,及时治疗原发病。口服铁剂价廉方便,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药物。“硫酸亚铁”最常用,每次0.3~0.6克,每日3次,2~3个月为一个疗程。先小剂量开始,或于饭后服用,以减少肠道反应。为增加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0.1克,每日3次。忌饮茶。(2)巨幼细胞性贫血:可服“叶酸”10毫克,每日3次;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每次0.1毫克,隔日1次。一般治疗6~8周时血红蛋白等可恢复正常,此时即可停药。

2、中药:治疗贫血的中药很多,可选择应用。贫血而有心慌、失眠者,可服“归脾丸”,每次6~9克,每日3次。贫血而有腰酸腿软,眼花耳鸣者,可服用“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3次。贫血身体虚弱,容易疲劳,四肢乏力,可服用“十全大补丸”,每次2丸,每日2次,长期服用可收到明显效果。

17、坐腘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内(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即坐骨神经炎,原因未明。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受邻近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髋关节炎)的压迫或刺激而引起。患者因受凉或在潮湿的环境下久居而发病。本病多见于中年男子。临床表现: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胭窝处、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呈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咳嗽、屏气用力时疼痛加重,夜间常较白天厉害。除疼痛外,有发麻等感觉,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日久可有轻度的萎缩。

食疗方法:

(1)狗腿骨,薏仁50克,骨头不拘多少,煎汤加薏仁50克,煎粥吃。

(2)桑枝100克,白酒一斤,泡20天后服,每日两次,每次饮两杯。

药物疗法:

1、西药:可服用止痛药,如“保泰松”0.1克;或“炎痛喜康”20毫克,每日1次;或“芬必得”。每次300毫克,每日2次。或用“强的松龙”25毫克,加入1~20%普鲁卡因10~20毫中,做痛点注射,每周1次,5周为一疗程。

2、中药:可服用“小活络丹”,每次2丸,每日2次;也可用桂枝,炙甘草、制乳香、元胡、牛膝、千年健各9克、赤白芍、木瓜、鸡血藤各15克,川断、伸筋草各12克,制川乌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服“独活寄生丸”9克。每日2次。

18、中风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凶验。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发病前多有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头晕,语言不清,视物模糊;常于睡眠中或清晨发病,多表现半身瘫痪,感觉丧失,失语或言语单纯,吞咽发生呛咳、眩晕等。出血性中风,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手足不灵等先兆,发病时常突然一侧头痛、呕吐,很快昏迷,半身瘫痪,面色潮红,大小便失禁,呼吸时鼾声,死亡率较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则表现为剧烈的头痛,面色苍白、冷汗、呕吐、颈项强硬等,脑血管造影、头颅CT扫描等可以帮助确诊。

药物疗法:

1、西药: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有本质的区别。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缺血性中风:首先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2周后用“潘生丁”50毫克,阿斯匹林60毫克,每日3次。

(2)出血性中风:应立即用20%甘露醇250毫升,每6小时快速静脉滴注1次,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20毫克,病情好转并稳定后逐渐停用。另外,还要服用细胞营养剂,如ATP、细胞色素C,维生素B族及脑复康等。重则去医院救治。

2、中药:病人昏迷,如烦躁、面红、抽搐,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1~2次,直至神志清醒;如面色苍白,烦躁出汗,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1丸,每日1~2次,神清后停用。如神志清楚,昏迷清醒后病情稳定,半身不遂,可服“大活络丹”1丸,每日3次。或“华佗再造丸”1丸,每日3次,或“中风回春丸”,每次9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