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育人精华
31303000000013

第13章 青壮老年期养生(四)

十一、香花保健疗法

香花保健疗法,即利用鲜花绚丽多彩的颜色,形态和芳芬扑鼻的馨香及其对环境的美化、净化作用,以促进人体身心疾病康复的方法。

含苞怒放的鲜花,其绚丽姿色、馥郁芳香和蓬勃生机,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观赏鲜花的艳丽之色、多彩之态,可使人悦目愉情,心旷神怡。观赏鲜花的艳丽之色、多彩之态,可给人以热烈、动情、欢欣之感;观兰花、水仙花之素雅洁白,可给人以沉静、朴实、高洁之乐。由此引可见观花确能陶治性情、排忧解愁,古人有“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之说。现代科学家认为,水仙与莲花的香气,使人温情脉脉;紫罗兰和玫瑰的香气,使人爽朗愉快;橘子、柠檬的香气,使人兴奋,进取;茉莉、丁香的气味,使人沉着、冷静。如在观花闻香之时,再回味一下历代文人骚客对花的吟唱,则花对神情的感染力,将会更加倍增。此外,香花还能美化和净化环境。古人认为花的香气能“解秽气”。现代研究证实,菊花、山栀等均有吸收有毒气体而净化空气的作用,而梅花对环境污染尤为敏感。花美化、净化了环境,自然对身心疾病的康复大有裨益。

香花保健疗法,可根据不同病情,在室内摆设不同的香花五盆以上,或指定病人到花圃接触不同的香花,也可在花园内观赏、散步、弈棋、读书、聊天等以怡神悦目、畅达气血、矫治不良情感。下面介绍几种配方,代不同的病者参考。

1、解郁方

牡丹花、芍药花、桃花、紫罗兰、柠檬花、茉莉花、山栀花、兰花、桂花、迎春花、郁金花等,用于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的病人。

2、宁神方

合欢花、菊花、百合花、水仙花、莲花、兰花、茉莉花等,用于烦躁易怒、失眠病人。

3、定志方

梅花、菊花、迎春花、莲花、水仙花等,用于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多疑不决的病人。

4、增智方

菊花、薄荷、茉莉花等,使人思维清晰、敏捷、灵活,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

5、醒酒方

葛花、芍药花等,用于慢性酒精中毒。

以上各方所列花种,不一定齐备,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用。

香花保健疗洁可作为精神康复的一种辅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但对某些特殊体质的病人,如有花粉过敏史者,应忌用或慎用。

十二、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是人类养生抗衰延年的主要措施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总结了防治疾病,养生延年的经验,正确指出了“圣人不治已病冶末病”的预防思想。继后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并日趋完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又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并逐步研究实施,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新药物与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从而大大的提高人类身体和精神健康。但是由于大自然中的一些病毒、细菌等一切使人体致病的有害物质,依然存在,难以避免。人类要生存,就要与疾病作斗争,所以防治两字仍然主要。其次寻医问药亦当注意,今略述于后,汝们若听之多有益无害。

1、未病先防

很多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都有它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性、暴发性等变化规律。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其一,当管理好传染源;对家庭成员已传染上疾病病人,必经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对于病人早日康复,防止传染病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感冒等及其它传染病。另外对家庭动物感染者,应采取焚烧或深埋。其二、应切断传播途径。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措施进行预防。如肠道传染病,着重在饮食上要注意卫生等。呼吸道传染病,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提倡戴口罩。对于虫媒传染病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用药物或其它消毒方法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可分随时消毒终未消毒和预防消毒,其它方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其三、要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力。可以从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主要是增强体育锻炼,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调节食欲,改善居住条件等入手。特异性免疫力,即采用人工免疫,其它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如活苗、死苗(疫苗),类毒素等。人工被动免疫。如毒素、丙球、破抗等。健康人接种后,可达到预防某种疾病发生的作用。目前疫苗种类繁多,在接种上当注意禁忌症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接种,不要盲目进行,多咨询有经验的防疫医务人员。其四对某些传染病可服用药物以防止发病,亦称为药物预防。如脑膜炎流行时,可对密切接触者,重点用磺胺类药预防……

2、已病防变

对一些以患病者,当要及时治疗,切勿延误,否则后患无穷。如病毒性肝炎,众所周知,若不及时治疗会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症,甚则危急生命。再如感冒一症,虽属小恙,若调治不当,可引起肺炎、肝炎等等。故对患急性病者应注意三早,即: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切勿延误。

3、慢性病不容忽视

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现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有些人常会忽略对患慢性病的调治往往生命被蚕食,下面就简单的谈谈那些是属于慢性,与急性病的区别及简单的对策。

①、那些疾病称为慢性病

慢性病与急性病是相对而言的,慢性病是疾病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身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致病因素的关系,使正常生理过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引起了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出现或隐或现的临床症状,使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活动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丧失。决定疾病结局的实质是,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与机体对抗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双方,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斗争着,直至疾病痊愈或人体死亡。疾病的种类很多,表现的症状也极不一致。医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消除致病因素的危害,并不断加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和代偿能力。祖国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称为“邪”和“正”两方面的矛盾过程,在历代医书中早有“邪正相搏”“邪盛正衰”“正胜邪退”的记载。因而采取“扶正”“祛邪”等积极的治疗措施,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经验总结之精华。

至于慢性病与急性病有何特征及其时间界限,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一般来说,人体遭受致病因素损害的开始阶段,正邪相搏十分活跃与激烈,在短期内较快地痊愈或死亡,则可称作急性病。正邪相搏对疾病的消长而具有反复和拖延时间较长的,可称作慢性症状。有许多疾病借助显微镜的检查,可发现急性、慢性有截然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急性感染创口等,急性、慢性有截然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急性感染创口为中性。白细胞浸润,而慢性病则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等特征。但有的病即使发病时间较短,一旦发现就是慢性过程,没有明显的急性,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反之,有的病虽然病程已持续若干个月,但视其病理变化,仍具急性特征,如急性肾炎。所以急性病与慢性病都有其特征,都有时间界限。至今,有许多病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慢性病的基础与环境、遗传、地理和机体素质等有关,许多疾病的发展与患者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促进痊愈或减少损害。

②、急、慢性病的区别

A、急性病任何人都得过,但有轻重之分,轻者无损人寿,重者甚至会吞没生命。急性病的致病因子只短暂地作用一下,起病急聚。例如跌打损伤、外伤事故、病原体急性感染等多属外因性疾病,它虽然与体质有一定关系,但一般以外因起决定作用,所以有共同的人群特点,如性别、年龄、职业、居住环境等共性因素。急性病有的来势凶猛,使人迅速致命,有的演变为慢性病或留下后遗症,但大多数人经过邪正相搏之后迅速得到痊愈,不再对机体造成持续性的长期损害。少数人甚至经历一次急性传染病后,激发和重新调整免疫能力,使患者得到新的防御机能和代偿效应,使原来某些慢性病也随之痊愈,成为比病前更强壮的人。如儿童患有慢性肾病,经过麻疹感染后,使某种类型的慢性肾病也痊愈了。

B、慢性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几乎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罹患过。例如,慢性牙周病、砂眼、皮肤真菌病、慢性胃炎、尿路结石、白内障等慢性病,只不过有的人患过一两种,有的人患过多种而已。一般来说,患病的种数和增龄相关:10~20岁,每人平均1种;21~40岁,每人平均2~3种;41~70岁,每人平均3~5种;71岁以上,每人平均7种以上。其中有的产生主观感觉,如皮肤银屑病;有的唯有医生检查时才能发现,如早期白内障、冠心病;有的则只有尸体解剖才能证实,如内脏某些早期肿瘤;有的虽然终生携带,却不见有多大痛苦,也不见有多大发展;有的虽发展缓慢,而最终危及生命。所以,慢性病对每个人来说因病种和程度不同,可以从毫无感觉到日夜受到病痛煎熬,如脉管炎等;有的开始使时对生活劳动毫无影响,但以后随着岁月流逝慢性病对寿命的影响,也与病的种类、疾病的程度和医疗条件等有关。例如,青年人患慢性肾炎,几年后往往死于肾功能衰竭,但现代虽有了透折和肾移植等医疗条件,虽可延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寿命但也要花上一笔巨款;有的早期恶性肿瘤,如原位癌能及时发现并作有效治疗,则可彻底根治,也有许多病与本人的日常生活调节和合理的自我医护有关,如多数的糖尿病患者,能科学地对待,可以和一般健康者同样地工作和生活,但如果不加注意和放弃医护,在生活、药物、饮食等方面或夹杂其他疾病时不加处理,可迅速恶化或突然罹患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患者,也会因劳累或饮食不当而造成死亡。总之,慢性病的自多医护对大多数人来说,能懂得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自己的健康、幸福,关系到能否延年益寿,甚至关系到事业成败。

③、精神情绪与慢性病的关系

慢性病与患者的精神情绪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有的慢性病病因或基本病因就是精神因素,得了慢性病又会诱发程度不同的消极情绪。精神不健康可诱发许多慢性病,其发生、发展、防治和转归,始终与精神因素交织在一起。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可致病。现代医学认为,这主要受丘脑和丘脑下部影响,与植物神经功能密切相关。这类病的治疗唯有把心理治疗作为重要措施才有效。这类病常见的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偏头痛、血管过敏性鼻炎、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月经紊乱、性欲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皮炎、斑秃、瘙痒症和过敏性皮炎等。目前还认为某些恶性肿瘤与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这类病在日常门诊中约占1/3左右,女高于男,中青年见多,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更为常见。尤其是有丧失感、威胁感、不安全感的精神刺激最易致病、像荣誉丧失、丧偶悲哀等为多见。另外,某些人的遗传、心理素质等具有致病的倾向性,如高胃蛋白酶原者易得溃疡病,急燥而不易满足的中年以上男性易得冠心病。反过来,任何一种疾病的痛苦和失落感也容易诱发消极情绪。这些病在精神情绪不健康的人身上易于加重而不易于治愈,往往因精神情绪的崩溃,使治疗陷于棘手,从而使心理病态和机体器质性疾病成为互相牵累的恶性循环。同理,健康的情绪或情绪的康复以及机体器质性病症的好转,都会使两者转入良性循环。所以,对精神情绪与慢性病要有正确的理解,正确而适当地对待,这对避免慢性病损耗天年,从而获得健康长寿是至关重要的。

④、关于慢性病的对策

A、重在科学预防。有许多慢性病至今病因不明,但绝大多数的慢性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都已基本清楚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防治慢性病的理论依据,从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运用迄今已获知的全部慢性病资料开展科学普及宣传,可使众多人免于得病;同时也能让已得病的患者懂得有效治疗办法,进行自我医护,力争尽早治疗,以减轻疾病对机体的反复损害。还有一些病如恶性肿瘤、肺结核等,它们发病早期都有一定预兆和各种症状特征,但许多患者往往缺乏警惕性,把危重病的信号和不舒服感觉误以为小病小伤,漫不经心,到了体力不能支时才去就医,当确诊时已太晚,故提供这类知识和教训,使许多患者提早领悟也是十分必要的。有一位医师患了癌症,开始只是感到乏力,腹部不适等,自以为是更年期症状,过了两年病重了才去检查,确诊为癌症时已失去手术治疗时机,侮之晚矣。所以,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种慢性病的预防、重症病的早期预兆信号和科学的自我医护方法,对减少慢性病患者天年的蚕食和提高社会期望寿命,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B、提倡健康检查,有一些慢性病确实十分隐匿,毫无主观感觉(症状),对生活、工作也毫无影响,医生称之为:“亚临床型”。这种慢性病如肿瘤、高血压病等相当常见,定期常规检查即能及时发现一部分患者。如果到了疾病本身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再去检查,往往已失去治疗良机。故提倡定期健康检查,强调主动暴露,争得时间,及早治疗。有条件的单位每年组织一次体检,一般可发现职工人数的2~4%患有急需治疗的疾病。

C、克服先紧后松的情绪,坚持积极治疗,是战胜慢性病的重要一环。有许多慢性病,刚发现时患者十分紧张,过了一段时间则产生麻痹情绪,这不利于对疾病的根治。例如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一经医生首次确诊,患者往往十分紧张,疾病的恶劣后果(预后),使有的病人和家属悲观失望,惶惶不可终日,因此而食欲不振、失眠等,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干扰。经医生和病人一番努力后,病情得以缓解,于是有的患者又产生麻痹情绪,将病情看得过于轻松,悄悄自动停药。尤其是某些激素,抗结核药、降压药有较长残效期,患者短期停药不见恶化,误认为“治愈”,结果是促成病情“反跳”,轻则前功尽弃,使体质再次受到摧残,重则危及生命,后悔莫及。所以,慢性病患者对待自己的疾病要有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毅力,以把慢性病控制在最佳状态,将损害控制到最小的程度,避免不必要的“反跳”,才可免遭慢性病反复削弱机体抵抗力、蚕食天年。

D、积极治疗,消除隐患。人身上的任何慢性病,均应力争尽早治愈。有许多慢性病由于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又因为病程长年累月,使患病的人们逐渐产生耐受性,于是熟视无睹,漫不经心。然而,这些明摆着的隐患,有时往往酿成大害。例如砂眼,任其存在,不但会传染给家庭的幼小儿童,对本人也由于沙眼的逐渐加重造成倒睫、内翻、睑缘炎症,甚至导致角膜翳或角膜白斑而失明;脚趾的真菌感染(香港脚),平时不加治疗,有可能扩散为内脏真菌病,或因脚趾皮损而为其它病菌打开感染大门,轻则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发炎(丹毒)、重则患败血症而致命;口腔的多种牙病,不但使人早衰掉牙,还可扩散而局部化脓破溃,甚至产生败血症。有的慢性病本来就是致命性重症疾病的“前沿”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外阴白斑、银屑病和其他许多皮肤病是恶性肿瘤的信号条款。

E、振作精神,争取转归。对待许多致命性慢性病,各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迥异。例如有的人谈到癌面部即色变,当发现自己得了癌症,精神全线崩溃,机体的免疫功能也随之受到干扰,恶性肿瘤防御机制必然遭到进一步失控,机体失去基本的主观能动性,使药物不能发挥抗病作用,癌症就会很快恶化。这种悲剧是十分常见的。而另一种人,平时遇事采取科学态度,面对罹患癌症的现实,能冷静地正确对待,使体内照常发挥最佳的防御和代偿作用,坚持正常饮食生活,保持体内高度平衡,使各种治疗措施都得以发挥应有作用,有的还辅以气功等方法进行治疗,就有可能获得意料之外的痊愈转归。这是对待慢性病的最佳选择。

4、滥用抗生素弊大于利

抗生素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的发现使人类寿命延长平均至少10年,应当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抗生素真正用于临床是1941年,青霉素首先发现,当时称它为“魔蛋”,是非常有效的药物。使用量小,见效快,但现在用它几百万单位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耐药性。抗生素60年左右才发明新的代用品。前三十年比较好,后三十年由于没有合理使用而造成了诸多耐药性等不良后果,目前临床上滥用抗生素情况,在国内外相当普遍,中国情况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医生和病人有同样的心理,觉得不用点抗生素就不放心,而且越新越贵越好,当然,合理用药是必须得,但有时病人只是患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无效,而不必常规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用之不当不仅造成经济浪费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抗生素反应较多,有的还很严重,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的过敏反应;链霉素、庆大霉素对耳、肾的毒性,红霉素类对肝脏的毒性,更重要的是抗生素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细菌上应用不当还可使合并症增多。

抗生素本身是药物,广泛使用后可产生很多不良反应,这是大家屡见不鲜的,比如小儿用了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导致耳聋,成人使用可能对肾脏损害,再如奎诺酮类药物影响小儿骨骼发育等,这里不多赘述。在医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买抗生素确难了。”但在中国恰恰相反,尤其目前,不少医生受利益驱动,某些地区更为严重,给患者使用大量抗生素,据统计,中国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达80%,据此不控制,中华民族有可能会成为“耐药一族”。慎之!慎之!

5、寻医问药

防治疾病,今天已被大多数人重视,但寻医问药,往往使人模糊。到了医院,不知须找哪科医生诊治。此当慎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不同选科诊治。如牙痛应选口腔科医师诊治;发热咳嗽应请内科医生诊治……另外,还应当注意选择医疗单位设备和医技人员技术水平高的就诊。如某些专科疾病应选择具有医德高尚,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专科医师诊治。勿信巫婆游医、庸医。以免伤财误命之祸。

今有不少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约十之二三。目前庸医屡见不鲜,专耍骗术,广告满天飞。只为索得“青蚨”(钱的代称),不管人命死活,害人不浅。按寸不及尺,虚实不辨,寒热不分,药性不知,芜花甘草到手便撮。什么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诸不知其毒副作用。配伍禁忌。三素一糖(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葡萄糖)处方不开便挂吊针。诊断不明,只是滥用。有的甚至造成不可逆性,亡命呜呼!此当慎之,慎之!

什么补品,有病能治,无病能防。大补之品,广告处处可见……而补品之药,确实需要,方可补之,也当适当选用,适可而止。勿误补益疾,反害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