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35

第35章 莫高窟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主要绘于藻井和平基,还有的画在龛楣、椽间和主体画的边上,它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主要是起装饰作用。所谓“交木为井,画以藻之”“殿屋之有圆泉方井兼施荷花者”称之为藻井,无论是平基和藻井都在中心方井里倒悬一朵大莲花,北魏晚期,藻井变成了华盖。华盖是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的“伞”。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掺进了我国封建色彩的内容和形式,“设华盖以袍佛国老子”就是其一,它是具有很大的民族特色的装饰形式。

北魏时期的窟顶图案在平顶藻井上都采取方格式,人字坡上则用并列的长方格,上面绘有莲荷纹、忍冬纹,云气纹、火焰纹、星象纹、棋格纹、鸟兽纹等。第249窟还绘有中国神话题材的图案。莲花是我国古老的装饰纹样之一,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佛教把莲花作为“净土”的象征,所以佛教艺术在我国兴起后,莲花图案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出现的忍冬纹样最多,古代的匠师们,巧妙地运用反复连续、对称、均衡、多样统一、动静结合等形式美的规律,把三瓣忍冬组成了波状形、圆图形、方形、菱形、心形、龟背形等各种各样的边饰,还把忍冬变为缠枝藤蔓,缀以鸽子、鹦鹉、孔雀、猴子等动物,在上栖歇。

甚至把忍冬与莲花结合起来,组成自由图案,作为伎乐的背景。

这时期的各式图案明显受西域的影响,有劲健和半妍之风,尤其是莲瓣式的龛楣,组织得更为精巧富丽。但佛教艺术在中国又有着极大的民族特色,中外结合,形成了主次分明、形象精练、构图完整、变形巧妙、赋彩明快、朴实厚重的装饰图案。

隋朝时期图案装饰十分丰富,不仅一些菩萨像的服饰上出现了细致的花纹,就连它身后的背光、龛楣及窟顶也有了丰富多彩的图案。藻井更是图案装饰的天地,中间一朵大莲花,四框绘着各种二方连续图案,外缘有飞天散花,再向外是小千佛层层排列,这虽然算是佛像,但在这却是被当做装饰图案来处理的。在藻井接近四壁的地方,一般是由飞天组成的饰带,少数绘着伎乐和菩萨。总之,隋朝时期由于装饰图案的发展,隋朝开凿的洞窟装饰趣味亦愈浓厚。

唐朝的装饰图案更加绚丽多彩,它吸收了波斯、东罗马、中印度的艺术精华,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打破了过去装饰图案灰暗色调的老套,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有一种广泛使用的卷草纹,正反相间,自由舒卷,富于变化,在卷叶间附以莲花、宝相花、海石榴等,还巧妙地配置孔雀、灵鸟、飞仙、化佛、人首鸟身的伽陵频加等。一条十几米长的边饰绝无重复之处,充分显示了卷草纹的自由伸展性和富于变化性。唐朝时期开凿的洞窟藻井上、窟顶、龛楣、佛的背光画的几乎都是卷草纹。在装饰图案中卷草纹占据了绝对主要的地位,规则的几何纹已经退到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了。

五代时期基本上继承了唐朝装饰图案的风格,只是由于五代时期供养人像绘制得更加高大,因而,其服饰的花纹图案画得更加仔细了。在技术上出现了洒粉堆金的技法,使得壁画更加辉煌。

北宋、西夏时期的装饰图案仍承袭前代,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藻井里出现了团龙图案。

元朝的服饰图案很少,较为特殊的是由于密宗的发展影响,元朝的装饰图案有的是由藏文咒语和金刚杵等密宗符号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