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心仪天地
29717400000009

第9章 纵目大地(8)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东莞举人蒋航出任怀集县令,第二年他登上六祖岩写出了上面的诗句。这是怀集县志中的记载,一看到六祖岩我的眼睛立即闪亮。六祖可否就是名僧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岂是一般僧众可比?时在唐朝,广州法性寺中僧人云集,自印度禅宗传入中国已历数世,虽然各位法师都有传续,但无外是承续先师而学舌。这一日,突然到来的僧人惠能登坛论经,出语时新,应者无云,自此“顿悟法门”真正立足于中华大地,禅宗也就成为中国禅宗。如果说,惠能之前的五位祖师只是禅宗天空闪烁的星星,那么,惠能则如一轮初升的月亮照亮了暗黑的夜晚,于是惠能便成为继五祖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六祖禅师。

毛泽东同志曾给于六祖惠能极高评价,1956年他对广东省的一位领导人说,你们那里有个惠能,在哲学上有很大贡献。他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立顿悟成佛的学说,使印度佛教中国化了。

那么,六祖惠能是如何修成正果的呢?

我的目光又一次注视到怀集山水。六祖惠能曾经投师五祖学佛,虽聪明颖慧,然难得要令。这一日,惠能突然从众多的师兄弟中消失了,而且一去16年杳无音信。他去了何处?

惠能所去的地方正是怀集。怀集至今仍存六祖岩。这岩石突兀而出,远望如大鹏展翅,近观若灵龟行地。岩中一洞,面东南,背西北,向阳而避风。居于洞室,可以沐艳阳,可以听松风,下能够观人世尘事,上能够修佛界心性。遥想当年,惠能在此纵览众生,思虑佛事,有凝思之虑,有皱眉之忧,然而,或是山涧清泉滋润,或是峰峦蜜果着身,或是枝头鸟鸣悦耳。忽一天,虽明月消隐,但天地一片空明,他顿悟了,也就在此时走下山来,前赴广州。有一首他的偈语,抑或正可表达他此时的心境:

心底含诸促,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己,菩提果自成。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己,

菩提果自成。

岁月匆匆,六祖惠能离去上千年了,怀集人却一刻也没有忘记在此修成正果的大师。那山上石室依旧,石桌、石凳以及石头香炉都在诉说往事,六祖岩的镌刻早就嵌印在洞口。即使这样,仍难表达众生对惠能的崇敬,山下香火缭绕的地方落卧成一个新的禅师佛堂,六祖大师就在那儿永生。

一批批人来了,带着崇敬;一批批人去了,带着虔诚。静悄悄的岩室,静悄悄的佛堂,没有人语,没有喧闹,佛法如歌,禅宗却已在众人的心中。

道歌

飘缈峰峦云出没,

参差石磴客中攀。道人指点迷仙处,何用争夸度朔山。

道人指点迷仙处,

何用争夸度朔山。

写这诗句的人叫顾旭明,乾隆十九年(1975年)在怀集当县令。现在这诗句还能流传,是因为其真实记录了怀集花石洞天中所隐含的历史胜景。

花石洞天可真是一处稀有的景观。阔野平畴,一望无垠,坦荡出大地的宽阔。行走在这阔野中,胸中顿生博大气象。正感受这博大,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块石头,随着脚步的近移,那石头逐渐增大,大成了一座山峰。这山不是一座,这儿,那儿,错错落落,为那博大又添上了几分峥嵘。怀集人不以峰相称,仍以石为名,于是有了花石洞天的景观。

那一天,我们走近的是丹岩。丹岩又称四门岩。好大一块巨石,近到跟前,立即感到了人的渺小,岩的高大。高大的巨石坚挺巍卧,显示着凛然气概。孰会料到,这坚硬的巨石中间是空的。稍走数步,就可以窥视外面,不止一面,四面都有门扉可通。正缘如此,这丹岩才有四门岩的俗称。俗称却没有俗了巨石,反而让这石头凭添了空灵。空灵的石头,外观是无欲则刚的绝壁,然而,仰首观望,在石顶壁侧,竟然有人工堆垒的墙体,无疑这墙体呈现给了人们几分神秘。

打探神秘,打探出个抱朴子,果然这灵石中隐匿着一段历史。抱朴子名叫葛洪,是当时有名的道学理论家。不过,也许当初他途经此地时还不是理论家,更不是名人。他只是喜好医学,且喜欢炼丹,闻知勾漏,即广西北流出产丹砂,就前往那里取材熔炼。他终归没有到达勾漏,那是因为这花石洞天吸引了他的目光,也钳制了他的脚步。当他走近花石时,便置身于花石了,因而,迄今来到这里,仍然可以看到一座道士岩。

道士岩正是昔日葛洪的修炼之所。他先修身,再炼丹。坐置岩下,看众生苦熬;攀上岩顶,瞰人生短暂。他气定神凝,与天地共融,因而洞明了心胸。此时,再采丹砂和金鹅蕊,炙火冶炼,融成丹丸。这丹丸成为养生之药,被人们誉之长寿仙丹。可惜世人,尤其是那些贪食民旨民膏的帝王只知道贪食丹丸,不懂得怀素抱朴,还是残缺了人生。当然,他们短暂的生命无法矮小颇得造化的葛洪。

葛洪早和往日的时光一同远去了,但是,阔野上的巨石仍在,虽然无言,却大音稀声,用生命唱响天道之歌!

竹歌

竹葭榕荫两清幽,无数行人踏浪游。冠盖遥通青柳岸,村圩晚散白苹洲。

无数行人踏浪游。

冠盖遥通青柳岸,

村圩晚散白苹洲。

一踏上怀集的土地,就进入清代县令黄文的诗意了。路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让初冬的南国仍然显示着活力。大抵是缘自苏东坡、郑板桥这些文人的浸染,我对竹子情有独钟,见了怀集的翠竹禁不住翘指赞誉。

怀集人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拥有竹中的上品——厘竹。厘竹学名茶杆竹,盛产于怀集的绥江坳仔河段。泛舟这里,河水清澈,绿竹倒映,风动梢头,波光摇动,多么美妙的景致!上岸观赏,河堤上,沟坡里,满目绿色,遍地翠竹,其势蓬蓬勃勃,其景壮壮观观。

厘竹之美不仅在于好看,更在于实用。其杆通直、肉厚、空心小,光滑、坚韧、有弹性,而且经久耐用,不易生虫。缘于这些优点,内行将之誉为竹王。怀集这竹王在上百年前,就漂洋过海,去境外拓展自己的领地了。说来还有个故事,怀集有位老者用厘竹做成拐杖到广州去卖,拐杖一摆开,就吸引了一位英国商人。他买下了全部拐杖不说,还亲临怀集考察。从此,怀集厘竹就源源不断行销国外。如今,只要在国外市场看到贴有“中国坳仔”商标的竹子,那都是怀集的厘竹。

厘竹远走他乡,居然吸引了美国人的目光。1925年,专家莫古里远涉重洋来到怀集,住进坳仔镇,一待就是半个月,详细调研了厘竹的产销状况。时光远去,不觉就是半个世纪,1974年莫古里的朋友卢斯·马丁来访怀集,接续好友的课题,将厘竹写进了美国的书籍。

外国人爱厘竹当然不如怀集人爱自己的娇物。且不论他们打制产品,与更多人共享。这里仅说他们建设绿竹画廊,与更多人共赏。如今到了怀集可以泛舟赏竹,顺流漂去,一漂多远,先观盘布口野趣,再赏竹仙下凡,还可以领略竹岛奇石,若是尚有兴致,不妨再来个洪滩寻宝。一个个景点观瞻过去,赏心悦目,如痴如醉,说不定真会吟唱一首颂竹的新曲!

泉歌

山涧涌泉悄自流,伸手一触暖悠悠。蓄水沐浴如醉酒,舒展心魂复何求?

伸手一触暖悠悠。

蓄水沐浴如醉酒,

舒展心魂复何求?

真没想到温泉也是怀集县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一位香港女士随团来这里旅游,看到燕峰温泉,再也没有游览他地的兴致,当即决定留下洗浴,一泡就是半个月,泡得皮肤嫩了,皱纹少了,面色润了,胳膊腿都长了精神。原因在于这水中含有丰富的偏硅酸、氡、锂……等多种医病健身的矿物质,可以通经络,活血脉,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风湿病、胃病……均有辅助疗效。

这一日,我来到了位于怀集西北部的岳山温泉。岳山苍翠,林茂草盛,绿色接着蓝色,和高空逶迤相连。温泉区就座落在山坳间的盆地,盆地上弯过一条溪流,流动的清水划出凸凹的河滩。河滩上的小树茵草,都倒映成清流中的图画。5眼温泉就镶嵌在这如诗如画的风光中。这温泉隐藏着神奇的奥秘,寒冬水枯,水落石出,可是只要来年第一声春雷响过,干涸的泉眼立即喷水吐珠,因而村人都叫春雷泉。

我们走进农家蓄起的温水浴池,泡入其中马上享受到少有的惬意。那水温暖得极为适体,高一点则热,低一点则凉,四肢入池,身心放松,顿觉物我两忘,如同多饮了美酒,神魂迷醉,陶陶然,悠悠然,虽在水中却如同酣然入梦。若不是透过池棚仰望到蓝天上自由飘飞的白云,几乎如梦境一般。前面那首拙劣的打油诗就是我醉浴肢体时斗胆吟成的。

上帝真是太偏爱怀集了,像燕峰、岳山这样的温泉,还有白竹、奚村、热水坑好几处。倘若有一天这些温泉都开发出米,倘若这些温泉都建成度假村,那这风光秀丽的怀集岂不成了远近人们向往的养生健身胜地!

2006年11月草就于广东怀集至广州

中言心语: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而且时间紧迫地真如在考场上一般,我不得不改变写作习惯,就地完成。在怀集县写了三分之二,代表团便前往广州,于是我只好在广州续写成文。搁笔后即去深圳,游香港,走澳门,这是我在仓促中写成的游记。如果能把材料在脑海里再吸纳些时日,便不会这般青涩。本可以不收录这枚青果,但我还是放了进来,以铭记一次速成的命题作文。

2009年10月12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说这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将游览山水当成读书了。读书和吃饭不无相同,历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求吃饱,不问孬好,是填满肚子的吃法;另一种就不仅仅要求吃饱了,而是如何吃得高雅些,吃出味道来。品味山水自然是把山水当成吃饭的第二种方式,是要细细咂摸了。的确,山水是很值得咀嚼的。儿时以为坚硬的石头和柔弱的流水是无生命的,是可以任人摆弄的。后来才发现那是一种清浅的认识。现在再看山水可不得了,不仅其寿命很长,长得非人生可比,而且,一山一石,一溪一流,都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大着,里头有着耐人寻味的哲意世理。不品读哪能得到真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