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28916900000065

第65章 李时珍论药

李时珍(1518—1593年)是明代著名的药学家,他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在湖北蕲州一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李时珍受家学熏陶,从小就对医学发生了兴趣。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行医被人看不起。李时珍14岁那年,受社会风气影响,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中了秀才。可是此后数年,连续三次参加乡试,均以落第告终。

24岁那年,李时珍开始行医,他给人看病时用的草药,有不少是亲自采摘的。在诊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有的药十分奇妙。例如巴豆,医书上记载,巴豆主泻,对便秘者疗效显著。李时珍发现,如果配合得宜,巴豆还可以止泻。李时珍用巴豆治好了许多患腹泻而久治不愈的病人。在实践中,李时珍感到古代的医书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李时珍开始关注草药的药性,他虚心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拜访过药农、猎户、樵夫、渔民等,向他们讨教草药的药理、药性。同时,他还收集了大量民间偏方、草方。

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死过去,楚王府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请来李时珍。李时珍把脉以后,诊断为气厥病。几帖中药下去,果然药到病除。楚王非常高兴,聘李时珍担任楚王府负责祭祀的官,叫奉祀正,同时兼管良医所事务。

没有多久,朝廷命各地推荐名医给太医院,楚王将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在太医院任院判。当时,嘉靖皇帝崇信道术,迷信方士,太医院为了迎合皇帝,整天与道士研究炼丹术,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向来反对炼丹砂为药,可再三表示反对仍无人理会,他忍无可忍,就辞官回了乡。

使李时珍感到庆幸的是,在楚王府和太医院期间,他有机会翻阅了皇家珍藏的医学典籍和国外进贡的医书,见识了若干来自国外的珍贵药材,总算没有白费时间。从第二年开始,李时珍着手编写《本草纲目》。

中医以草药为主,古代药物学家对其著作称之为“本草”。李时珍对流传下来的各种《本草》一一研读,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定加以整理和总结。

李时珍没有闭门造车。为了撰写《本草纲目》,他登高山,闯丛林,足迹遍及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除采掘外,他还亲自绘了不少草药的图画,以便后人识别。在撰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先后查阅了八百多种医学著作,经过三易其稿和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终于完成了鸿篇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开始编书的时候才35岁,而这时已经是61岁的老翁了。

《本草纲目》全书50卷,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比前人增加374种;收载药方11091个,比前人增加4倍;全书附各种动植物插图1110幅。《本草纲目》反映了中国明代医学、药学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时空隧道

(1)简单说说《本草纲目》的价值。

(2)西方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迅猛发展,而专制的明朝这时已步入衰老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渐渐加大。虽然如此,明朝也曾经诞生过一些优秀的科学家。除了李时珍外,你还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