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28916900000064

第64章 郑和下西洋

1 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这就是明惠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逼死了建文帝,自己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继朱元璋后第二个有作为的皇帝。明成祖和明宣宗时,明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外事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明代的造船业特别发达,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载重约1000吨,可以载500~1000人,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选中太监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因家贫,年幼入官,当了一名小太监。他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立有功劳,为朱棣所赏识,赐名郑和。所以,郑和下西洋,也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三保”也写做“三宝”。

为了出使各国,明成祖早就下令造船。郑和第一次出使,船队包括200多艘大小船只,其中大船有62艘,小船又分为马船、粮船等。随同出行的人员多达27800多人,其中有火长(管罗盘)、番火长(管领航)、碇手(管司舵)、军匠(管火器、弓箭)、民匠(管修理木铁工具)、通事(管翻译)、行人(管外事)、管带(管水手)等。

出发的时候,船只相接,彩旗飘扬,非常壮观。这样一支分工严密、规模庞大的船队,不仅在中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显赫的。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程,驶向浩瀚的海洋。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先派人给国王呈递明成祖的问候信和赠送的礼品,表示友好交往的愿望,因此受到了海外国家的欢迎。

郑和第一次航行结束于永乐五年(1407年)。此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郑和在29年中七下西洋,前后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的西洋泛指中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区。郑和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泰国、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浡里(以上五处印度尼西亚)、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伊朗)、柯枝(印度)、古里等,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今肯尼亚摩加迪沙)。

郑和每一次回国,西洋各国往往派使者携带礼品搭乘船只回访,这些使者受到大明王朝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明成祖病故,他的儿子明仁宗即位。明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明宣宗即位。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郑和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第七次下西洋。在这次航行中,郑和逝世于古里,船队由王景弘统领,于宣德八年七月返回南京。

时空隧道

(1)你能说出郑和下西洋到了哪些国家吗?

(2)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