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63

第63章 何谓大骨节病?(2)

黏多糖病IV型(Morquio病),有两个亚型。其病因为IVA为半乳糖-6-硫酸酯酶缺乏,IVB为β-D半乳糖酶缺乏。硫酸软骨素(CS)和硫酸角质素(KS)的降解障碍,而在细胞内沉积,硫酸角质素与软骨素-4/6-硫酸由尿中排出增多,但黏多糖总量不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硫酸角质素的浓度下降,至成年时排出量可正常。由于黏多糖在骨和软骨细胞沉积,骨发育障碍最为明显。IV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IV型的临床特点为明显的生长迟缓,步态异常和骨骼畸形且逐渐显著。骨骼的畸形表现和I-S型相似,脊椎的鸟嘴突,椎骨扁平,飘带肋骨,还可有鸡胸,骨质疏松,髂骨外翻,股骨头变平,腕和膝关节肿大,但无关节强直。颜面呈颌骨突出,鼻矮,口大、牙间隙宽及牙釉质发育不良。学龄期出现角膜混浊,皮肤增厚且松弛。智力发育基本正常为IV型的特点。青春期发育可正常。逐渐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晚期出现麻痹性截瘫和呼吸麻痹。患者寿命多为20~30岁。

诊断需测尿中黏多糖和测白细胞等组织细胞酶活性。

五、黏多糖病Ⅵ型

黏多糖病Ⅵ型又称Maroteaux-Lamy综合征。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临床上分重型和轻型。本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在5号染色体长臂5q133区。酸性黏多糖以硫酸皮肤素(DS)沉积为主,约占尿排出酸性黏多糖的70%~95%,其余可能为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类肝素。

临床重型表现多从2~3岁开始生长迟缓,关节活动严重受限,颈短,角膜混浊发生较早,颅骨蝶鞍呈鞋型,颅骨缝早闭合可引起神经系症状,出现脑积水和痉挛性偏瘫。骨骼畸形的程度个人间差异较大,逐渐发生骨骼畸形如I-H型上肢长骨受累比下肢重。可有肝脾肿大。智力正常,但可有眼失明和耳聋。心脏亦可有异常可引起死亡,寿命多不超过10岁。

诊断依尿中排出酸性黏多糖以硫酸皮肤素为主,分析白细胞的酶活性可以确诊。

六、黏多糖病Ⅶ型

黏多糖病Ⅶ型是β-D-葡糖醛酸酶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酶基因位于7q212-q22区。Ⅶ型临床上少见。

临床表现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特殊面容,眼距宽,鼻梁低平,上颌骨突出,眼内眦赘皮小。骨骼畸形可有鸡胸和鸟嘴形脊椎曲弯,椎体扁平。上肢短,骨骼发育增速,皮肤粗糙而松弛,肝脾肿大逐渐加重。神经系损伤不明显。主动脉可有缩窄。

诊断根据临床和尿中排出酸性黏多糖增多。确诊需测定组织细胞和血清,尿液中缺乏β-D-葡糖醛酸酶活性。羊水细胞培养后测酶活性可以产前诊断。

七、黏多糖病Ⅷ型

黏多糖病Ⅷ型1978年开始报道,病因是由于N-乙酰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缺乏,体内蓄积大量的硫酸角质素(KS)和硫酸类肝素(HS),二者在尿中以3∶1的量排出。

临床表现有黏多糖病Ⅷ型和Ⅳ型的共同特征,有侏儒,智能落后,脏器受累和骨骼畸形,无角膜混浊。

诊断依据尿中排出酸性黏多糖为KS和HS且呈

3∶1的量排出,确诊需测细胞或血清酶活性。

以上各类黏多糖病目前尚无治疗方法,除对症治疗外,基本的治疗期望今后能采用基因治疗。

八、黏多糖病边缘性疾病

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以及酶的代谢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又发现了一些异于上述六型的黏多糖病边缘性疾病,其症状与黏多糖病类似,但尿中排出黏多糖不增加,简述如下:

(一)类风湿型黏多糖病

Winchester等在1969年发现两例同胞病儿,他们的临床表现与黏多糖病I(H)型相似,而骨骼变化似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片表现为进行性溶骨性破坏,尿中排出的黏多糖量正常。通过皮肤成纤维细胞组织培养证实为黏脂质代谢障碍。

(二)甘露糖累积病

Kjellman等在1969年发现1例临床表现很似黏多糖病I(H)型而X线骨骼病变很轻微,生化检查发现病儿肝内缺乏α-甘露糖酶,造成甘露糖代谢障碍以致大量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男性较多。均有骨骼变化和智力发育延迟。

(三)岩藻糖或去氧半乳糖累积病(fucosidosis)

Durand等在1966年报告两例同胞兄妹(年龄为3岁和4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发育障碍,脊柱变形,肌力减低,进行性痉挛和去大脑皮质性强直,消瘦,皮肤变厚,大量出汗,心脏增大以及经常发生呼吸道及中耳感染。其生化的基本变化是缺少α-L-去氧半乳糖酶,造成皮肤、淋巴细胞以及其他组织积累糖脂,是一种神经内脏的累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四)黏脂质累积病Ⅰ型(mucolipidosisI)

症状和骨病变很像Hurler综合征,但较轻,且进展缓慢,以后出现肌张力减低,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症状,年长儿可有惊厥。无角膜混浊。周围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有空泡形成或颗粒。肝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增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五)黏脂质累积病Ⅱ型(mucolipidosisⅡ)

又称包涵体细胞病,Leroy于1969年报告两例,他们的临床表现和X线所见与黏多糖病I(H)型相似外,还好发髋关节脱位,而尿中黏多糖的排出量是正常的。皮肤组织培养发现成纤维细胞胞浆内有黑色的包涵体,因此称为包涵体细胞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六)黏脂质累积病Ⅲ型(mucolipidosisⅢ)

又称Pseudo-Hurlerpolydystrophy,临床表现和骨骼变化与黏多糖病I(H)型或Ⅱ型相似,有些患者可见髋关节脱位,头颅表现正常。内脏和间质组织中有糖脂和黏多糖累积,尿中黏多糖的排出量正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维生素D中毒临床表现如何?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烦躁、哭闹、精神不振,多有低热。也可有多汗、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逐渐出现烦渴、尿频、夜尿多,偶有脱水和酸中毒。年龄较大患儿可述头痛,血压可升高或下降,心脏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可升高,有时可有轻度贫血。严重病例可出现精神抑郁,肌张力低下,运动失调,甚至昏迷惊厥,肾衰竭等。尿比重低而固定,尿蛋白阳性,细胞增多,也可有管型。长期慢性中毒可致骨骼、肾、血管、皮肤出现相应的钙化,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因肾衰竭而致死亡。孕早期维生素D中毒可致胎儿畸形。

如何诊断维生素D中毒?

血清25羟D增高,血钙升高[>30mmol/L(12mg/dL)],血磷及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低。血浆胆固醇正常或升高。少数病例尿素氮升高,肾功能异常,如尿比重低且固定,尿蛋白阳性,细胞增多有管型等。X线检查:干骺端硬化带是维生素D中毒常见X线征象之一,但并非是特征性表现。维生素D中毒的可靠X线征象:尺桡骨干皮质骨模糊并有骨膜反应;皮质骨松化或骨质疏松;尺桡骨干骺端梗化带或“疏密”链;骨干皮质增厚致密;腕骨化骨核钙化环增厚硬化。以上5种X线征象中有同时出现3种征象,即可诊断为维生素D中毒,当然还必须结合临床病史及有维生素D过量情况才能确诊。严重中毒者尚可见肾、血管、心脏及四肢软组织有转移性钙化。

软骨发育不全临床表现如何?

软骨发育不全又称胎儿型软骨营养障碍、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等,是一种由于软骨内骨化缺陷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影响长骨。本病有明显的遗传性及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一、侏儒

本病是侏儒的最常见原因。胎儿娩出时即可见其身体长度正常而肢体较短,这种差别以后逐渐明显,肢体近端如肱骨及股骨比远端骨更短,患儿脂肪臃肿。至发育成熟,平均身高男性为131±5.6cm,女性为124±5.9cm。患儿身体的中点在脐以上,有时甚至在胸骨下端。两手只能碰到股骨下粗隆的下方,而不像正常人那样可以达到大腿下1/3。因为肢体短,在下肢伸直位时,面部可碰到足趾。

二、头颅增大

有的患者有轻度脑积水,穹窿及前额突出,马鞍形鼻梁,扁平鼻、厚嘴唇、舌伸出(在婴儿)。

三、胸椎后突、腰椎前突

以后者为明显,骶骨较水平使臀部特征性的突出。

四、胸腔扁而小,肋骨异常的短

五、手指粗而短、分开

常可见4、5指为一组,2、3指为一组,拇指为一组,似“三叉戟”。有的患者的伸肘动作轻度受限。

六、下肢呈弓形,走路有滚动步态(rolling)

七、智力发展正常,牙齿好,肌力亦强,性功能正常

如何诊断软骨发育不全?

颅盖大,前额突出,顶骨及枕骨亦较隆突,但颅底短小,枕大孔变小而呈漏斗型,其直径可能只有正常人的1/2。如伴发脑积水侧脑室扩张。

长骨变短,骨干厚,髓腔变小,骨骺可呈碎裂或不齐整。在膝关节部位,常见骨端呈“V”形分开,而骨骺的骨化中心正好嵌入这V形切迹之中。由于骨化中心靠近骨干,使关节间隙有增宽的感觉。下肢弓形,腓骨长于胫骨,上肢尺骨长于桡骨。

椎体厚度减少,但脊柱全长的减少要比四肢长度的减少相对少很多。自第1腰椎至第5腰椎,椎弓间距离逐渐变小。脊髓造影可见椎管狭小,有多处椎间盘后突。

骨盆狭窄,骼骨扁而圆,各个径均小,髋臼向后移,接近坐骨切迹,有髋内翻,髋臼与股骨头大小不对称。肋骨短,胸骨宽而厚。肩胛角不锐利,肩胛盂浅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