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62

第62章 何谓大骨节病?(1)

本病是在骨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全身性、多发灶性、软骨坏死性疾病,造成的骨关节损害将持续终身。典型表现为侏儒、骨端增大、关节运动受限和疼痛。发病年龄越早,关节变形和侏儒越为明显,成人患者的症状一般较轻,常仅限于关节。X线征象归纳如下:

干骺端边缘模糊或凹凸不平,呈波浪状以至锯齿状。如病变继续发展,指骨端不整齐的边缘可呈碎裂现象。此时,关节无明显变形。

以骨骺与骨干开始融合为特征。骨骺自中央部分开始融合,渐扩展到边缘,骨骺本身亦有破坏、分节、不整等现象,也可能完全被吸收。干骺端可呈杯口状凹陷,骨髓嵌入其中而早期愈合,停止发育。

干骺完全融合,骨的纵向发育停止,病骨变短变粗。因为各干骺的融合迟早不同,以致各指骨可呈现长短不齐,骨端宽大变形,使关节粗大。

如干骺端愈合以后的青年发病,临床症状多见且严重。关节相对骨端都有损害,可影响整个关节,表现为大骨节畸形,可伴有短骨干。

大骨节病所见的系列征象都是软骨坏死后的修复和继发变化。只有经过修复组织特别是骨的改变塑型,病变才能发展到消退、稳定或发生畸形。

氟骨症临床表现如何?

慢性氟中毒早期有牙釉质失去色泽变暗或呈斑点石灰状,晚期往往有慢性咳嗽、腰背及下肢疼痛,骨质硬化,肌腱、韧带钙化和关节囊肥厚,骨质增生,关节变形等。

如何诊断氟骨症?

一、诊断

慢性氟中毒在成人中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晚期可非常明显。骨质硬化可涉及全身,以脊柱、髂骨以及肋骨较为常见,也见于四肢长骨。松质骨的增生硬化使骨小梁增粗,继而髓腔缩小以至消失。骨膜增生可使骨边缘不平,并有增大或增粗现象。

肌腱韧带的钙化是本病的特殊表现,好发于少动或不动的关节,在脊柱旁出现最早,严重改变可使脊柱呈竹节样,与强直性脊柱炎所见相似,但缺少后者骶骼关节的特征性改变。此外,骶坐骨结节韧带、骶坐骨棘韧带以及其他韧带均可产生广泛的钙化。

氟骨症骨骼除有增生硬化外,亦可有骨质疏松、软化、生长障碍线、关节退变等不同的病理改变和X线征象。

二、鉴别诊断

(一)石骨症

可见骨密度增加,管状骨上有横行条状影,髂骨和跗骨中有多层波状致密影。这些影像均比氟骨症清楚分明。

(二)成骨性转移癌

硬化性改变一般分布不甚规则均匀,并常引起骨质结构的改变。

(三)肾性骨病

与某些氟骨症极相似,骨质普遍致密和(或)疏松,骨小梁粗糙模糊等,常难以单纯从X线征象区别,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肾功能检查进行鉴别。

上述疾患均无韧带钙化。

黏多糖病基本表现如何?

出生后发育正常,1岁前逐渐出现体征。1岁后发育迟缓,骨骼畸形渐明显。头大,前额突出,颅骨呈舟状畸形。颈短,下胸部和上腰部脊柱后突。鼻梁扁平宽,嘴唇大而外翻,舌大张口,牙齿稀疏而小,牙龈肥厚。面容粗糙,表情淡漠,智能落后。毛发多粗糙而黑。多数有关节挛缩,掌、指宽而短,膝、髋外翻并有扁平足。腹部膨隆,肝脾肿大或有疝气,肝功能正常。角膜云翳混浊。鼻咽管畸形、耳聋,易发生中耳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胸廓畸形。由于黏多糖在血管壁的沉积,可突发冠状动脉闭塞或心肌梗死。

如何诊断黏多糖病?

颅骨可见鞋形蝶鞍,颅骨呈舟状,颅板致密,颅缝早闭而前囟增大闭合延迟。鼻窦发育不良,充气少。下颌骨短且宽,髁突小而扁,关节凹浅。肋骨脊柱端细小,胸骨端增宽,形如“飘带”状。脊柱胸腰椎交界处后突成角状畸形。椎体畸形其前缘上方缺损,下方骨质如鸟嘴状突出,有的椎体发育不良,小而不规则,向后移位,尤以第1、2腰椎畸形最重。

长骨骨干的改变上肢较下肢明显,骨干粗而短,两端逐渐变细,骨皮质变薄。肱骨骨干“近端向背侧成角,尺桡骨”远端呈“V”形倾斜。股骨颈细长呈髋外翻,股骨头扁小致密。掌指骨短粗,远端宽,近端尖呈三角形,远节指骨呈爪形。指间关节挛缩,腕骨和跗骨骨化延迟且外形不规则。

黏多糖病分型及相关表现如何?

一、黏多糖病I型

黏多糖病I型有2个亚型,均为α-1艾杜糖醛酸苷酶(α-Iduronidase)缺乏症,系因该酶的某种等位基因的突变所致。

黏多糖病I-H型(MPS-IH型),又称Hurler综合征,Hurler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在黏多糖中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中有L-艾杜糖醛酸的成分,其降解需要α-L-艾杜糖醛酸苷酶。由于此酶缺乏,其前体物的降解受阻而在体内堆积。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为角膜、软骨、骨骼、皮肤、筋膜、心瓣膜和血管结缔组织的结构成分,多为细胞膜外层的结构成分,细胞死亡后可释放出堆积的黏多糖。

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骨片的改变,结合以下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

(一)末梢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血细胞中可见到异染的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深染颗粒,有时呈空泡状,颗粒称Reilly颗粒,经证实为黏多糖。

(二)患者尿中排出大量酸性黏多糖,可超过100mg/24h(正常为3~25mg/24h),确诊指标为证实尿中排出的为硫酸皮肤素和类肝素。患者白细胞、成纤维细胞或肝细胞和尿中缺乏α-艾杜糖醛酸酶。

诊断时需与骨骼发育落后所致的矮小症相鉴别,如呆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多发性硫酸酶缺乏症(尿中硫化物和硫化胆固醇增多)。

二、黏多糖病Ⅱ型

黏多糖病Ⅱ型(untersyndrome)为X连锁隐性遗传。

病因是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乏。临床上有重型(A)和轻型(B)。由于酶缺乏使硫酸皮肤素(DS)和硫酸类肝素降解障碍,在体内储留并由尿中排出,二者的排出量比为1∶1。

临床上重型表现与黏多糖I-H型相似,多在青春期前死亡。起病在2~6岁,有特殊面容和骨骼畸形,但脊椎无鸟嘴样畸形。角膜内皮细胞虽有黏多糖沉积而无角膜云翳,皮肤呈结节性增厚以上臂和胸部为著。幼儿期始有听力损伤,呈进行性耳聋,视网膜变性,心脏增大可闻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最后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常是死亡的原因。智能落后的差异较大或严重或轻度落后。肝脏肿大,和关节强直。轻型无智能障碍,临床症状亦较轻。

诊断依据尿中排出硫酸皮肤素与硫酸类肝素之比为1∶1。成纤维细胞培养,35S黏多糖积蓄,加入纯化的Hunter综合征因子可得到纠正,此可间接证明为艾杜糖硫酸酯酶活性缺乏。如能直接测血清和细胞内酶活性更可确诊。此类型可在产前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以指导计划生育。

三、黏多糖病Ⅲ型

黏多糖病Ⅲ型(Sanffilippo综合征)其特点为Ⅲ型有不均一性。其酶的缺乏各亚型不同。ⅢA型为硫酸酰胺酶(旧名称类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ⅢB为α-N-乙酰葡糖胺酶缺乏,ⅢC为N-乙酰基转移酶缺乏,ⅢD为葡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都是硫酸肝素降解所需要的酶,因此以上酶的缺乏均可引起硫酸(类)肝素(HS)在体内的蓄积,由尿中排出HS增多。此类酶缺乏主要引起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神经原呈气球样变,脑室扩大,脑组织内硫酸类肝素、糖脂和GM-神经节苷脂含量增加,基底神经节损伤等。

临床表现在出生后1岁内精神运动发育正常。2~3岁时逐渐出现行为、语言等障碍,智能障碍,面容粗糙,关节强直和毛发过多。肝脾肿大。神经系症状表现为进行性手指徐动,四肢痉挛性瘫痪等。4种亚型的临床表现无区别,只ⅢA型临床进展较快。本型无角膜混浊,无心脏异常。

诊断根据尿中排出硫酸类肝素增多,甲苯胺蓝试验常为阴性。分析成纤维细胞、白细胞和血清酶活性,可以确诊。临床上用P-硝基苯底物测定白细胞或血清的α-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方法简单可靠。

四、黏多糖病IV型

尿黏多糖定性试验:收集晨尿,用吸液管将尿液0.1mL,一滴一滴地滴于滤纸上,使成6cm左右圆斑(每滴一次尿后即用吹风机吹干);将已吹干的尿斑滤纸浸于0.2%甲苯胺蓝染液(甲苯胺蓝1g加蒸馏水100mL,再取该液5mL加丙酮20mL即成)染色45秒钟,取出使干,将上述已干的染色尿斑滤纸浸于10%醋酸中(冰醋酸10mL加蒸馏水90mL)浸泡4分钟脱色,若不洁可再脱一次,空气中干燥。同时用正常人尿做对照。尿斑处呈紫蓝色环状或点状为阳性,正常人尿斑无色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