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64

第64章 何谓骨硬化病?

骨硬化病,又称大理石骨症,原发性脆骨硬化症,也有称白恶骨或粉笔骨,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骨髓硬化,骨质极为致密,并失去原来的结构,犹如大理石,但骨脆性增加后发生骨折,常可伴贫血、眼萎缩及耳聋等。

本病病因不明,可累及全身骨骼。软骨虽能正常形成,但钙化的软骨和新生的骨不能被吸收或吸收缓慢,而骨形成仍在正常进行,以致骨皮质增厚,骨外膜下新骨堆集,骨密质增高,皮质骨与松质骨分界不清,骨干髓端变形呈杵状。有的作者认为与降钙素分泌过多有关。

骨硬化病临床表现如何?

骨硬化病(osteopetrosis),又称大理石骨症(manblebone)、Albers-Sahonberg病,或称原发性脆骨硬化症(osteosclerosisfragilis)。也有叫白恶骨或粉笔骨(chalkbone),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骨骼硬化,骨质极为致密,并失去原来的结构,犹如大理石。但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尚可伴贫血、眼萎缩及耳聋等情况。为罕见病,往往因骨折或其他情况做X线检查时才发现。男性稍多于女性。一般认为,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前即已开始有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恶性(幼儿型)及良性(成人型)两种,前者常为死产或出生后死于贫血,预后差。

可以无症状。有些患者身材较小,发育延迟,容易发生骨折,且愈合缓慢。但不发生畸形连接,这与成骨不全症不同。颅骨硬化,致脑积水及颅神经受压,导致眼萎缩、面瘫、失听等。鼻旁窦腔隙变少,闭塞、引流不畅而致副鼻窦炎。贫血约占30%,重者可以致命,常伴有代偿性脾、肝及淋巴结肿大。易发生龋齿,导致下颌骨骨髓炎。有些患者可见“鸡胸”及“串珠肋”。

如何诊断骨硬化病?

特征为骨骼浓厚致密,失去其原有结构,无法区分皮质及髓腔,两端膨大呈杵状。有的患婴在子宫内已有如此表现。全身大多数骨均可累及,但下颌骨少见。由于骨硬化过程可以变缓或暂停,因此,在骨骼上可见到有深浅不同的横纹。骨骺亦致密,有时可见呈同心圆状。椎体的上、下两端致密,但中间有一条骨质正常的带,常被形容为“夹心面包椎体”。颅骨亦硬化,气窦消失,垂体窝变浅,鞍背突增生,颅窝变狭,颅孔缩小。

成骨不全临床表现如何?

一、骨脆性增加

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骨折,严重的患者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先天性者在出生时即有多处骨折。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连接。长骨及肋骨为好发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进一步减少了骨的长度。青春期过后,骨折趋势逐渐减少。

二、蓝巩膜

约占90%以上。这是由于患者的巩膜变为半透明,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脉络膜的颜色的缘故。巩膜的厚度及结构并无异常,其半透明是由于胶原纤维组织的性质发生改变所致。

三、耳聋

常到11~40岁出现,约占25%,可能因耳道硬化,附着于前庭窗的镫骨底板因骨性强直而固定所致,但亦有人认为是听神经出颅底时受压所致。

四、关节过度松弛

尤其是腕及踝关节。这是由于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还可以有膝外翻、扁平足。有时有习惯性肩脱位及桡骨头脱位等。

五、肌肉薄弱

六、头面部畸形

严重的颅骨发育不良者,在出生时头颅有皮囊感。以后头颅宽阔,顶骨及枕骨突出,两颞球状膨出,额骨前突,双耳被推向下方,脸成倒三角形。有的患者伴脑积水。

七、牙齿发育不良

牙质不能很好地发育,乳齿及恒齿均可受累。齿呈黄色或蓝灰色,易龋及早期脱落。

八、侏儒

这是由于发育较正常稍短,加上脊柱及下肢多发性骨折畸形愈合所致。

九、皮肤瘢痕宽度增加

这也是由于胶原组织有缺陷的缘故。

如何诊断成骨不全?

主要为骨质的缺乏及普遍性骨质稀疏。

在长骨表现为细长,骨小梁稀少,呈半透光状,皮质菲薄如铅笔画。髓腔相对变大,严重时可有囊性变。骨两端膨大呈杵状,可见有多处陈旧性或新鲜骨折。有的已经畸形连接,骨干弯曲。有一些畸形是因肌肉附着处牵拉所致,如髋内翻、股骨及胫骨呈弓形。某些患者在骨折后会形成丰富的球状骨痂,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使人会误诊其为骨肉瘤。另有一些患者的骨皮质较厚,称“厚骨型”,少见。

颅骨钙化延迟,骨板变薄,双颞骨隆起,前囟宽大,岩骨相对致密,颅底扁平。乳齿钙化不佳,恒齿发育尚可。

椎体变薄,呈双凹形,骨小梁稀少,椎间盘呈双凸形代偿性膨大。可以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

肋骨从肋角处向下弯曲,常可见多处骨折。骨盆呈三角形,盆腔变小。

辅助检查一般均正常,有时可以有血碱性磷酸酶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外伤骨折后,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致。极严重者有血浆钙及磷的减低,但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