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61

第161章 宁死不愿出山为官

唐诗有言“一年好景在清明”。当此时节,杂花生树,莺飞草长,嫩柳飘丝,惠风和畅。人们祭扫陵墓,缅怀先辈;折柳插门,祈求吉祥;同时浸种育秧,春耕开始……然而这一传统节日究竟缘何而起?它的来历如何?研究者们却持各种不同说法。

“清明”起始于节气。早在汉代刘安著的《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为某节气。春分后十五日,太阳到达黄径15°,即“指乙”清明风至。《国语》上说,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阳气),万物至此“齐而巽”,“洁齐而清明矣”,因此在八风中,唯独清明风至日定为“三月节”。后来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上解释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都是认为清明节起源于节气,由于日照、气温、降雨、物候等各方面反映了“清明”现象,所以它成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

节气俗演为节日。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上记载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古人的寒食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也将清明这一节气时日改称为清明节。今人罗启荣、阳仁煊在《中国年节》一书中提出,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而清明之所以演变为节日,是由于介子推的故事缘起的。春秋时代,力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留下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亿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文公读罢遗诗,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年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寒食的由来。从此有了“寒食节”,或称“清明节”。

节日与节气同时起始。马宏智《年节趣话》中提出:清明和寒食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古代就有人误认为清明即是寒食。他认为,清明一开始就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了”。谢景福在《清明节》一文中也说,早在周朝就有清明节焚火的制度,到了唐朝,又有皇帝取杨柳之火,赐近臣以顺阳气的做法。民国以来,又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所以我国历来就有清明节扫墓、植树、耕作、换装的习惯。

又有观点认为,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形成了清明节。现有研究者考证,清明,起初它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上歌颂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书·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清明。”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物候,又明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到了东周末年,即春秋时代,晋文公因介子推出亡而焚山,适值清明前二日,于是规定每年此时禁火寒食,“以志吾(文公)过,以旌(表扬)善人。”由此产生了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记载,还说“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翔《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之推”。当时,清明与寒食还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秦代,秦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后来汉承秦制,洛阳诸陵都以晦(初一)、望(十五)、二十四节气、伏、社、腊之日上饭。就是说,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日子,都得去陵墓上祭奠。礼仪繁重,劳民伤财。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公布了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由于寒食与清明相近,清明又是历来“上饭”之日,所以寒食、清明统统称为清明节。正如当时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所描绘的:“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同时,扫墓上饭,一般得踏步郊外,而清明时节,风和日暖,春草相绿,花香蝶飞,所以从唐代起又开始了清明节“踏青”的风俗,又称之为“探春”、“寻春”。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皇帝)幸昆明池踏青。”《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唐代诗圣杜甫也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等名句。正是经过了历代承袭传扬,“清明”才在历史上正式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