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60

第160章 吃月饼不忘寻仙忆贤

“十分明月五分秋”,这是古人“中秋夜吟”的佳句。确实,中秋之夜,青天碧海,皓月当空,银光万里,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家家团聚度佳节。这一风俗,我国由来已久。那么,中秋节缘何而起?它的来历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唐明皇游月宫”说。唐代《开元遗事》上记载:中秋夕,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同时,《唐逸史》、《仙传拾遗》均写道:“开元中秋夜,明皇于宫中玩月,罗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杖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上同登,行至大城阙,日:此月宫也。”《集异记》以及后来的《太平广记》同样载有此事,但陪唐明皇游月宫的却变成了处州道士叶法善。明代凌潆初据此演化成通俗小说“唐明皇好道集奇人”,编人《初刻拍案惊奇》,说唐明皇在月宫看见了“广寒清虚之府”的金字匾额,又从宫中仙女处学得了《霓裳羽衣曲》,云云。由于它是通俗小说,不胫而走,脍炙人口,所以一般都因此认为中秋赏月自唐明皇始。

明代学问家郎瑛却反对此说。他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辩驳道:“唐明皇游月宫,《异闻录》以为同申天师,《唐逸史》以为同罗公远,《集异记》以为同叶法善。其中游事又小不同,罗公远掷杖化银桥之事,《集异记》载所游过潞州,《幽怪录》又为过广陵。似此诸说不同,要非亲切之言,真实之事,好奇者之所为也,或一时宫人传讹之事耳。”他认为唐明皇游月宫或是好奇者杜撰,或是宫人以讹传讹,不足为信,所以中秋赏月与此无关。不过,清代程允升编纂的《幼学琼林》中,仍坚持说:“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此书为幼童启蒙读物,几乎每个孩童入学都得诵读背熟,所以影响极大,都将唐明皇游月宫看做中秋节的起源。

“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朝刘安《淮南子·览冥篇》中发展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垣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来张衡在《灵宪》一书中进一步把嫦娥说成了后羿之妻,偷吃了丈夫的不死药后,轻身飞月,变成蟾蜍(癞蛤蟆)。笔下似有贬义。到了六朝后,人们对嫦娥奔月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唐代李白《把酒问月》诗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娼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也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已有思凡归乡之意。赞誉嫦娥为美丽、聪明的贤淑女子,增添了人们对明月的无限情思。所以在唐代已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祭月,盼思嫦娥回归人间。到了宋代,中秋被定为节日,祭月更为盛行。据《新编醉翁谈录》中说,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可是,这类嫦娥奔月的传说,早在古代就有人考证指出:“月中嫦娥,其说始于《淮南》及张衡《灵宪》。其实因常仪占月而误。……后讹为嫦娥,以仪、娥同音耳。”(《丹铅总录》)但因为嫦娥奔月早为我国民众妇孺皆知,所以一般仍把她看做中秋赏月的起源。1982年出版的《中外民间节日》一书中也说:“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同时,《礼记》也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夕月”即是拜月,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之俗。到了魏晋,开始普及民间为赏月。如《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源江。”做官的同普通百姓一起在江上赏月。唐朝时,登楼赏月已成普通习俗。韩愈在八月十五日夜写的赏月诗中赞道:“一年明月今宵多。”韦庄也有诗曰:“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另一位诗人抒怀道:“独上高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可见,一年一度中秋节,明月最圆,秋色宜人,所以赏月、玩月成了大家的共同心愿。到了两宋,更为全国上下热闹繁华的节日。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面阗,至于通晓。”通宵达旦地赏月,原因何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明确记载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烛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这一风俗,延及明、清时代。民国时期,政府又正式将中秋宣布为“秋节”,所以久盛不衰,深入人心。至于“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都是人们在赏月时通思冥想,而编造出来的神话。

中秋月饼的起源,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早在北宋苏东坡的笔下,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约”。他又在登无锡惠山的一诗中说:“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也有关于“月饼”记载,但是仍不普遍。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了中秋赏月的佳品,嘉靖年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品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日团圆节也。”到了清代,月饼更为盛行。《燕京岁时记·月饼》记道:“中秋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这些记载都说明月饼因祭月需要而产生,又取月圆之意为团圆饼。但是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另一说法。元朝末年,官府腐败黑暗,民不聊生,妻离子散,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一年中秋节前,泰州人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等纸条,藏在小圆饼内互相传送。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圆饼,举行民族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者。从此人们每年中秋节吃月饼,以纪念张士诚功勋,又表达家家团圆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