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62

第162章 惊世骇俗的人蛇之恋

叙述宋代药店店员许仙和蛇仙白素贞爱情悲剧的白蛇传说,以它曲折优美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和充满人情味的情致,不胫而走,成了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四大传统故事之一。白蛇传说影响深广,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如何起源的?它的“原先”是什么?一直是白蛇传说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

以往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白蛇传说最早的成型本,是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选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清以来,关于白蛇传说的戏文如清乾隆三年松江黄图铋的《雷峰塔传奇》,安徽方成培的《雷峰塔》以及《义妖传》、《宝卷》等,内容情节基本以冯梦龙本为蓝本。然而,冯本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则传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较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蛇妖故事及崇拜龙蛇的民俗风尚,蕴藏着白蛇传说的基础或“原先”。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说法略有差别。戴不凡在《试论(白蛇传)故事》一文中查考了《净慈寺志》(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刊本)记载:宋时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巨蟒,并出现过会变女人的害人妖精。推论道:“雷峰塔正在净慈寺附近,《白蛇传》可能与这传说有些关系。”罗永麟则认为,白蛇传说的“原先”可能是南宋时流传下来的。据《清平山堂话本》所收辑的《西湖三塔记》云: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今杭州)奚宣赞清明节游西湖,一女孩白卯奴迷途被奚救回家。女孩的母亲白衣妇酬谢他,于宴席间取人心下酒,又委身于他同宿半月。不久,白衣妇讨厌宣赞,欲杀之食其心肝,两次均被女孩救出。奚侥幸回家,其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用道法破之。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母为獭妖。奚真人化缘,造三石塔,镇三怪于西湖中。罗永麟在《论白蛇传》一文中,认为白蛇传说就是据此“为迎合市民阶层心理需要而改编成的”。

胡士莹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谈起》中主张白蛇传说“原先”的蛇妖故事不在宋而应上溯到唐。唐代传奇小说《白蛇记》、《李黄》均描写了白蛇精,它们为后代白蛇传说奠定了基础。其中一则说: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李黄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穿白色孝服的美丽少妇,为其勾引,在她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天回家,觉得“身重头旋”,卧床不起,身子逐渐销蚀,最后只剩下一股血水。后来,家人去寻那白衣美女的家,唯见一座空园和一棵皂荚树。听邻居说,树中常有大白蛇盘踞,才知少妇为“蛇妖”所变。王骧根据镇江金山寺僧龙斗法传说的历史记载,在《(白蛇传)神话的镇江一源》一文中断论,白蛇传说的“原先”不仅在唐代已产生,而且镇江一源“比较杭州一源的产生时期可能更早一些。故事的情节也更为具体”。

也有的研究者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尚中寻找白蛇传说的渊源。陈勤建《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美学意义》认为,白蛇形象可以从远古民族“人首蛇身”的图腾崇拜中窥见影子。《山海经》、《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古籍记录了大量人蛇合体的形象,如“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燧人之世……生伏羲……亦人首蛇身”。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都是一大群龙蛇。远古中华民族形成的民俗风尚组成的“活的历史连扣”,孕育、编织了后来的白蛇形象及其传说。

一些学者根据国内外的蛇怪故事,认为白蛇传说有中国基础,但其源头是外来的。秦女、凌云在20世纪30年代《中法大学》月刊2卷3、4期著文《(白蛇传)考证》中说道:“白蛇故事,在中国民间,虽然是经常的流行普遍,但绝没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根基源于印度传到西洋和中国的Lamia的故事。中国的白蛇传“只不过是借印度流传的故事而把中国旧有的各种片段传说或掌故组织起来,联系起来,使她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有生命的活跃的故事罢了”,“只不过是中国的旧闻和印度来的神话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意艳的宁馨儿罢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白蛇传说是由真人真事衍化而成的。1984年5月杭州举行的白蛇传说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学者认为过去收集到的凡人白蛇传故事,一概视其为受戏曲影响后起的,因而不予重视是不妥的,从白蛇传说的内容看,与现实生活更为密切。据说上海还有许姓人氏,声称是白素贞的后裔,其家谱上曾有记载,可惜家谱已毁于战火,无资料佐证。

谁是天下武林正宗?

明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武术门派竞相林立,若将其归类则主要为外家、内家两大派。此始见于清代著名学者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外家主要讲究搏人(攻击),又称为少林派;内家则重在御敌(防守),亦称武当派。武当派武功的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与少林派武功正好相反,是我国武苑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和少林武功齐名,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两派并称为中华武术的两大主脉。

少林派的历史与源流经过几代武术史家的考证、研究,目前已露端倪,唯武当派的源流却仍然扑朔迷离,许多说法至今仍令人迷惑不解。

据考证,武当派共有四大派,即正乙派、全真派、玄武派、三丰派。

武当正乙派,是武当山本宫龙门内部传接的一派,一般不外传。金子枓先生向世人披露了这一派的武功“武当太乙揉扑二十三式”。他曾发誓不以此传人,方从李合林道长那儿学得此拳。李合林道长称此拳来历,系明弘治年间(1488—1504年),由本宫龙门及道门流派中的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此派要求“心息相依,腰随膀转,运行匀缓,动静自如”,“行与蛇之行,劲似蚕作茧”。“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从技击角度看,动作缓慢,幅度较小。此派武功虽然不断更新,但其古典式特征仍很明显。武当全真派与玄武派包含许多拳术、剑术。拳术中有众所周知的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以及民间珍贵拳种如鱼门拳、猿猱伏地拳、六步散手等;剑术有武当剑、白虹剑等。这一派人员复杂,各种考证与争论十分激烈,现存疑问颇多,如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吗?八卦掌的创始人是不是董海川?武当三丰派历来被推为武当派的鼻祖。《武当拳术秘诀》云:“本武当三丰之要诀,为武当之正宗。”1928年秋,万籁声先生所著《武术汇宗》谓:“武当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裴锡荣、李春生主编的《武当武功》一书中,也说武当武术创立于明代道人张三丰,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武当武术由最简单的“八门五手”的十三势拳发展到今天众多的门类,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武当太极拳、武当八极掌、武当剑、玄武棍、三合刀、龙门十三枪等。按《明史·张三丰传》及(三丰会集)载,张三丰生于辽东,后入陕西终南山学道于火龙真人,道成后便携徒入武当山,结庵修道传艺、治病救人,备受时人崇敬。又据(武当山志)载,张三丰隐居于此,为技击家内功之祖。《太岳太和山志》谓其“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顿有所得”。裴、桃李认为,从历史上这些记载中可见,是张三丰把道家理学内功和民间武术熔为一炉而创始了武当武功。

《武当拳术秘诀》非但称张三丰为“武当之正宗”,又云:“武当脱胎于少林”,意即武当派之源还在少林派之中。因为少林派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脉落,张三丰开始学拳于少林派,既得其要诀,又进行了创新,变十八式为十八字,变五拳形式为十段锦之长拳,统纳五拳十八式,及十八字的精义于十段锦之中。

事实究竟如何?这还得从张三丰其人其事说起。

关于张三丰,各种文献的说法各异。(神仙鉴)载南朝刘宋时有一名为张山峰的道士。黄宗著作《王征南墓志铭》称武当内家拳始自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显而易见,这里的张三丰应是北宋人。《道统源流志》载:“张三丰真人,名君宝,……辽东建州人(今辽宁省黑山境内)。”这个张三丰却是元末明初人。罗佐云先生在《武林》1985年第9期撰文认为张山峰与张三丰并非同一人,黄宗羲却以讹传讹,将《神仙鉴》中南朝刘宋时的张山峰,误作为赵宋皇朝的张三丰。而这个张三丰原来不懂武术,竟能在一夜之间,旦在梦中练就一身硬功,这是神话般的传说。而(道统源流志)中所载元末明初的张三丰也不可能是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因为,倘若如此,而武当山又是明成祖朱棣出动30万人马去建成的中国道教主要圣地,那么,《明史·张三丰传》及《方伎传》不可能并无只字提及其武技_o故此,他认为说武当武术出自张三丰,无异于说少林武术出自佛教样宗达摩祖师那样荒唐,令人忍俊不禁。

与《武当拳术秘诀》一样,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王征南的掌门弟子)在康熙年间编著的《内家拳法》一书中,亦称“……张三丰既精干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罗佐云先生据此指出黄百家已经对武当源出少林之事直言不讳了,因而称武当源于少林似理所当然。可是,因有关资料太少,故罗先生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证。

由于长期以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人们尚未真正耐心地去研究有关武术的历史与传说。民国时期,出版了上千种武术书籍,然大多有失实之处。其原因多半是写书之人都想把自己的师承和门派写得好些,为此他们不惜把不利于他们的史实抹去,再自吹自擂,或者假托英雄、伟人为其门派的开山鼻祖而捏造传说,这类事屡见不鲜。由此而产生的结论使得至今仍有些人固执己见。故而,要解开武当派武术渊源之谜,就必须去伪存真,认真地加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