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
26111800000034

第34章 技术研发:打造三一重工的核心竞争力(3)

在梁稳根看来,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要有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理念。企业只有着眼于国际最前沿的技术以及最尖端产品的研发,才能引领行业发展,并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从三一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研发布局中就可以看出它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首先,三一在北京、上海、沈阳、江苏昆山等地相继成立了研究院以及产品研究所,为技术研发创造了必备的硬件基础;其次,三一在美国乔治亚州、巴西圣保罗、德国北威州以及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也投入大笔资金成立了研发中心,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研发中心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三一的研发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三一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从三一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的力度分析,三一拥有的技术研发人员高达一万多人,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研发人员约占研发人数的五分之二,加之有外籍专家一百多名,这些人会聚在一起成为三一最重要的技术研发力量。不仅如此,三一还先后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三一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此外,三一还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液压实验室、柴油机实验室、焊接实验室、汽车底盘自动检测中心、耐磨材料测试中心、强度实验室等。不仅如此,三一在国内还与许多著名大学以及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以便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比如,2012年4月,三一和中南大学联合办学基地在总部长沙的工业城落成。三一和中南联合大学将在国内开办首家“混凝土企业管理精英班”,在为客户以及工程机械行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三一的竞争力。其实,三一和中南大学联合办学旨在搭建高标准以及高质量的学习平台,尽可能地帮助客户解决人才方面的问题,在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让研发技术得到明显地提升。据业内专家介绍,在“混凝土企业管理精英班”开设之初,三一在全国范围内邀请混凝土行业的管理人员到中南大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系统培训,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三一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技术研发的发展等。三一希望此次培训项目,在为行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的同时,也能够为打造三一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必要的铺垫。三一除了和中南大学开展培训项目外,还和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国内众多知名大学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这无疑让三一的技术研发能力变得更加强大。

令人振奋的是,三一在发展中,先后主持并参与了数十项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还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级别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等。据不完全统计,三一在2011年年底,在国内累计申请的专利数量就高达4000多项,国际专利接近200项,这样的水平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实,自从进入2000年后,三一在技术研发领域获得的奖项高达10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就占了一半左右,这凸显出三一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实力。

可以看出,三一取得的惊人发展与其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有关,这似乎也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只有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三一的这种做法,或许可以作为其他企业参考的依据。

5.技术创新释放发展动力,缔造“东方不败”的神话

1994年,三一研发出高压力、大排量的混凝土拖泵,此项研究打破了国内拖泵依赖进口的现状;1998年,三一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7米长臂泵车;2000年,三一研发出世界首创的全液压平地机;2003年,开创国内路面施工新工艺的黑色路面成套机械被三一研发出来;2004年,三一破解了三级配混凝土不能够泵送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并且还研发出国内最大的水平定向钻;2005年,三一拥有多项独创技术的路面铣刨机成功下线;2007年,三一研发出一直被德国所垄断的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还研发出66米长臂架泵车;2008年,三一研发出亚洲最大吨位的履带起重机,并研发出亚洲功率最大的全岩掘进机;2009年,三一72米泵车再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2010年,1000吨级别的汽车起重机在三一长沙制造基地成功下线,这是国内最大吨位的汽车起重机……

以上这些只是三一技术创新历程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研发已经贯穿于三一的发展中。作为在湖湘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三一,可谓是一家特点显著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尤其表现在技术研发方面。三一提出的将总部长沙打造成“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的远大梦想,并不是三一人的空穴来风,而是三一的一份强大的自信心。然而,让三一拥有强大自信心的关键,则是三一优秀的技术研发能力。

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梁稳根一直认为,与其跟在国际同行的身后盲目效仿,成为“加工车间”,不如通过刻苦研发,在技术上有所创新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有掌握了具有自主研发的技术,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加精彩。早在1994年,从事焊接材料生产的三一选择将长沙作为“大本营”,并进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工程机械领域,而拖泵是三一的第一个产品。当时,技术创新对于像三一这个缺少经验的“毛头小伙”来说是个奢望。加之国外品牌垄断了相关的技术,国内根本没有能力和他们进行竞争,要么采用“拿来主义”的被动策略,要么花费重金引进技术。可精明的国外大佬们将核心技术握在手中,面对国内同行提出引进技术的要求,他们以高傲的姿态拒绝了。此时,好胜的梁稳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才能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处境。随后,三一便紧锣密鼓地组织起相关的专家,叩开了技术研发这扇大门。

1995年,三一“八大金刚”之一的易小刚便正式接起技术研发这个“接力棒”。在研发中,他发现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压切换必须要接上不同的管子。为此,他设计出可以进行90度旋转的气压阀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人不同意更改设计,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国外都在用这样的管子,只要模仿就行了,没有必要进行更改。但易小刚却认为,如果一味地模仿国外的产品,三一不仅没有技术上的突破,更谈不上打造核心竞争力。当梁稳根得知这一情况后,认真听取了易小刚的意见,最终选择了支持他。也正因为如此,三一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技术专利,这个专利就是此后被广泛应用的集流阀。

在此后的研发中,三一的技术人员攻克了集流阀组技术。在当时,日本企业掌握了这个技术,为此三一技术人员对日本公司的集流阀组进行了研究。而研究中他们发现,日本这家公司的产品并不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且原材料与配件和国内的不兼容。于是,研发人员决定从零开始研发集流阀组。在技术研发人员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苦心钻研后,集流阀组被成功地设计出来。集流阀组的成功研制,不仅让三一实现了批量生产,还给三一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其实,三一从1994年开始就以混凝土输送泵作为进入工程机械领域的“试验石”。三一通过苦心钻研,在液压、电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还将拖泵方面的最新技术运用到混凝土输送产品上,这样的举动极具创新性。也正因为如此,三一通过技术研发,不断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份额也逐渐提高。正是由于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一系列举动,让三一拥有了国际上只有发达国家才掌握的核心技术,使三一成为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崛起的民族品牌。而三一取得的成绩可谓是令人振奋的,它实现了国内和国际品牌市场占有率从1∶9变为9∶1的“乾坤大挪移”。

此外,作为技术研发的延伸,三一还在服务方面进行创新。由于工程机械在使用中,客户对产品的可靠性以及维护要求非常苛刻,更不能容忍在使用中出现低效率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三一在技术研发的同时,还秉承服务客户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最打动人心的服务。早在2000年,三一就提出了将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视为三一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服务创新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便给客户带来百分之百的满意度。

全国独一无二的ECC控制中心是三一耗费近四千万元打造而成的,该控制中心可以方便地让三一工程师对销售出的机械产品的工况进行掌握,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在线服务。自从1995年三一成立售后服务中心以来,三一凭借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地为客户提供诸如保姆式服务、金牌管家、一站式等相关的服务内容,在成为行业标杆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随着三一的跨越式发展,它将目光瞄准了世界,而让三一“底气十足”的还是技术研发。2006年11月,三一耗资六千万美元在印度建立了制造基地,这是中资企业在印度工程机械市场最大的一笔投资。梁稳根表示,三一会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研发出符合印度工程机械市场的产品,力争占据印度市场的半壁江山;2007年9月,三一在美国建立了制造基地,用梁稳根的话来形容就是“三一通过技术研发必定能在美国市场分得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2009年1月,三一在德国耗费1亿欧元建立了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这一壮举也表明三一凭借自身技术研发的实力,进军德国市场的决心和勇气;2010年2月,三一在巴西圣保罗州建立了生产基地。对此,三一海外事业部的一位负责人曾这样表示道:“三一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一切源于三一拥有的技术研发实力。正是在技术研发的带动下,三一才能从容地发展。相信在未来南美洲市场里,三一品牌一定会传扬得更加持久,也一定会极大地提升自身在该区域里的竞争力!相信三一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