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
26111800000035

第35章 技术研发:打造三一重工的核心竞争力(4)

可以说,三一从起步式的缓慢发展到如今的大步流星,技术研发毋庸置疑是其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所有三一人在技术研发的带动下,凭借顽强的研发精神以及不服输的工作干劲,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让三一增强了势不可挡的锐气,还让其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不得不说,三一在技术研发方面是众多企业的楷模,也正因为如此,三一的发展才会持续保持如日中天的状态。

6.旋挖钻机和工法服务“齐头并进”,谱写出三一强大的 竞争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工程机械市场中,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已经成为竞争决胜的关键。三一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领跑者,依靠深厚的技术研发,加强产品智能化、信息化的同时,引领了桩工行业的技术变革,并开启了桩工机械智能化发展的历史篇章。

据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总销售收入可能高达9000亿元。在前景如此广阔的市场中,工程机械必将会涌现出众多制造厂商,从而加剧市场竞争。但可以肯定的是,哪家机械制造厂商的技术研发实力过硬,其占据市场份额的几率就会越高;反之亦然。三一从第一台旋挖钻机的成功下线到发展成为国内旋挖钻机行业的龙头品牌,再到问鼎世界冠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出符合市场发展的产品,在打破国际市场技术垄断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从市场销售的数据来看,三一制造的旋挖钻机连续数年在国内销量第一,当梁稳根看到三一取得这样的成绩后,不由地发起了感慨。因为在他看来,旋挖钻机取得的成绩与技术研发密不可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再加上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能研发出符合市场和客户的产品无疑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当国内旋挖钻机市场的竞争加剧时,三一便实施了“以技术研发为中心”的技术攻坚战,抽调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依靠先进的技术以及完善的工法服务,研制出安全性、操作性等俱佳的旋挖钻机产品,一举将竞争对手落在身后,也由此开启了旋挖钻机的智能化时代。

为了成功研制出旋挖钻机,三一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技术支持。在梁稳根看来,研发就需要足够的经费,只有这样,才能为成功研发提供好必要的“软件条件”。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三一SR第二代旋挖钻机采用了由三一自行设计并研发的主卷合流下放技术,这个技术具有双倍提升钻杆钻具下放的速度,在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高低双速控制技术也是三一研发出的独特技术,这个技术可以有效地节约三分之一的工时。同时,为了保证旋挖钻机在使用中的安全稳定性,三一还研发出具有抗震能力的弹簧和橡胶垫,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钻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震动,并可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旋挖钻机还安装有故障诊断模块,可以让操作人员实时地对使用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监测。如此一来,对故障问题可以实时调配和维护,这在无形中为客户提供了快捷的服务。通过技术研发,三一依靠强大的专业技术研发能力,在高效企业管理机制的推动下,实现了国内旋挖钻机市场的大丰收,每年获得8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产品设计方面,三一不仅设计出用于民用的SR100和SR150系列的小型旋挖钻机,而且还研发出针对大型工程所使用的SR460系列的大型旋挖钻机,这些产品在充实和完善三一旋挖钻机种类的同时,还极大地增强了三一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作为提升旋挖钻机智能化“软实力”的工法服务,三一通过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进一步提升了旋挖钻机的智能化水平。三一在不断进行产品技术研发的同时,还在旋挖钻机配套工法方面积极地进行研发,并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专门研究旋挖钻机工法的科研机构——三一工法研究院,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盛赞。工程机械的行业专家认为,三一成立的工法研究院,不仅表明了三一在技术研发领域下的决心,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可以看出三一技术研发的实力,以及在旋挖钻机领域具有的强大竞争力。

三一工法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就通过技术创新,在岩石钻进、碎石钻进等众多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工夫不负有心人,三一在旋挖钻机投入的技术研发得到了回报——SR360大型旋挖钻机的成功下线,让三一在工程中能够轻松应对更加复杂的施工现场,从而赢得外界的普遍赞誉。一位使用过SR360旋挖钻机的客户曾经对其大加称赞:“这款产品和国外产品相比,不仅在操作性能方面优于后者,而且三一还为每一台设备量身定做了高效的施工方案,这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三一在技术研发领域向我们提供的高附加值,从而让我们更加认可三一的产品。”

从三一在旋挖钻机以及工法服务方面的研发中可以看出,三一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选择了“齐头并进”的研发策略。为此,三一的研发人员这样形容道:“如果将研发旋挖钻机比作是‘硬件’,那么工法服务就好比是‘软件’,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当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后,它们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可以说,三一通过“齐头并进”的研发策略,不仅研发出让市场及客户满意的产品,还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这一切是三一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得到回报的最好体现。

7.三一起重机吊臂折弯成形工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众所周知,在起重机设备中,吊臂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部件,它的质量关系到起重机吊装性能的发挥。和同行的起重机相比,三一起重机通过多年来技术的研发,已经研发出具有多项核心技术的多边形臂折弯以及U形臂折弯。此外,三一还对其进行了技术优化,实现了起重机臂的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

三一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三一人敢于打破技术壁垒。在三一人看来,如果三一在发展中总是走常规的技术路线,不敢打破国外的技术依赖,就难以创造自身的品牌。只有以技术研发为战略支点,并拥有一股“不打破技术壁垒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让产品在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凸显出自身的品牌实力。

国内很多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路径无外乎这样两种:一种是耗费巨资引进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并参照“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吸收技术”这样的套路进行发展;另一种是通过和国外企业合资,以国内巨大的市场交换先进的技术进行发展。比如,国内的中联重科就通过和日本一家拖泵企业进行合资,研发出液压控制系统,虽然产品研发出来了,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日方手中。对于具有强烈技术研发精神的三一来说,这两条路径都走不通。如果购买国外的技术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并且国外企业对技术也设置壁垒。与其跟在别人后面,不如通过技术研发掌握技术的主动权。

对于三一来说,它之所以选择了技术研发这条道路,是基于对市场行业格局以及国际竞争深刻理解的结果。因为梁稳根从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中得知,工程机械市场的客户大多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公司,他们对产品质量以及技术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虽然国外产品凭借先进的技术以及品牌优势吸引了这些客户,但客户对国外品牌最大的担心就是服务是否到位。因为在很多时候,国外品牌的服务大多会通过经销商提供,但很多经销商由于体系不健全,服务很难真正做到让客户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机械要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就需要质量过硬的产品以及配套的服务。

其实,就企业发展来说,敢于并且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具备核心技术和优质服务,是企业实现品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三一虽然从“门外汉”进入工程机械行业没有多长时间,但是三一人凭借强烈的技术研发精神,以及不服输的毅力,开始在工程机械领域内大展拳脚。对此业内专家这样评价道:“三一之所以能够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敢于通过技术研发打破国外品牌的技术壁垒。也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三一获得了比同行更多的收益。”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让技术研发成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技术研发路径,是三一进军国际机械市场最有力的战略支撑。

再将焦点转移到吊臂技术上。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起重机吊臂技术一直是国外企业的强项,国内企业根本没有与其竞争的实力。看到这一现状后了,三一励精图治,通过技术研发掌握了多边形臂折弯、U形臂折弯等核心技术,如此一来,在和竞争对手展开交锋的同时,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技术壁垒。

行业人士指出,虽然U形臂具备良好的起重能力,但由于其成形工艺相对复杂,如何有效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成为摆在所有三一人面前的棘手问题。在折弯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三一花费10万欧元进口了一套吊臂。为了能够有效地打破这一技术壁垒,实现U形臂国产化,三一人齐心协力,进行大胆技术研发。通过和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成功地将有限元技术运用在折弯成形技术中,这为日后U形臂的成功研发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最终,三一人通过刻苦研发,成功地将U形臂推广到市场中。

当三一掌握了U形臂折弯技术后,并没有满足这一成绩,而是向着更高的方向发起挑战。2009年,三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起重机SAC12000成功下线,而臂架成型对接技术成为三一急需解决的技术难关。由于这台可以吊装千吨级的“巨无霸” 吊臂截面尺寸大、折弯力大,所以对其精度性要求非常高。面对“巨无霸” 吊臂折弯技术的挑战,不仅需要工艺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折弯理论基础,还需要拥有熟练的操作经验。因此,三一的工艺人员开始对折弯模具进行设计,在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方案后,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巨无霸” 吊臂的折弯成形。研发的成功让三一人备受鼓舞,因为它标志着三一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还令三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锦上添花。

随着技术研发的进一步深入,三一在折弯成形技术方面越来越成熟。从目前来看,三一起重机事业部又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布局,并通过技术的改进,不仅让起重机吊臂折弯效率大大提高,还巩固了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三一的技术人员打破了传统的设计,以新工艺,优质、高效为原则,通过技术研发和工艺改善,实现了大吨位吊臂上弯板从此前的多道折弯向一道折弯的切换,这不仅使折弯效率大幅提高,还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这一切又为三一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