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
26111800000025

第25章 品牌建设:创建重工企业服务第一品牌(2)

其实,在三一62米长臂架泵车未到达福岛核电站前,德国大象公司的一台56米泵车就运往日本,并进行了试用。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该泵车由于臂架不够长,不能满足苛刻的注水要求,最终只能“无功而返”。在泵车行业中,臂架是非常关键的技术,之前一直被美国和德国等机械制造强国所垄断。三一早在1998年就成功研发出国产臂架泵车,经过后续技术的改进,泵车臂架也不断增长,同时创下臂架长度世界第一、泵车混凝土输送量世界第一两项令人兴奋的纪录。如今,以三一为代表的泵车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摆脱了依赖进口的现状,这些都是三一长期努力的结果。

三一62米长臂架泵车驰援日本核电站更是得到了国际媒体的积极报道。《华尔街日报》在一篇《中国混凝土泵参与核危机救援》文章中说道:“位于长沙机场附近的三一厂房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任何参观三一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企业员工强烈的自豪感。因为三一就是用类似其送往日本的泵车这样的设备带动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在62米长臂架泵车参与救援的过程中,三一派出的一位技术工程师这样回忆道:“在对核电机组注水的作业中,三一泵车表现非常优秀,其卓越的性能得到了日本方面的认可,‘中国制造’又一次在国际性的救援行动中凸显出重要的作用。”技术工程师还强调,参与救援的SY5502THB62米泵车,是三一拥有大量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优质产品,在泵送排量、车身尺寸、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此外,这台泵车以每小时170立方米的速度向核电机组输入水,在工作10小时的情况下,可以将1700吨水注入核电机组,整车采用三一独创的SYMC专用控制器,再加上先进的臂架减振控制技术和智能臂架控制技术,使得泵车在工作时稳定可靠。考虑到泵送的海水具腐蚀性,三一还随车配备了充足的配件,其中砼活塞是泵送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也是易损耗部件,采用三一独有的砼活塞自动退回技术,可将原有的3~4个小时砼活塞更换时间大大降低。

由于62米泵车具有臂架最长的优势,日本技术人员在泵车第五节臂架上安装摄像头和放射传感器等仪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泵车担负对核电机组进行360度监控的任务,并将数据及时传送回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可以说,三一62米长臂架泵车在整个注水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方技术人员将其称为“像长颈鹿一样的设备”。三一由此也成功地将品牌推广出去。

就这样,三一62米长臂架泵车成功地完成了对核电机组的注水作业,在赢得日本方面高度赞赏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人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可以说,三一在为国增光的同时,也将自身的品牌推向世界,让世界对其品牌实力刮目相看。

4.智利矿难救援,成就三一的国际品牌价值

2010年8月5日,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圣何塞铜矿发生了严重的塌方事故,33名正在操作的矿工被困在700多米之深的地下。在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智利政府就开始制定救援计划,救援计划挑选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采用的是卷扬机下井救人;第二套采用的就是用大型履带吊的方案。其中,第二套方案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就是被称为“神州第一吊”的三一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也就是说,救援中一旦卷扬机在使用中出现问题,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将成为参与救援的唯一设备。

三一生产的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是智利客户在2008年购买的,由于该机器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优异,因此出现在智利政府的救援方案中,在经过考核、招标等多方面的挑选,最终将其作为参与矿难救援的设备之一。2010年10月6日上午,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部分零件,被由数辆卡车组成的车队紧急送往了矿难的事故现场。与此同时,三一还派出了在起吊作业方面有经验的技术工程师到现场参与救援。

守候在矿难地点的被困矿工家属看到这些车队时,手持智利国旗欢迎他们的到来,并唱起为矿工鼓劲的歌曲,为家人祈福。一位被困矿工家属对在场的记者表示道:“由中国制造的起重机给她带来了希望,她对中国深表感激,也相信这台起重机一定能从死神手中将亲人拉回来。”其实,在现场还有很多和这名家属一样激动的人,他们为救援设备和救援人员默默地祈祷,并轻轻地拍打着书写着“中国制造”红色字体的机器,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三一派出的技术工程师刚到达矿难现场,便开始对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进行测试,甚至忘记休息。为了让救援行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技术工程师一遍又一遍地对起重机进行测试,以确保万无一失。10月8日上午,SCC4000顺利起臂,并在组装场地内空载行走。据这位技术工程师目测,场地的坡度仅为20度左右,为沙石地貌,设备运行也非常良好。10月10日,按照智利政府方面提出的救援计划要求,技术工程师在救援现场又对设备进行了调试,经过反复调试工作之后,测试结果显示,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救援的任务需求。

其实,参与救援的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由于在电控系统、液压装置、力限系统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获得过很多殊荣。令人感到骄傲的是,这台“巨无霸”最大起吊能力为400吨,为此,三一对此次救援行动的成功开展非常有信心。另外,三一还派出几名工程师携带起重机必要的配件协助参与救援工作,以确保救援的万无一失。这些工程师都信心满满地表示道:“能参加智利这次救援行动,内心非常自豪,同时也深知责任的重大,因为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身,还代表三一在国际上的品牌价值,更代表国家的形象。因此,我们必将会全力以赴地参与救援,让三一品牌在名扬海外的同时,也为国家增光添彩。”

在救援的最后环节,智利方面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是:为了防止隧道内岩石出现松动,由参与救援的起重机对隧道吊装“钢护筒”,之后再起吊“救援舱”,救出被困在井下的矿工;第二种是:不需要安装“钢护筒”,直接采用绞车驱动卷筒、卷绕绳索拽起另一种重量较小、能载一名矿工的“救援舱”,参与救援的起重机原地待命,随时尽到“保驾护航”的责任。智利方面抽调人力制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救援舱,以便和不同类型的牵引设备进行匹配。令三一技术工程师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现场局面的变化,救援方案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对隧道安装了56米的“钢护筒”后,10月12日,智利政府把第二方案调整为第一方案。三一技术工程师被告知:经多方充分的论证,56米以下岩层情况良好,不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隧道周围处理平整,不再需要安装“钢护筒”,加上被困家属救人心切,必须抓紧时间!

没有在救援的最后由起重机画上完美的句号,三一技术工程师显得有些沮丧。因为三一派出技术工程师不远万里包机携带起重机配件抵达救援现场就是希望三一的设备能将遇险的矿工安全救出,以自身产品的实际效果,为三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但这名技术工程师很快便调整好工作状态——他认为,把人成功救出来才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方式救、由谁来实施救援并不重要。

根据智利方面的救援方案,三一技术工程师和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在现场待命。这名技术工程师解释说:“如果就安全系数来说,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要远远高于绞车。以二者牵引的科技含量为例,履带起重机上配有记录拉力的载荷表,当吊装力量出现异常时,就会立刻显示到载荷表上,而绞车不具备该功能。一旦后者出现卡、挂等情况,我们的设备就要马上开进,以便解决出现的问题。”

智利当地时间10月13日,是救援的最后阶段。随着被困矿工一个接一个搭乘“救援舱”安全回到地面,直到最后一名矿工安全升井,三一技术工程师才长舒了一口气。为此,这次历时两个多月,成功救援33名被困矿工的救援行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智利总统皮涅拉对各国的救援深表感激,并决定在矿难救援营地上建立一座纪念碑,让世人牢记这次伟大的救援。

从矿难发生到三一参与救援,“中国制造”切身地见证并参与了这次激动人心的救援。这次救援行动过后,大多数国家都开始用惊讶和信任的目光重新认识了“中国制造”,而不再是此前那种偏见。可以说,三一通过此次救援不仅打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还让三一品牌名扬海外。可以预想的是,三一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会插上腾飞的翅膀,成就自身的国际品牌价值。

5.惊现全球“第一吊”:三一品牌实力的迅速崛起

2011年5月29日,对于三一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三一超大吨位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在昆山产业园举行了下线仪式,并被称为“全球第一吊”。它的出现让世界为之惊叹,同时也预示着三一品牌实力的迅速崛起。

其实,三一在没有生产出“全球第一吊” 履带起重机的时候,还经历了“神州第一吊”、“亚洲第一吊”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全球第一吊”的诞生是必然结果,因为三一的发展不仅是与时俱进的,更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

早在2004年,三一履带起重机研究所在时任三一上海研究院副院长刘金江的带领下组建,该研究所将工作重心放在三一需要开拓的履带起重机研发方面。由于技术不足,研发团队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选择迎难而上。通过刻苦地研究,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50吨履带起重机施工图设计。又过了半年后,这款50吨履带起重机就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工程机械展上亮相,并引来外界的赞叹声。因为它各方面的性能要远远超过同行的产品,于是它的亮相得到了业内普遍关注。

2006年,SCC4000履带起重机成功下线。当时,虽然工程机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国内很难生产出150吨以上级别的履带起重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150~300吨级别的起重机市场大多被日本企业所垄断,而400吨以上的起重机市场,则被德国企业垄断。这样一来,国内重型履带起重机市场就处于“被动”的状态中。而三一制造出400吨级的履带起重机,不仅打破了国际对中国重型履带起重机市场的垄断,还让国内一些工程机械企业也加入到高吨位履带起重机的生产和销售中去。随后,业内人士对SCC4000的成功研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称该产品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007年9月,SCC4000履带起重机以其优越的性能,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并出口到一些国家,而“神州第一吊”的美誉也因此而来。而在2010年智利矿难的救援行动中,“神州第一吊”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风采,为三一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而被誉为“亚洲第一吊”的SCC9000,于2006年被研发出来。在研发过程中共完成了数千张施工图纸的设计,并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与日本神钢生产的SL13000型履带起重机相比,三一SCC9000最大起重吨位比其高100吨,也正是因为如此,三一生产的SCC9000才超越了日本神钢,并被冠以“亚洲第一吊”的美誉。

当SCC9000投向市场后,就在日常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比如,福建宁德核电站1号机组的核岛穹顶就是SCC9000吊装成功的。其实,在SCC9000没有问世前,核岛穹顶吊装历来采用进口履带起重机——核电设施中,核岛穹顶是非常关键的部件之一,对其操作要求也非常严格。当三一SCC9000投入市场后,核岛穹顶打破了使用进口起重机作业的惯例,而是采用了三一的产品。正当一些人对三一产品表示怀疑时,2009年11月,SCC9000型履带起重机汽笛长鸣,经过一连串的动作后,不负众望,成功地对核岛进行吊装作业。在此后的时间里,国内很多核电站都开始使用了三一SCC9000履带起重机,而此时的三一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吊装核岛穹顶的履带吊企业,这足以说明三一的品牌实力。

随后,三一成立了国际产品研究所,目的是为了全面向欧美市场进军。对此,三一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表示道:“三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品研发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充分满足全球市场的要求。”为此,三一还专门聘请了有着四十年工程机械研发经验的专家担任研发总监一职。经过两个月的研发,SCC8300、SCC8200和SCC8100三款起重机集体亮相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上。当人们看到三一推出的这些产品后,无不驻足观看,当他们得知该设备的具体参数后,争相购买三一的三款产品。据三一客户反馈,新产品的各项性能都令人非常满意。

正当三一生产的新产品为三一品牌树立良好形象之时,传来了这样一个让世界为之一振的消息:“2011年5月,一个红色的庞然大物在江苏昆山产业园诞生了。”这个庞然大物指的就是被称为“全球第一吊”的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这款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最大的起重吨数高达3600吨,且起重力矩达到86000吨米。业内对其评价:“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起重力矩最为惊人的履带起重机。”而在此之前,这一头衔被美国特雷克斯的3200吨履带起重机所占有。这些成绩足以说明三一的品牌实力。

其实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的下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国内大型起重机制造商发出号召,要求尽快研发出满足三代核电建设的大型重吨位的履带起重机。但研究谈何容易,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难题,而且工程造价相当惊人,因此按照行业惯例都属于订单式定制产品。问题摆在三一面前,研究还是不研究是一个难题。对此,三一勇敢地接过了这个产业报国的“接力棒”,梁稳根也做出“在最短时间内研制一台大型起重机”的批示,由此,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的研发正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