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26039200000029

第29章 附录国家安全局在二战中进行的密码战(4)

5月,目标情报委员会在德国巴伐利亚南部一个叫考夫巴伦的小城里发现了德国空军一个重要的通信情报中心,一群在布莱奇利公园任职的密码破译专家所组成的小分队被送往此地。布莱奇利公园是二战时期一个重要的密码破译中心,也被称为“×站”。希特勒的无数封密电,便是在这里被这群天才的密码专家所破译的。

小分队抵达奥格斯堡之后,在德国空军从前的一个指挥部里发现了一间地下室。这个地下室是一个通信中心,在这里,美国人缴获了大量的档案和设备,并捕获了一名通信技术人员、一名德军中尉以及数名德国司机。其中最值得高兴的是,他们缴获了一支德国运输队,而这支运输队则装载着4部完整的“鱼”密码机。

“鱼”密码机是德国人继“恩尼格码”密码机之后的又一创举,专门用于德国高层间的密电往来。与“恩尼格码”相比,“鱼”的构造要更加复杂,它不仅能够在发报时自动加密,并且能够在收报时进行自动解密。与“恩尼格码”最大的不同在于,“鱼”使用的字符是32字符的破特码,而并非26个字母的标准表。缴获“鱼”密码机的样机一直是目标情报委员会的一大目的。要知道,如果苏联人率先缴获了它,并且成功进行仿制,那就会对美国的情报工作造成巨大的困难和障碍。

5月21日,目标情报委员会对抓获的俘虏进行了审讯。据俘虏交代,德国已经制造出了一种能够对苏联密码系统进行破译的机器(这是一种专门用于破译苏联先进的电传打印密码的机器)。这一情报让美国人喜出望外。

在德国俘虏的通力配合下,目标情报委员会很快便搜寻到了这些机器。为了验证机器的真实性,目标情报委员会很快将机器安装在了一处地下室,令人惊奇的是,那些高度保密的苏联密码竟真的开始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涌出。这批机器和德国战俘很快被运回了伦敦,而这些机器被安装在了布莱奇利公园附近,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运作起来,开始为美国而服务。

在此次行动中,目标情报委员会的各个小分队一共缴获了近5吨重的德国通信情报文件,捕获了近200名德国密码破译专家。这些前纳粹破译人员最终的结局始终是个谜,但根据一份目标情报委员会的文件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战犯中一位名叫埃利希·许特海恩的顶级密码破译专家被秘密送往了美国,并且很有可能受雇于美国政府。这份文件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此人的知识,密码破译工作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一个重大的成就。”

目标情报委员会所取得的成就甚至超过美国战时所取得的成就,由于目标情报委员会的存在,美国在此后与苏联的冷战之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就在目标情报委员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德国密码机构的“大扫荡”之际,另一组密码破译人员的注意力却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聚会上。

1945年4月25日,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在旧金山召开了一次会议,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为了能够成为此次会议的主办方,罗斯福总统费尽心机。罗斯福此举并非源自于美国人的古道热肠,而是成为主办方可以让美国更方便地对别国代表的谈话进行窃听。

外国代表团们要通过旧金山的美国电报系统与首都进行联系,但由于战时审查法仍然发挥着效用,故而美国政府完全可以从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以及其他商业电报公司处获得所有的电报,并将其交给陆军通信情报处的破译人员。

此次负责旧金山会议上所有窃听及密码破译行动的人是弗里德曼的助手弗兰克·B.罗利特。据罗利特后来回忆道:“旧金山会议结束了,每天24小时的工作时间也终于缩短了。小组成员们都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只是试图破译日本、德国、意大利以及墨西哥等国的密码系统。但到二战结束之际,美国已经破译了包括阿根廷、比利时、智利、巴西、哥伦比亚、中国、埃及、厄瓜多尔、埃塞尔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法国、希腊、芬兰、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匈牙利、黎巴嫩、墨西哥、荷兰、葡萄牙、秘鲁、日本、西班牙、沙特阿拉伯、瑞士、泰国、叙利亚、土耳其、乌拉圭、约旦以及委内瑞拉和南斯拉夫等国的密码系统。可以说,正是美国的“先见之明”为它日后在与苏联的争霸之战中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8.二战中神秘的密码破译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战争期间,密码破译工作几乎是各国的最高军事机密。由于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密码破译人员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数以万计看不见的信号在空中频频传递,重要的部队调动命令,甚至具体的作战计划,全都在这些看不见的信号之中飞跃。这些信息若是被敌人发现,必然令军队陷入危险中;但若是能够破译敌人所传递的信息,无疑为军队打开了胜利的大门。而密码机以及密码破译机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起来的。

提到密码就不能不说二战中德国人发明的明星密码机“恩尼格码”。“恩尼格码”机有多个版本,而在所有版本中,最为着名的就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所使用的军用版本。在战争之初,“恩尼格码”一度被认为是不可破解的。

“恩尼格码”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亚瑟·谢尔比乌斯的德国工程师。1918年2月,谢尔比乌斯设计了一种转轮密码机,并申请了专利。就在提出申请的同一年,谢尔比乌斯与朋友一起开了家公司,专门出售他所设计的机器,并为机器取名为“恩尼格码”。自从无线电报发明之后,远距离的传送密文方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和信鸽的古老传递方式渐渐淡出,而“恩尼格码”的诞生显然是符合科技发展潮流的。

最初的“恩尼格码”机只是单纯的加密机器,使用者除了拥有它之外,还必须配备另一台专用的脱密机器。这样的配置引出了一个问题:使用者必须同时拥有两台笨重的机器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使用,如果是在战场上,如此笨重的两台机器必然会成为负担。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谢尔比乌斯即刻着手在机器中加入了一个“反射板”对其进行改良,使得“恩尼格码”同时具备了“加密-解密”的功能。也就是说,谢尔比乌斯的创举使得“恩尼格码”机器在能够加密的同时完全具备了可逆性的解密功能。谢尔比乌斯开始向企业家和军队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在最初,这个新的东西并没有引起重视,以致谢尔比乌斯频频受挫。

在沉寂5年之后,谢尔比乌斯推出了“恩尼格码”的升级版——“恩尼格码-A”。升级版的机器不仅配置了键盘式的显示装置,还明确了输入的键位设置。在后来的很多资料中,都将“恩尼格码-A”认为是“恩尼格码”机器家族中的真正始祖。一年后,谢尔比乌斯再次升级了“恩尼格码-A”,从而使得“恩尼格码-B”得以粉墨登场。

就在这个时候,谢尔比乌斯的好运气终于到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在一战中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出版了他的着名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部作品于1923年2月率先在《泰晤士报》上连载。而就在这本书中,丘吉尔透露,德国的密码在一战开始后不久便被破译了……英国海军部门下属专门负责密码破译的机构“第40号房间”几乎获得了德军全部的情报。

这本书如同当头棒喝,使得德国军方终于将目光放在了谢尔比乌斯的“恩尼格码”机上。此后,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恩尼格码”开始走向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经过孜孜不倦改良升级的“恩尼格码”机成为德军难以攻破的机密防御墙,在情报战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密码机。

率先攻破“恩尼格码”堡垒的是波兰人。

1931年,一个名叫汉斯·史密斯的德国叛徒将“恩尼格码”系统中的设置和原理图卖给了法国,而让人惊诧的是,法国的情报人员竟将这个重要的情报卖给了波兰情报机构。当时的波兰处于德国和俄国的双重威胁下,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能让波兰在情报领域取得优势的机会。

经过不断的研究,波兰数学家雷耶夫斯基发现了“恩尼格码”的破绽,并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复制出了一台“恩尼格码”机器。在波兰人攻克“恩尼格码”之后不久,德国人再次对“恩尼格码”进行了升级加密,从而使得波兰对德国情报的窃取失败了。

随着二战的到来,英国人在布莱奇利公园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密码破译机构,并展开了与美国密码破译机构的通力合作。1939年,美英情报机构掌握了波兰人的技术,再次展开了对“恩尼格码”的破译。1940年5月1日,德国再次改进“恩尼格码”,将雷臼斯基所发现的漏洞进行了处理。

就在美英情报机构感到无计可施之际,数学家图灵从德国人刻板的个性中猜测出了部分电文的内容,而且以此为突破点,成功破译了“恩尼格码”,并制造出了一台专门针对“恩尼格码”的破译机“炸弹”。此后,在美国人的改进下,“炸弹”机入驻了布莱奇利公园,使得盟军得以在情报战中保持优势。

实际上,除了大名鼎鼎的“恩尼格码”以及它的对头“炸弹”,美国人也曾自主研发过一些类似的密码破译机,而且这些机器同样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早期,IBM机器是当时世界上最接近多用途计算机的机器,陆军通信情报处负责人弗里德曼在这个时候意识到,IBM的打卡机能够记录不同的单词或字母组合出现的频率,而这种统计结果非常有助于解密工作的进行。但IBM机器很笨重,并且没有记忆功能,而最重要的一点是,IBM公司从不出售这些机器,对政府也仅仅限于租赁,并且价格昂贵。陆军通信情报处是一个“隐形”部门,自然负担不起这样昂贵的开销。

在弗里德曼的小组成员中,有一名叫作弗兰克·罗利特的员工,他非常擅长继电器的设计,在罗利特的帮助下,通信情报处以IBM机器为基础,成功发明了一种新的“快速分析机,并命名为“强力”。“强力”能够利用在纸带上打孔的方式迅速对密码文本进行自动对比,查找密码重复率。在弗里德曼破解日本“紫码”的过程中,“强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无论是“恩尼格码”、“炸弹”还是“强力”,在那个时代,它们无疑占据了密码科技水平的最高峰,在电子时代来临前的最后一站大放异彩。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陆军通信情报处与海军G科合并组建了一个单独的密码破译机构,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机构便是日后的美国国家安全局。这些密码专家共同研制了第一批可编程数字电子计算机,开启了电子科技情报领域的新纪元。

特工告密人:美国情报史上的泄密者

在美国情报史上,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告密者,这些人生长在美国,却为美国的敌对国家或者说和美国有嫌隙的国家提供情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这些告密者中,有的人因为金钱出卖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报,为对手国家效力;有些人因为不满于美国的独裁政策,并对美国在其他国家犯下的暴行感到厌恶,于是决定帮助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不管这些告密者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才走上了这条道路的,他们都给美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他们的泄密行为对美国的影响到现在还未消弭。

无疑,最终这些人也会为自己的告密举动付出很大的代价。

1.美国冷战期间叛逃第一间谍蹊跷猝死莫斯科

2002年7月12日,爱德华·李·霍华德从家中的楼梯上摔了下来,导致脖子被摔断,并以这种方式离奇死亡。这引起了外界的一片哗然。外界人士纷纷猜测:霍华德到底是不小心摔下楼梯致死的呢,还是被美国情报机构杀害,然后伪装成自然死亡的场景的呢?还有,霍华德到底是什么人?他与美国情报机构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外界会产生这样的猜测?

爱德华·李·霍华德,出生于1951年10月27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的一个普通家庭中长大。1976年,毕业于美利坚大学,并获得经济管理的硕士学位。1980年,当时身为一家生态与环境公司经理的霍华德因不满足当时的生活状况,而是想做一些有挑战意义的工作,于是向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申请。

其实,美国中央情报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而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难如登天——人们只要有意愿进入美国的情报机构,不管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只要向这些情报机构提出申请,然后经过这些情报机构的调查和考核之后,如合格就能够进入美国的情报机构。

霍华德向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申请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对他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发现霍华德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能够胜任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那么,霍华德具备哪些特长?他为什么能够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青睐呢?

霍华德对西班牙语和德语十分精通,且善于交谈;对各种枪械有所研究,知道如何使用枪械;虽然霍华德在新墨西哥州出生,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欧洲成长,这说明他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毕业于一所比较优秀的大学,并拥有一个聪明的妻子,他们夫妻二人都能够适应海外的生活;父亲曾是一名美国空军电子专家,曾先后在各个国家的空军基地工作。这所有的信息都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对霍华德青睐有加。所以,没过多久,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批准了霍华德的申请,让他加入了美国中央情报局。

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后,霍华德便被送到了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农场(其实,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弗吉尼亚州的秘密基地)进行培训。在这里,霍华德学会了如何用密码来传递情报、如何招纳新的特工、如何分辨其他国家插在美国的间谍等等。从对霍华德的培训内容上来看,美国中央情报局想把他培养成一名间谍。当时,霍华德对外的职务是美国国务院员工。1981年秋天,霍华德的妻子玛丽也进入了这个情报机构,不过她从事的职业与霍华德有着天壤之别——玛丽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只是做文职工作。

之后,霍华德被分配到美国驻苏联的欧洲部,工作任务是窃取苏联及东欧的情报。因为当时正值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间谍活动较为频繁,所以在这个部门工作很容易得到提升。1982年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命令霍华德进入苏联,工作时间为2年。当时,美国对苏联十分重视,被派遣到苏联的特工一般都深得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层的信任,而从霍华德被派遣到苏联一事上就可以看出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他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