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09

第9章 唐代农业发展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水利事业发达,新的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朝前期,由于社会比较安定,徭赋相对较轻,尤其是均田制的推行,“输庸代役”制的实施,给农民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生产时间,从而使当时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

首先,唐代改进了生产工具。唐朝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发明了曲辕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能够调节深浅,只用一牛牵引即可,节省畜力。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此外,唐人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种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的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轮的周围斜装上若干小木筒或小竹筒,安置在水边,转轮的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水流带动转轮,轮上的小筒就依次汲水到岸上的田里。这种水转筒车节省人力,不受涯岸之阻,能把低处的水引到山田,功效很大,是唐朝灌溉工具的一大进步。

唐朝农业发展的另一标志,是水利灌溉业的大发展。唐政府非常重视水利事业,中央政府设有水部郎中之职,管理全国灌溉及航运事务。又有都水监和都水使者,管理河渠的修理和具体灌溉事宜。唐朝的《水部式》,就是关于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的法令。

唐朝建立以来,兴修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总共有264项。由于唐政府十分重视全国的水利建设,结果使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唐代农作物的构成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对人民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稻麦上升为最主要粮食作物,代替了粟的传统地位。水稻一直是南方人的主食,并不断被北方人引种,人们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还大量栽种早稻。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南方出现,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在北方推广。高梁、荞麦这时传入黄河流域。荞麦原产于长城以北和青藏高原,唐朝时传人入内地。唐人称高粱为“秫”,秫在当时还比较少,主要用来款待贵族,自然比较珍贵。唐朝的蔬荣有40多种,新增加的有莴苣、菠菜等,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蔬菜的栽培技术有了创新,在冬季利用温泉水促进瓜果、蔬菜的成熟,就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

唐代诗人杜甫的《忆昔》诗就描写了唐代农业富足的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延伸阅读

高转筒车原理简介

高转筒车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下面轮子半浸水中,两轮上用竹索相连,竹索长约一尺,竹筒间距离约五寸,在上下两轮之间、在上面竹索与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满水后的重量。高转筒车也用人力或畜力转动上轮。绑着竹筒的竹索是传动件,当上轮转动时,竹索及下轮都随着转动,竹筒也随竹索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