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10

第10章 宋代农业经济的繁荣

宋代人口的增长十分迅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户垦荒热情高涨,使农田面积大大增加;南北各地水利设施的兴建则保障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人口、垦田和农田水利等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宋代的农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宋王朝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诸多措施。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下《劝农诏》,强调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督促各地臣民及时耕作。建隆三年(962年)诏曰:“生民在勤,所宝唯谷,先王之明训也。朕以万邦大定,渐属于隆平,百姓为心,欲臻于富庶,永念农桑之业,是为衣食之源……宜行劝诱,务广耕耘。”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又重申劝农之诏,曰:“朕以农为政本,食乃民天,必务穑以劝分,庶家给而人足。”宋初劝农诏令的反复颁布,表明宋初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宋朝立国之初,鼓励开垦土地以提高粮食产量。乾德元年(963年)四月,宋太祖在劝农诏令中指出:“自今在官,有能兴水利、辟田荒、课农桑、增户口,凡有利于农而不扰者,有司具赏格,当议旌酬;其或陂池不修,田野不辟,桑枣不植,户口流亡,慢政隳官,亦行降黜。”乾德四年(966年)八月,宋太祖又下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在宋朝积极鼓励土地开垦政策指导下,土地增加很快,宋朝农业的发展也大大超过前代:

首先,农作物外来新品种的种植和推广。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根据中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50多天。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在宋政府的主导下占城稻向北扩散,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种,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决了当始中国南方对粮食的一种需求,从而导致了中国农业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其次,垦地面积不断扩大。宋代农民因地制宜,开垦了大量的“圩田”、“淤田”,垦田数增加,农用器具有了很大改进,农耕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当时不仅深耕细作,而且利用冬灌杀死害虫,利用“靠田法”在禾苗生产过程中排干水晒田使稻根扎深。精耕细作的技术水平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再次,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宋代农业产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宋代很注意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提高粮食产量。岭南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长期以来以种植稻、麦为主,但也时有水旱之虞,以致出现或不及下种,或种而无获的情况。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太宗令岭南诸州县,劝诱农民种植豆、黍、粟、大麦、荞麦等生长期短又耐旱的粮食作物。官府为农民提供种子,试种阶段免纳赋税。江淮与两浙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但一遇旱灾,地势稍高的稻田便无水浇灌,禾苗枯死。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真宗派使臣调运福建引种的旱稻品种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令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并将浸种、催芽、下种、浇水、播种时间及技术要领列榜示之。南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亩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六七石(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粮食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宋代人口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北宋末年,远远超过汉唐。

延伸阅读

宋代的茶业与茶政

宋代是中国茶叶生产飞跃发展时期,茶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有所扩大,产量大有增加,测算有5300多万斤,较唐代增长2倍多。茶已成为宋代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据《宋会要 兵》记载,买马经费的来源是“布、帛、茶、他物充其值”,茶课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开始于京、建安、汉阳等地置榷货务开始榷茶。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朝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易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