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71

第71章 秦代方孔圆钱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秦半两钱改变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自行铸币所造成的货币混乱局面,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范例,从此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铸行纪重钱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秦半两的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方孔钱的前身是战国中后期出现的圜钱,它主要铸造在周王畿、魏、秦、赵等地。圜钱的钱穿是圆形,书体是当时盛行的大篆,笔划锋劲,字体结构飘逸,书文质朴凝重,字无定法,书无定势,反映出上古时期书法的发展形态,呈现出原始美。

战国中晚期出现的圆钱才真正是方孔钱的起源,它铸造在秦、齐、燕等地,书体还是为大篆,代表钱币有齐铸的贝益四化、贝益六化;燕铸的一化(已分有郭、无郭两种)、明化;先秦半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大篆体进行简化,书体已演变成小篆,这对汉字的规范、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秦始皇半两传说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字体狭长,匀圆柔整而雄豪有力。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秦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故这种秦币成为半两。半两钱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这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秦始皇的措施顺乎历史发展潮流,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延伸阅读

圆形方孔钱的其他含义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方孔铜钱携带方便,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盘缠”一词的来源此。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方孔铜钱还有做人的道理在其中,铜钱为外圆内方,做人也需要如此,做事圆滑,但内心保持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