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72

第72章 汉武帝五铢钱制

汉武帝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各朝累铸,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汉武帝币制改革前,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汉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廓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五铢钱的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廓,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

五铢钱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到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废除“五铢钱”。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它历时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钱币,可谓中国古钱币的寿星。

王莽篡汉以后,改国号为新朝,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30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泛滥,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

此后,东汉各帝均铸五铢钱。古钱学家将东汉前期铸行的五铢钱称为“延帝五铢”。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东汉后期特别是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更有甚者,在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延伸阅读

王莽金错刀

公元7年,外戚王莽在夺得皇位,建立“新”朝。为了缓和社会经济矛盾,王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世称为“王莽改制”。王莽的币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四次。第一次是在居摄二年造大钱,文曰:“大钱五十”,又铸造契刀、错刀、与五钱并行,“金错刀”就是在此时产生的。“金错刀”又名一刀平五千,史书载“其环如钱,身形如刀”,将古代的刀币和环钱结合。环面“一刀”直读,阴文错金,刀面“平五千”三字为阳文,篆书。一枚等于5000枚五钱,重大约20~40克,铸制精美,为历代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