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69

第69章 春秋战国市场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铁器普遍使用,犁耕出现,施肥进步,灌溉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荒地的垦辟,农业生产发生了飞跃,社会分工、城乡分工、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货币经济得到发展,市场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为保卫自身安全,开始筑城以防止外来的冲击。五帝时代,都城历史记录分别是,黄帝都新郑、颛顼都濮阳、帝喾先都濮阳后迁偃师、帝尧都平阳、帝舜都永济。五帝之后,到了夏禹时期,因他传位于儿子夏启,一般认为自此中国进入国家时代。随着夏商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正式的都城开始出现。

夏朝时社会上已经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为商(今陕西商县),他的部落便被称为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商族到了商汤时期,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从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西周统治者率族众居城内,称国人,城外为郊,郊外为鄙或野。《吕氏春秋观世》上说,“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每国均有城市。当时西周的城市还很小,周制王城方九里,公国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东周时私人工商业者有所发展,城市也开始兼有工商中心的性质。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冶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又导致产品交换频繁,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魏都大梁、楚都郢、燕下都易、韩都新郑都是当时规模很大的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对商品交易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渐渐就在这些城市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

据近代考古发掘,春秋时齐国的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两个互相衔接的城,总面积达60平方公里,有11座城门,有比较规整的交通干线和排水系统,还有冶铁、炼铜、铸钱和骨器作坊,说明该城工商业已颇为发达。战国时该城居民达七万户,《战国策齐策》上说,苏秦称“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春秋战国有国家常设的市、临时的市和农村的市三种。总结起来,春秋战国市的功能有几方面:解决民间的物资匮乏问题;市是聚集天下财物、众人通过交易而获利的地方;市可以促进货物流通;市可以鼓励、促进生产发展;市可以向统治者提供赋税;在市的房舍、场所储存货物也要纳税;通过市上货物的交易可知物价的贵贱;从市的情况可以知道吏治的好坏和民情风俗的正邪;通过市场可以了解货物的多寡;市是争利的地方;市上有娱乐场所,可以娱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的繁荣,还出现了范蠡、端木赐(字子贡)、吕不韦等大商人。

延伸阅读

最早的市场经济

市场的经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中国春秋战国市的经济活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生动事例。春秋战国市经济活动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发展的表现。它促进了铁、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村公社土地共有制的解体和庶民“助耕公田”的共耕制崩溃,促进了新兴封建地主制的产生。历史事实证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发展生产、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无法相比的。